曹偉偉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揚州市民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緊扣脫貧攻堅大局,以政策銜接為抓手,堅持“多輪驅動”“一盤棋聯動”“一體化推動”,靶向施策、疊加救助,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做實做厚精準扶貧“網底”,使全市兜底保障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四大機制”搭牢救助平臺
建立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揚州市政府建立了以分管負責同志為總召集人、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市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各縣(市、區)也建立健全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全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在鄉鎮(街道)全面設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及時受理、轉辦社會救助申請,讓困難群眾求助只進一扇門。
建立社會救助兜底脫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健全完善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機制,重點監測建檔立卡內脫貧不穩定戶、建檔立卡外邊緣易致貧戶以及監測期內因疫情等導致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不符合救助條件但存在一定困難的人員或家庭等四類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狀況,針對性開展摸排核查,及時將其中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納入低保、特困范圍。
建立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2019年全市啟動價格補貼機制10次,為57.65萬人次發放價格補貼4007.6萬元。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加大價格臨時補貼發放力度,將2月份價格補貼標準提高50%,3-6月份價格補貼標準提高1倍。今年1-8月,全市民政部門共對43.57萬人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5739.62萬元。
“四大突破”補齊政策短板
“單人保”政策不斷健全完善。將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中符合條件的重病、重殘及三級精神、智力殘疾人員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將保障對象覆蓋到所有符合條件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三級精神及智力殘疾人,極大程度化解了低保邊緣家庭的困難。
低保漸退助力穩定脫貧。脫貧攻堅期內,對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但在低保標準2倍以內的,給予不超過2年的漸退期。今年對這一政策進行了完善,將所有低保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低保標準但低于低保標準2倍的,給予6個月的漸退期,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漸退期全部延長到今年底,以幫助其實現穩定脫貧。
急難家庭救助彰顯民政溫度。降低救助門檻,擴大了救助覆蓋面,對因病、因災、因禍等造成“急難型”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
低保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注重與脫貧攻堅相掛鉤,做好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開發標準銜接。2016-2020年城鄉低保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600元提高至710元,并在2019年實現全市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提前一年完成市委、市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城鄉低保一體化的目標。
“四個結合” 兜牢民生底線
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實現大數據與“鐵腳板”相結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升級改造了揚州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對接了省、市兩級部門聯動數據29項,達到了省、市級區域內“房子、車子、票子”等大數據核對無死角的效果。在信息化手段支撐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基層經辦人員積極性,利用入戶調查、鄰里走訪等傳統調查手段的優勢,對申請對象的家庭經濟狀況進一步核實,堅決做到救助精準、及時、高效。
特困對象政府關愛和社會化照護相結合。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疾病治療和殯葬服務等方面保障,做到應救盡救、應養盡養。按照每月600元、300元的標準購買第三方為分散供養的失能和半失能特困人員提供照護服務,確保“平時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落實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調整機制,2019年全市各地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到每年9060元至13080元不等,全部超過市定7000元扶貧線。
臨時救助和專項救助相結合。建立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并完善由臨時救助到低保、醫療等救助的“擺渡”機制,形成救助合力。對申請救助的困難群眾,先通過臨時救助予以幫扶,再根據致困原因“轉診”至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基本生活持續困難的“轉診”至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員供養,形成銜接有效的“急診救助”鏈。對遭遇重大生活困難的,充分發揮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作用,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加大救助力度。
溫情救助和創新實踐相結合。推行“一門受理、全市通辦”“只需跑一次、無需開證明”,推進急診救助快速響應、構建弱有所扶大救助體系、下放救助審批權限、完善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進一步提升社會救助經辦能力。2019年在廣陵區試點將社會救助審批權下放,2020年在總結試點做法的基礎上結合強鎮擴權的要求,推動全市有條件的地方將低保、特困供養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進一步縮短社會救助審批時間,提高救助時效。
(作者系江蘇省揚州市民政局副局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