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望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國民政系統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事,走基層、聽民聲,解難題、紓民困,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把學習成效轉化成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行動,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位推進
深入踐行為民愛民理念
全國助殘日前夕,北京市首例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在海淀區完成。一位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的老人,在海淀區甘家口街道幫助殘疾兒子提交的補貼申請獲得審批通過,現在老人早已在京拿到了補貼。
根據原來的政策,殘疾人兩項補貼需要到戶籍地申請辦理。從北京到石河子,來回6000多公里,還得有人陪著去,老人算了一筆賬:“單程機票是2300多元,兩個人來回光路費就要小1萬元。”今年4月,民政部辦公廳、中國殘聯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的通知》,明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定申請不受戶籍地限制。新政的出臺,幫助老人在北京一次申請少跑6000多公里,完成了兩年想辦沒辦成的事。隨后,民政部又相繼開展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和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工作,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學史力行,實干為民。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民政部黨組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把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尺,以“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傳黨恩”為主題,深入開展“我為企業減負擔”行動、“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行動等8項具有民政特色的實踐活動,深入踐行為民愛民理念。
在民政部的示范引領下,各地民政部門結合實際,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
福建省民政廳將“我為企業減負擔”專項行動納入省廳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成立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專項行動,并提出“減免一批、降低一批、規范一批、查處一批、通報一批”等具體措施。截至目前,全省已排查行業協會商會1869家,有145家行業協會商會為企業減負3481.26萬元,惠及企業6878家。其中,省級行業協會商會45家,減費1199.25萬元、降費256.79萬元,惠及企業3865家。
“我們把組織實施‘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作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村(社區)辦公場所與黨群服務中心、為民服務設施融合,打造綜合陣地,變單間‘小辦公室’為便民‘大服務臺’,實現了‘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江西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介紹說,“全省2.08萬個村(社區)全部實行了在‘一站式’大廳集中辦公、坐班值班,聯系群眾更直接了,群眾辦事更方便了。”
遼寧省民政廳深化拓展“解憂暖心傳黨恩”專項行動,組織各級民政干部走進困難群眾家庭,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憂解難,用行動溫暖民心。“全省有8596名民政干部走進27萬戶困難家庭,發現問題5519個,幫助解決4112個。”遼寧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方守義稱,專項行動中,各地扎扎實實把為群眾辦實事引向深入。丹東市每年設立300萬元社會救助基金進一步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網。撫順市印發了6萬張愛心聯系卡,對現行救助政策落實情況開展自查自糾和整改。
精準發力
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住了半輩子的舊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居。”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武東村80歲的特困老人區伯沒有想到,自家門窗殘破、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在區民政局走訪了解需求后,隨即進行了改造,實現了大變樣。
廣州市番禺區77歲的孤寡老人梁惠燕肢體殘疾,行動不便,是低保對象。與梁惠燕老人結對的幫扶小組得知其情況后,利用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微心愿平臺,發動社會資源,聯系愛心企業,為她送去自助輪椅,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東省民政系統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發動黨員干部和“雙百工程”社工,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開展全面入戶核查,對重病、重殘人員以及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老黨員等實施結對幫扶。截至5月底,共入戶核查低保對象、特困人員24.9萬戶,幫助解決政策性問題96個,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解決困難群眾問題5502個,走訪慰問結對幫扶特殊困難群眾3.6萬人次。
與區伯一樣,蘇州市滄浪街道萬盛花園85歲的居民傅文士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幾年前腿腳靈便沒感覺,現在洗澡必須坐凳上,但塑料凳子使用時有滑倒風險,來回搬木椅又太費勁。”適老化改造,解決了困擾他和老伴的洗澡、如廁難題。蘇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羅林介紹,“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是今年全市“我為群眾辦實事”20個重點項目之一,將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圍繞“如廁洗澡安全、室內行走便利、居家環境改善、智能監測跟進、輔具配備到位”等5個方面,開展包括地面、墻體、衛生間等施工改造服務,為老年人改善居家養老環境。
在省民政廳的推動下,江蘇各地市聚焦老年人的居住環境、身體狀況、自理能力、收入水平等要素,立足保基本,兼顧個性化,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工作,破解老年人生活的難點。無錫市采用菜單式解決方案,按照“設施環境改造+生活輔助器具適配”的組合方式,圍繞助行、助力、助浴等方面,最大程度滿足了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泰州市在市老年活動中心開設首個居家適老化體驗館,展示衛浴、餐廚等不同生活空間的適老化設施和產品,通過居家養老“樣板間”,讓老年人了解居家適老化的細節。
為深入做好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河北省滄州市出臺了《關于組織做好“黨員爸爸”“黨員媽媽”愛心幫扶十件實事的通知》,組織全市“黨員爸媽”從思想建設、心理疏導、監測預防、困難幫扶、能力提升等方面關愛幫扶結對兒童。如今,全市已有900余名孤棄兒童被認領,并發放愛心結對卡,實現了“黨員爸媽”全覆蓋。
辦好民生實事,必須“沉入”到群眾中去,做到問需于民。安徽省民政廳謀劃開展了“我當一天辦事員”“我當一天護理員”等主題活動,通過沉浸式深度體驗,推動黨員干部真實體驗民生、真心幫助群眾、真正落實政策。在“我當一天辦事員”活動中,通過面對面為群眾辦理低保、社會組織登記等事項,找準辦事過程中的堵點,優化行政審批事項29個,減少申報材料47項,辦結時限累計壓縮42個工作日。
勇于創新
提升為民服務效能
當老齡化遇上智能化,如何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眼下,這道難題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有了新解法:通過最新上線的“一鍵養老”數字化應用場景,老人們在家點點手機就可以便捷享受遠程問診、康復治療、送餐上門等30余項居家養老服務。
“以前買藥都要去醫院,高血壓犯起來頭疼腦暈,跑一趟很吃力,現在方便多了。”家住西湖區北山街道友誼社區的孫麗英老人高興地說,前幾天她在家用手機通過“美麗西湖”App上的“一鍵養老”進行了遠程問診,很快就有志愿者將降壓藥送上了門。
“2020年,西湖區老年人口已達13.9萬人,其中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雖然不少老人有智能手機,但面對琳瑯滿目的生活服務類App往往無從下手。”西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鍵養老”依托區康養一體化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研發而成,打通了民政、衛健、公安等部門及養老聯盟優選企業、為老服務社會組織間的數字壁壘,聚合居家養老生活中的各項高頻需求,讓老人們“一鍵”便捷享受個性化養老服務。
“老宋,你快來我家這兒看看,路邊大樹的樹枝剮蹭到我家房子的瓦片了……”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韓店街道的居民李付平,找到自己片區的網格員宋忠效反映情況。宋忠效聽后,來到現場仔細查看情況,并用手機進行了拍照,隨后打開上黨區“網格通”App,按照流程報送事項。第二天,相關部門就派專人對樹枝進行修剪。“沒想到,這么快就把這事解決了,要是擱以前都不知道去找誰!”李付平一邊看著正在修剪樹枝的人,一邊跟鄰居高興地說。
“之前我們社區也遇到過居民反映類似的情況,那時候我們先是給相關部門寫申請,等申請一級一級批復下來以后,才會有專人去修剪,中間過程時間長、程序繁瑣,現在只要在手機上如實報送就很快解決了。”韓店街道長安社區黨支部書記宋秀平說,這還得益于上黨區創新推行的“全科網格”管理模式。目前,全區共劃分普通網格821個,專屬網格209個,每個網格都配有相應的網格員。居民有事情只要找到分管自己片區的網格員,問題都能及時得到解決。
上海市松江區永豐街道的童平(化名)是一名癌癥患者,在乳腺癌再次復發后,丈夫提出了離婚,雙重打擊令她幾乎喪失對生活的希望。得知情況后,社區救助顧問主動上門開導她,協助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在殘聯的指導下幫助她申請了肢體四級殘疾證。慢慢地,童平逐漸樂觀起來了,并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成為一名志愿者。
事實上,像這樣社區救助顧問主動找上門的例子已經不再是少數。通過市級大數據信息平臺、社會救助信息平臺、“松江區惠民惠農精準幫扶資金管理平臺”和“社區云”等,松江區民政局積極探索建立以線上信息化手段找人為主、線下社區救助顧問探訪排摸為輔的社會救助領域“政策找人”工作機制,實現精準推送、精準服務。
“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當前,全國民政系統正著力把學黨史、悟思想轉化為辦實事、開新局的強大動力,讓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事得到解決。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1年7月28日)
記者:付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