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四川省內江市愛心志愿者協會創建于2014年,是由無償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的各界人士自愿組成的行業性、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箵粜鹿诜窝滓咔樽钃魬鸫蝽懞螅顐プ鳛閰f會副理事長,帶領他的志愿服務隊,號召有志青年、愛心商家企業捐款捐物,為防控一線籌集醫療物資,匯成善意暖流;沖到各疫情防控一線,做好組織捐款捐物、宣傳引導、心理危機干預、為一線工作人員后勤保障等各種工作,筑起一道群防群治的“防疫墻”。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他。
記者:面對病毒,避險是人的本能,但你卻敢于直面危險,義無反顧地投身戰“疫”一線,你是如何做到的?
李偉:我當時正準備收拾行李回湖北恩施老家過年,一開始,我也有些緊張,不了解咋回事。我天天刷各個媒體直播的武漢疫情新聞及視頻,連刷牙洗臉眼睛都盯著手機屏幕,琢磨著能做點什么,一方面為政府分憂,另一方面為民眾解難。1月23日武漢封城,我的心像撕裂一般難受,我琢磨既然不能回鄉支援,干脆就在內江多做點事情。
記者:聽說一開始,你帶領志愿服務隊在線上組建了一個“青年在‘疫’線”微信群?
李偉:我當時得知湖北物資缺乏,身為家鄉人的我便開始線上為湖北籌集、協調物資。而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內江的物資也開始缺乏。我再三琢磨后,決定牽頭組建一個“青年在‘疫’線”微信群,借用網絡力量協助籌集物資,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剛開始籌備救助資金很順利,但購買防疫物資非常困難。我就通過發動朋友、親人、愛心企業、朋友圈的所有資源以及在網絡上搜索口罩生產廠家等各種方法尋找購買防疫物資的渠道。
記者:線上做了一個微信群籌集防疫物資,線下你還組建了“義剪青年突擊隊”?
李偉:組建“義剪青年突擊隊”的初衷是因為疫情防控期間,各理發店均響應號召關門歇業。而鄉鎮衛生院、村(社區)卡點、高速路口、鎮(街道)等基層一線防疫人員已持續工作一月有余,頭發不能及時打理,很影響精氣神。解決他們“頭頂大事”,成了我記掛在心里的急事。抱著試試的心態,我主動聯系平時與協會合作多的理發店,理發師們說得最多的是:他們守護我們,現在換我們來關心他們,我愿意!于是很快就組建了一支10余人的“義剪青年突擊隊”。我晚上加班打電話收集需要義剪的單位名單,招募志愿者及愛心車輛,安排每支隊伍的負責人及理發師,并要求他們提前與服務單位做好對接,白天帶隊奔赴內江各基層一線。本次活動累計為一線人員義務理發2000人次,收獲了滿滿的感動!
記者:每個理發師相當于剪了200多人次,而且要輾轉多個地方,又在防疫期間,確實很不容易,在接觸當中這些理發師們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李偉:我臨時組建的“義剪青年突擊隊”給我留下了許多深刻的記憶,尤其有一位義剪理發師給我印象特別深。這位理發師跟著隊伍每天奔波,從早到晚幾乎不停歇。有一天收工回家時,我發現他的腿一瘸一拐走不了路,但我也沒好意思當面問,直到活動結束我才知道他竟然有一條腿有殘疾,跟隊伍去義剪到處跑的時候全都是佩戴著假肢堅持下來的。至今想起這位理發師都幾度哽咽,那些天我們跑的地方很多,正常人都累得咬牙堅持。在我看來,越是身體有缺陷但意志堅強的人才越明白我們志愿活動的意義。
記者:你作為組織者全程都不能缺位,這么大的工作量吃得消嗎?
李偉:我們第一期活動持續28天,我作為組織者每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還好我年輕身子骨比較好,我們這支隊伍作為青年軍,也體現了“戰斗力”的一方面。其實,每天都處于高度緊張疲憊的狀態,一躺下秒睡。但與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相比,我的付出只是微薄之力。在防疫初期,一想到全市幾百個鄉鎮、村(社)一線防控路口、一線環衛工人、社區卡點人員都還沒有帳篷、酒精、口罩等,就恨不得把一分鐘當成兩分鐘用,舍不得休息,也不能休息!有一天頭特別暈,趕緊在辦公室拼了幾張椅子躺了一會兒,好點了接著戰斗!
記者:這次你為全市600個點位籌集到80余頂帳篷、1萬余只口罩、6000余瓶酒精,還為一線環衛工人、社區卡點人員做了許多服務?
李偉:在義務捐贈前我做過了解,各執勤卡點和小區值守工作人員以及各醫院都極度缺乏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資,看到一線人員每天接觸各種各樣的流動人群,防疫裝備卻無法保障。于是,我在“青年在‘疫’線”群和微信朋友圈里發布募集防疫物資的信息。
每次去鄉鎮的前一天都在群里發布招募信息,招募愛心司機和志愿者。最先我們找酒精,因為內江正好有一個酒精生產廠,我每天幾個電話聯系老板,再三叮囑一定要落實好物資。酒精問題解決了,然后就送帳篷。因為春天氣溫變化大,在鄉下卡點值守的工作人員都是在露天壩上,晚上一吹風下雨,情況可想而知。由于帳篷比較貴,募集到的資金也有限,于是,我就想可不可以發動身邊的朋友把家里、公司閑置的帳篷捐贈給協會,由我們再捐贈到需要的地方。我們“青年在‘疫’線”志愿服務足跡遍布內江市中區、東興區、高新區、經開區的各個鄉鎮、社區、村(社)卡點。
記者:家里情況如何,聽說已經好幾個春節沒回家了?
李偉:湖北恩施有我的爸媽兄弟,但我已經幾年沒有回去了。前幾年是因為組織春運志愿服務,今年本來春節給媽媽說好一定帶上老婆和一雙兒女回家的,但是由于突發疫情只好作罷。媽媽知道我參加抗“疫”志愿服務,每次都提醒我一定要小心。本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對我也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生經歷,有次,我到鄉鎮去送消毒物品,看到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口罩變得很黑,一問才知道因為防疫物資匱乏,反復消毒還在戴,她說要把口罩留給村上卡點一線值守人員。那一刻,我心里一酸:這就是守護一方的父母官。我把手里自己備用的口罩全部留給了這位令人敬佩的基層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