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目前,涉及困難群眾的救助項目有二三十項之多,分散在十多個部門,政策碎片化、信息孤島化、認定多頭化等問題歷來就很突出。面對名目繁多的救助項目,困難群眾往往一頭霧水。此外,救助數據不互通互聯,還有可能造成核對不準確、識別不精準,給基層民政干部帶來被問責的風險。
為了破解上述問題,2017年以來,浙江省民政廳探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 “浙里救”大救助信息系統,并于2019年作為省政府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在11個地市、90個縣全面鋪開。如今,“浙里救”縱向貫通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橫向與十多個部門協同,實現了救助對象統一認定、經濟狀況統一核對、救助需求統一發布,救助資金公開透明、救助事項協同辦理、救助績效精準分析,成為集中展示浙江大救助體系建設成效的 “金字招牌”。
打破壁壘換來縱橫通達
打造“浙里救”,首先要從民政系統內部的數據共享、流程再造開始。
“信息化的基礎是規范化、標準化。”浙江省民政廳信息中心主任黃瀚告訴記者,以前省內各地各級社會救助信息統計表單都是分別自制的,這給信息歸集帶來極大不便,效率很低?!霸谶@種情況下搞信息化,會給基層增加重復錄入的負擔。”
為此,省廳救助處、政策法規處、信息中心等處室召集180多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經過7天激烈討論,最終形成了材料、流程、表單等“八統一”的統計表和流程圖。“過去,我們收集數據更多關注省廳要什么。流程優化再造讓我們認識到,應更多關注基層和老百姓能提供什么。”黃瀚說,“他們提供不了的,一般都可以通過省市層面部門間協同獲得?!?/span>
在此基礎上設計的“浙里救”,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基層需要:一次建設五級通用,基層無需重復開發平臺;一次錄入五級共享,大幅減輕了基層干部的填表負擔。
梳理好系統內部縱向數據,“浙里救”把共建共享、互通互聯的焦點轉向部門間的橫向協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大救助體系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在出臺多個文件的基礎上,先后召開兩次社會救助省級聯席會議,這為我們推動部門協同奠定了基礎?!闭憬∶裾d副廳長方仁表介紹。
截至目前,“浙里救”涵蓋11個部門、21類基礎信息數據,鏈接省內73家銀行,社會救助申請人經濟狀況實現全省通核,高效準確;跨越13個部門整合24類救助資源,社會救助實現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民政與扶貧、住建、教育等6個部門共享10類救助數據,救助資源供給與使用實現更精準、更有效。
打破信息壁壘,實現社會救助信息縱向五級共享、橫向十多個部門協同,帶來的是“浙里救”全省困難群眾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權威性。如今在浙江,救助對象由民政統一認定、經濟狀況由民政統一核對、救助需求由民政統一發布?!罢龖四蔷湓挘捍蜩F還需自身硬!”黃瀚說。
“一證通辦”讓數據跑腿
為了方便群眾申請救助,“浙里救”豐富了應用場景,實現了多口接入。
目前,群眾可以通過浙江省政府服務網、“浙里辦”“支付寶”APP,迅速進入“浙里救”模塊,也可以通過各市、縣(市、區)政務或民政微信公眾號發起救助申請,更可以前往鄉鎮(街道)社會救助窗口、行政服務中心,向工作人員提出申請。在一些地方,還可以致電社區(村)社工,請他們代跑代辦。
無論通過哪一種方式申請,群眾需要提供的材料只是一張身份證。
在杭州市西湖區政務服務大廳的政務自助終端機上,記者試著申請社會救助。在機器讀取身份證后的第一步,記者就犯了難:屏幕上顯示了低保、臨時救助、教育等多個救助選項,“應該選哪一個?”西湖區民政局社救科工作人員王蒙娜笑著介紹:“模糊選擇即可,線上系統會發起核對,線下區民政系統的家境調查員將聯系你入戶。最終,系統會給你‘精準畫像’,判斷你符合的救助項目,還能把你沒申請但應享受的救助一并都給你。這就是‘一證通辦’,不懂政策也沒問題。”
“今年以來,我們區‘一證通辦’僅醫保減免一項,就讓困難群眾少跑7000多次?!蓖趺赡冉忉尩溃^去群眾辦好低保后,要去醫保部門登記備案,才能享受醫療報銷救助各項政策,“現在系統內流轉、部門間協辦,只需讓數據跑腿。”
異地救助申請更需要“數據跑腿”。戶籍在杭州市西湖區的王麗穎一直在寧波市打工,因疫情失業導致生活困難,她便在居住地寧波通過西湖區民政局“幸福云”微信公眾號發起救助申請。讓她沒想到的是,以往需要在紙上簽名確認的信息、同意的授權,現在只需在屏幕上手寫簽名。隨后,她的救助申請在“云”上“跑”完了整個流程,她成功獲得救助。
“我們在‘浙里救’的基礎上,研發了電子簽名‘幸福簽’,不但方便了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申請救助,更為異地申請人提供了便利。”西湖區民政局副局長潘春輝介紹,“我們還將啟用刷臉簽名,進一步提高安全性?!?/span>
主動預警精準識別“沉默的少數”
如果不是丈夫張林的一場大病,樂清市柳市鎮胡家垟村的鄭春梅一家4口本該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2019年7月,張林被查出患有肝癌,今年3月進行了肝移植手術。從發病到6月初出院回家,已自付醫藥費70多萬元。“哪有那么多錢啊,全是東拼西湊借來的?!被貞浿尾〉娜兆?,張林直搖頭。
但生活還得繼續,鄭春梅一邊照顧丈夫,一邊打零工維持家用。記者問她為什么不申請救助,鄭春梅靦腆地回答說:“沒生病前,我們家并不貧困,不好意思申請救助。”
讓鄭春梅沒想到的是,返家第10天,她突然接到鎮民政辦工作人員的電話:“你家出什么事了,花那么多錢看病?今天在不在家?我去看看你們,講講社會救助政策。”
能夠發現像鄭春梅這樣“沉默的少數”,正是得益于“浙里救”的部門協同。
樂清市對“浙里救”系統做了延伸,打通了本級醫保局數據,自動識別醫療自付費用超過5萬元的患者,并發出預警。同時,對患者家庭人口、殘疾狀況、車輛、社保及不動產等基礎情況,在本級部門間發起初核,這一過程僅需20秒。根據初核情況,系統將“可能返貧致貧”的患者信息推送至鄉鎮(街道),由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調查核實,幫助其完成社會救助申請,并向“浙里救”發起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省級核對。
張林的大病就是這樣被鎮民政辦知道的?!肮ぷ魅藛T說,我家屬于支出型貧困,能夠申請低保。特別快,7月就批下來了,每個月每人800多元的低保金?!编嵈好氛f,“最重要的是,以后再住院,醫保范圍內合規費用可以100%報銷,真是太給力了!”據悉,今年以來,樂清市已有14人因大救助信息系統自動識別、主動預警,被納入低保。
“數據不是冷冰的,‘浙里救’就是要讀出這些數據背后一個個真實的人、一戶戶鮮活的家庭以及他們遭遇的困難,并給予最溫暖的救助?!闭憬∶裾d社會救助處處長曹淵說,“未來,隨著‘浙里救’數據越來越豐富、模型越來越科學、識別越來越智慧,再加上社會力量的精準對接,浙江社會救助將從生存型加快向發展型邁進,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有效路徑?!?/span>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