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我就是為民政事業而生的!”說起自己與民政的緣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有些激動,“我是唐山大地震當天出生的,身為民政工作者的父母給我取名‘震生’。看著他們救危濟困,長大后我選擇了繼續從事民政工作!”
過去一年的履職,讓楊震生印象最深的是去年7月參加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期學習班。“這次學習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主題,我收獲非常大。”學習回來后,楊震生又找來不少法律書籍自學,“真是隔行如隔山,不懂的地方很多,我身邊學法律的朋友都快被我問煩了。”楊震生笑道。
知法懂法讓楊震生體會到了依法行政的好處:過去遇到的棘手問題,現在通過法律思維迎刃而解。“特別是民政工作,政策法規又多又細,而且關系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需要我們依法依規行政。遵紀守法、品行端正也應當成為養老護理員的基本入職條件。”最近引發群眾關注的保姆悶死老人案,讓楊震生非常痛心。結合到多家養老機構調研的經歷,楊震生在今年兩會提出了加強養老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建設的建議。“要重視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教育,健全養老服務護理監管體系和法規,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體面的晚年生活。”
楊震生的另一個上會建議是推行藥品電子說明書,方便視力減弱的老年人安全用藥。連老年人生活中如此微小的事情都注意到了,楊震生的細心著實讓記者敬佩。“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截癱療養院看望慰問截癱傷員,囑咐我們要把傷殘人士當親人,為他們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楊震生說,“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帶領工作人員讓這些截癱傷員老有所醫、老有所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楊震生和全院工作人員踐行著他們的初心使命。“我們的民政服務對象平均年齡73歲,抵抗力差,我們必須確保病毒進不來。”楊震生介紹,院里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再細分為醫療小組、后勤保障小組、外聯小組等,100多名工作人員職責明確,高效有序地抗擊疫情。
院內還針對新冠肺炎開展了醫護專業培訓,執行老人體溫監測日上報制度,加強空氣日通風頻次及消毒管理,啟用工作人員晨檢機制并采用備班制管理方式。“我們還注重做好民政服務對象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緩解緊張情緒。”楊震生說,全院干部職工守土盡責,為500多名民政服務對象筑牢了“防疫墻”。
今年下半年,唐山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將投入使用。作為中心主任的楊震生對此非常期待:新址擁有4000張床位,集截癱療養康復、老年病治療、精神病福利院、流浪乞討救助、社會養老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在有效緩解唐山以及河北養老壓力的同時,還將為京津地區提供養老服務。“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很多措施,都與養老事業發展息息相關,而且將發展養老服務納入擴大內需戰略,這給了養老從業人員極大的信心。回到自己的崗位后,我將不忘初心、牢記囑托,繼續為養老服務業、民政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楊震生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