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麗英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祥十分關注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今年他帶來了《關于加快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發展村集體經濟迫在眉睫
2020年底我國將全面消除“深度貧困”,摘掉所有“貧困村”的帽子。但張立祥在調研和工作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村屬于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發展沒有資金、沒有人才、沒有產業、沒有方向,隨時都有返貧、致貧的可能。“經濟薄弱村無法滿足新時代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建設需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迫在眉睫。”談及建議的初衷,張立祥告訴記者:“雖然每年都有文件關注農村發展,但缺乏具體的措施。”
“有的農村想要發展產業,但卻缺乏空間和陣地。”為此,張立祥建議地方政府在制定村莊規劃時,務必將村級特色產業發展納入村莊規劃布局,要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確立合法身份和固定陣地。
在張立祥看來,加快人才培養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十分關鍵。“在選人用人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堅決遏制家族勢力、非法宗教勢力等現象。”
張立祥建議借助村“兩委”換屆契機,選聘品德好、政治強、有文化、敢擔當的優秀青年和致富能手(黨員優先)到村“兩委”隊伍中來。同時要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制訂具體措施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干事創業,大力培養鄉土人才。
此外,張立祥還建議不斷健全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只要不是涉及個人牟利問題,容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大膽試、大膽創、大膽干,允許出錯、知錯就改,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跳出黃窩發展黃窩
張立祥所在的黃窩村曾經是個以捕撈為主的小漁村,由于近海資源慢慢枯竭,漁民年年虧損,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但如今海水養殖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
“鄉村想要振興,一定要選準產業方向,做到因地制宜。我們調整產業結構,立足漁村實際,改傳統捕撈為近海紫菜養殖。”為打消村民的顧慮,張立祥和村干部帶頭做示范,動員漁民黨員率先轉捕為養,繼而引領全村捕撈漁民轉產發展紫菜養殖業,走上了養殖致富道路。如今,黃窩村近海養殖面積擴大到了36000畝,全村年產值增長到了1.9億元。
隨著養殖戶的增多,紫菜銷路出現了問題,如果新鮮紫菜不及時處理,養殖戶將會遭受巨大損失。張立祥帶領村民新建紫菜加工廠,讓黃窩村從紫菜養殖向紫菜加工轉型。但黃窩村山海相連,建設加工廠房缺乏土地怎么辦?“我們鼓勵村民到周邊鄉鎮租用場地、廠房,引導、幫助村民投資辦企業。”
如今,黃窩村創建了以近海養殖、加工為支柱產業的新型漁村經濟。但張立祥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正在謀劃著打通產業鏈,探索發展深加工紫菜。“我們希望能夠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真正實現跳出黃窩發展黃窩的目標。”
此外,張立祥還將目光投向發展鄉村旅游,鼓勵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
黃窩村好人廣場的宣傳欄里“最美黨員”和“最美村民”總是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是張立祥結合村情,打造的黨建陣地平臺。為新建新農村服務中心,健全和完善服務陣地,建成“省級遠程教育示范點”“市級黨員教育實景課堂”,張立祥還組建“海上紅帆黨組織”,設立“黨員青色創業崗”,開展“最美村民點贊榜”和“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
張立祥認為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但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連云區形成了‘1521’社區工作法,緊緊圍繞一個黨建核心,通過打造五支隊伍,借助兩個平臺,最終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在此背景之下,我們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為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張立祥的帶領下,黃窩村實施“黨員亮化考評”制度,黨員參加支部活動時為自己“貼紅旗、打考勤”,增強黨員組織觀念,提升黨員綜合素質。
“我們還開展了‘黨員幫帶戶’活動,將黨員和村民進行結對幫扶,實現有困難找黨員,黨員解決不了找支部。”張立祥告訴記者,“我們還將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每月對村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等方面進行打分,按照分值來發放相應福利和獎勵。”張立祥說:“我們計劃以后村集體企業的分紅也和村民行為規范相掛鉤。”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