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正處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各地民政部門強化制度建設、設施建設、隊伍建設,狠抓民政服務機構安全風險防控,有力服務了全國安全生產工作大局。隨著復工復產加速,民政服務機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不減。各級民政部門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安全底線意識,切實扛起防范化解民政服務機構重大安全風險的政治責任,做到了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強化內控管理 構建閉合鏈條筑牢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安全底線
天津市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工作和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積極構建規范、精準、高效的安全管理體系,全力維護機構內流浪乞討人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是立足高站位組織,構建立體式安全管理工作體系。
天津市民政局積極爭取黨委、政府重視,建立多方聯動、一貫到底的安全管理體系。納入全市拱衛首都護城河政治工程。按照“戰區制、主官上”要求,列入平安天津建設考核項目,實施“一票否決”,壓實救助管理機構安全管理的屬地責任。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出臺全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相關實施意見,充實聯席會議機制,明確救助管理機構安全管理的部門職責分工。納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部位。分管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救助管理機構、現場辦公,逐一研判分析風險點,市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對市救助管理站進行安全改造提升,提高床位容載量。
二是注重規范化建設,實施機構內安全管理“筑基”工程。
著眼練強內功、打牢根基,把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契機,將機構內安全管理列入民政系統“筑基”工程,多管齊下加強規范化建設。健全制度防控。堅持用制度管人治事,自上而下簽訂責任書,各級救助機構建立崗責崗標,形成各環節可銜接、可追溯的高效聯動閉環。嚴格流程防控。制定從入口到出口的機構內全鏈條工作流程和操作標準,嚴格入站安全檢查,實行醫療機構體檢留觀24小時后進站措施,實施受助人員護送返鄉“三報告”制度。加強人員防控。在機構內設立安全員,建立日巡查制度;配備專職保安,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加大技術防控支撐。在實施機構內智慧安全管理信息工程基礎上,引入公安偵查技術手段,建立人像比對合作工作長效機制,推行“五加一”尋親規范動作。
三是加強全方位監管,堵塞安全管理盲區漏洞。
突出問題導向、靶向治療,將閉合機構內外監管鏈條作為固強補弱的關鍵環節,擰緊救助管理機構安全管理銜接點位。堅持精細分類。打造站內照料、托養管理、落戶安置三種優化資源的互補式、遞進式安置模式,救助管理機構站內具備條件的,引進專業護工開展照料服務;受條件限制需站外托養的,明確由公辦福利機構托養,精神疾病患者明確集中到定點醫院救治;對長期滯留人員,積極爭取公安、財政部門支持,解決落戶問題,通過精細分類救助機構主體,有效保障受助人員的合法權益。堅持常態巡查。以壓實民政部門監管責任和救助管理機構主體責任為主線,建立半月巡查機制,明確民政部門負責人做到平時檢查、動態抽查、節日必查“三必訪”,救助管理機構站長做到對機構管理、食品安全、人員情況“三必知”。堅持定點醫療。密切與衛生健康部門聯動協作,確立57家流浪乞討人員定點醫療機構,覆蓋所有三級醫院,并建立“先就醫后結費”綠色通道,做到專業醫療服務與安全監管并舉。
四是堅持高效率出擊,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面對突發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堅決貫徹落實民政部一系列工作部署要求,全員上陣、嚴防死守。啟動早。密切關注疫情發展,一月中旬即叫停向武漢護送受助人員,下旬即下發通知,建立晨檢、體溫檢測、護送交接等八項安全管控制度,并提前做好防控物資儲備。措施實。第一時間協調市防控指揮部設置流浪乞討人員集中隔離點,所有受助人員先行隔離14天再進入救助管理機構;為救助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配備防護服,救助管理機構實行受助人員一進一出“雙體檢”。標準高。將健康監測范圍拓展至職工家屬體溫情況、行動軌跡,建立分類隔離區,做到樓與樓隔離、層與層隔離、小區域隔離。要求嚴。嚴格執行封閉管理,工作人員24小時在崗值班值守,嚴控食品安全,細化護理流程,開展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多形式加強院外托養動態監管。
提高政治站位 注重系統施策堅決守住民政安全生產底線
江蘇各級民政部門自覺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現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領域、全過程,以重如山岳的責任意識、求真務實的為民作風、務實管用的工作舉措,舉全系統之力筑牢民政服務機構安全防線,守牢安全底線。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健全責任體系。
研究制定“一方案一要點兩清單”,形成職責清晰、閉合管理的責任體系:制定全省民政系統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實施方案,列出民政服務機構安全風險點、預防舉措和處置預案,防患于未然;制定全省民政服務機構安全管理工作要點,明確5個方面20項重點任務,把安全管理抓實;制定省民政廳領導班子成員安全生產重點工作清單,強化“管行業就要管安全”的領導責任;制定民政服務機構落實安全管理主體責任重點事項清單,將主體責任具體化、條目化,便于對照執行。
二是加強整體部署,完善工作機制。
江蘇省民政廳黨組切實把安全生產納入民政事業發展全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把安全生產抓在日常、抓在經常。完善組織領導機制。成立由省民政廳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廳領導班子成員分片聯系民政服務機構安全生產制度。完善督查考核機制。制定《安全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定點聯系的民政廳領導班子成員每個季度督查不少于1次。及時制定民政服務機構疫情防控26條措施,對養老、兒童福利、精神衛生等服務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有力保障了民政服務機構“零感染”。
三是開展專項整治,全面清除隱患。
從去年11月下旬開始,江蘇省民政系統深入開展養老等民政服務機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聚焦重點排查整治。結合7類民政服務機構及正在施工的民政項目安全管理工作特點,逐項列出排查整治清單,明確17項排查整治內容,逐一對照排查。分層分級排查整治。所有民政服務機構全面開展自查,查準問題、認真整改。截至目前,全省各級民政部門累計出動檢查人員1.2萬人次,檢查民政服務機構10700個。針對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組指出的911家養老機構未取得消防審驗合格手續的問題,各地成立專項工作組,“一院一策”推進解決。截至目前,已完成消防安全確認手續139家,關停或搬遷12家,其余760家正在推進解決。
四是強化本質安全,筑牢長效防線。
針對部分民政服務機構安全設施不達標的問題,明確一攬子解決措施。針對民辦養老機構、農村特困供養機構隱患較多的實際情況,實施改造提升工程。針對日常管理及疫情防控中反映的制度短板,研究制定養老機構探視指南、民政部門負責人定點聯系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等管理制度,構筑制度“防火墻”。針對民政服務機構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的問題,研發“江蘇民政社會服務機構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實現對安全隱患摸排、整改、檢查、反饋等全流程、在線化、閉環式管理。
做到“四個堅持”“四個著力”堅決守牢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防線
河南省現有留守兒童57萬,困境兒童14萬,孤兒1.8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9萬,兒童之家6000多個,兒童主任52066人,兒童督導員2807人。全省有兒童福利機構79家,集中收養安置4607名孤棄兒童。近年來,在民政部的關心指導下,河南省民政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工作和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守牢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防線。主要做法是:
一是堅持底線思維,著力主動作為。
河南省民政系統堅持問題導向,牢固樹立底線意識,警鐘長鳴、常抓不懈。高位部署。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有關留守兒童關愛、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政策文件,省《政府工作報告》連續3年將兒童工作納入重點工作,省、市、縣政府都建立了兒童工作協調機制,各地黨政領導嚴格按照“三個必須”要求,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狠抓落實。2017年以來,省民政廳連續3年派出調研組,深入全省兒童福利院等3500多家民政服務機構走訪調研,發現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隱患256條,建立臺賬,逐一整改。精準防控。新冠疫情暴發后,全省民政系統嚴格按照民政部有關兒童福利領域機構防控指南規定,全部實行全封閉管理,落實日報告、零報告制度。
二是堅持“四化”引領,著力提質增效。
注重標本兼治、提質增效。資金投入經常化。近年來,河南省民政系統共安排投入5.2億元用于更新配備消防等民政服務機構安全保障設施及機構服務升級,大幅度提升了基層兒童福利領域機構的安全保障水平。機構管理標準化。2016年以來,河南出臺民政服務機構內部服務管理規范(機構標準)4000多項。先后發布了《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管理規范》等3個關于兒童福利領域機構的地方標準,為全省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運行提供了遵循。系統防護制度化。河南民政從機構管理、家庭寄養、檔案留存等方面入手,著力打造全鏈條制度體系。
三是堅持關口前移,著力事前預防。
從2018年開始,河南省民政系統著力構建安全生產雙重預防體系,前移安全風險管控關口。統一標準、試點先行。設計了《社會福利機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實施細則》在內的4類民政服務機構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實施細則,按照標準開展試點建設,首批35家試點機構,包括11家兒童福利領域機構,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設并開始運行。擴面提質、全面覆蓋。2019年,35家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全面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今年4月,要求全省所有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實現雙重預防體系全覆蓋。系統提升、防患未然。要求各地通過制定整改提升方案、開展自查自檢、完善標準規范等方式,做到“見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
四是堅持統籌推進,著力綜合治理。
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融合共治、綜合治理。注重多部門聯動。建立民政、公安、衛健等相關部門參與的聯合監管、聯合執法機制,依法加強對兒童福利領域機構的日常監督管理指導。注重多維度督導。采取廳級干部帶隊,按照“四不兩直”的工作方式明察暗訪,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要求各級民政部門統一下派督導組,對照臺賬清單隨機抽查,掛牌督戰。注重多方面發力。結合“安全生產月”“全國消防日”等,在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內部大力推動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宣傳活動。加強安全培訓、逃生演練,全面提升消防“三提示”普及率和從業人員“一懂三會”掌握率,做到兒童福利領域機構安全人人知、人人會、人人防,構筑起安全防護的群眾防線。堅持全方位預防全過程監管促進養老機構安全穩定運行
2019年以來,重慶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和養老服務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強化養老機構安全責任意識,提升基礎能力,健全綜合監管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全市養老機構安全穩定運行。
一是強化意識責任,構建安全工作齊抓共管格局。
筑牢思想基礎,安全發展思想和安全生產意識“入腦入心”。健全領導機制。市級成立民政、公安等9部門組成的養老機構安全監管領導小組,統籌部署養老機構安全監管工作。市和區縣抓住機構改革契機成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各養老機構落實專班專人,確保養老機構安全“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強化責任體系。頒布《重慶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落實市、區縣、鄉鎮各級政府的安全監管職能職責,夯實“縱深”責任田;制定《進一步加強養老機構安全監管工作的實施意見》,明晰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的安全管理職能職責,織密“橫向”監管網。落實督查責任制,制定養老機構安全管理監督檢查計劃,建立養老機構日排查報告、月調度推進、季研判落實和年考核督促的全過程監管制度。
二是加強基礎保障,提升養老機構安全防范能力。
完善設施升級。開展鄉鎮敬老院提檔升級改造工程,市級安排4000萬元、區縣配套2億元,對衛浴系統、老年人房間等安全事故頻率較高的重點區域進行改造完善,去年全市鄉鎮敬老院事故發生率下降76%。開展養老機構消防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市級安排1010萬元、區縣配套3350萬元,為養老機構安裝配齊噴淋、煙感、滅火器等消防安全設施設備,有效解決養老機構安全生產“硬傷”。運用科技提檔。對1060所鄉鎮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安裝高清視頻監控設施,對廚房等安全隱患較為突出的區域進行重點實時監控,并將整合采集的信息數據匯總到區縣智慧養老大數據平臺。查找隱患排險。在入院老年人生活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開展風險評估排查,鏈接公安及衛生大數據信息系統,重點篩查傳染病、精神病、社交行為障礙或有犯罪記錄等安全隱患人員,全年共排查出重點人員718人,其中精神病患者565名、交由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安置,傳染病患者65名、交由專業醫療機構收住,社交行為障礙者88名、配備專業社工專人服務,有效剔除安全防范“軟肋”。織牢避險網絡。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制度,市級預算740萬元為全市1273家合法的養老機構購買綜合責任保險,去年共由承保單位處置責任事故248起,賠付407.8萬元,未發生一起因事故引起的矛盾糾紛,切實解決安全穩定的“心病”。市和區縣每年投入700萬元,加強養老機構安全業務宣傳和演練培訓,有效提升養老服務人員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突出綜合監管,健全安全保障的長效機制。
建立聯合執法監管機制。會同市公安局等部門開展養老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建立養老機構監管懲戒制度。明確養老機構法律責任,強化養老機構違法處置措施。完善養老機構安全管理信用體系和行業自律體系,建立養老機構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并向社會公布、動態調整。加強標準評估引導。會同市市場監管局對全市1368家養老機構進行服務質量基本規范評估。成立重慶市養老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每年預算200萬元專項資金,推動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標準化。開展行業示范引領。委托市養老服務協會組織實施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對綜合型養老機構建立“星級”評定制度;對社區嵌入式機構建立“金葉”評定體系,評定五葉級社區養老機構3家、四葉級社區養老機構5家,引領促動養老機構安全提檔升級。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0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