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的北京實踐——
科學精準打好防控阻擊戰

時間:2020-09-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北京市相繼經歷了京外疫情輸入、新發地批發市場疫情暴發兩波次疫情考驗。面對嚴峻形勢,北京市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把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全力守護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截至目前,全市682家養老服務機構、近5萬名入住服務對象、近2萬名工作人員未出現一例疫情感染。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邊實踐、邊總結、邊規范,形成了全市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做法。

  堅持高位統籌

  構建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大格局

  北京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納入全市疫情防控總體布局,統籌協調各方力量,督促落實“四方責任”,推動形成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一體化”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大格局。

  各級黨委統籌抓總。從市委、市政府到區委、區政府,乃至街道(鄉鎮)黨工委、社區(村)黨支部,均把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作為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的重點任務來統籌謀劃、優先應對、督察督辦。市委書記蔡奇十多次就養老服務機構防疫工作作出批示指示、提出要求,大至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運營補貼、全員核酸檢測、醫養結合,小至防護服穿戴、老年人就餐等。市長陳吉寧安排調度養老服務機構等重點場所通勤員工智能體溫計配備使用,就加強養老服務機構抗疫口罩保障和運營支持等事項作出明確要求。各區委、區政府、街道(鄉鎮)主要領導統籌調度指揮,經常深入養老服務機構,了解機構困難問題,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機構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納入聯防聯控機制。市委、市政府明確將養老服務機構納入疫情防控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醫養聯動、物資保障、資金支持。各區及時部署落實養老服務機構各項防控措施,建立報告、巡查制度,充分發揮公辦機構托底、應急功能,統籌設置區級集中隔離觀察點、特殊老年人臨時托養機構,集中安排不具備隔離觀察條件機構的返院老年人,以及因近親屬參與疫情防控一線難以照料的特殊老年人,形成區內、院間隔離觀察協助統籌體系。各街道(鄉鎮)落實屬地責任,加強聯防聯控統籌,把轄區養老服務機構、未備案集中租住老年人場所等作為重中之重;落實屬地監管和防控責任,逐一走訪、逐一巡查,優先保障機構防疫物資;對沒有條件解決返崗員工院外隔離的機構,負責協調解決隔離觀察場地。全面推進社區群防群治,將養老服務機構納入城鄉社區防控體系,對于暫時難以返院、在家隔離的老年人,協調屬地社區居(村)委會上門提供服務保障。

  發揮民政專業統領作用。民政部督查指導直接、具體、嚴格,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指南、導引調整及時,為北京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市民政局認真履行行業主管部門職責,審時度勢、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勢,在所有關鍵階段果斷決策、快速響應,超前提出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措施,最快形成工作部署,連續制定了20多項政策措施。同時,建立機構疫情防控責任制,主動站在疾控中心視角和思路,不斷預設場景,調度檢查各機構防范意識。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全部落實分片包區、包機構責任制,對全市養老服務機構進行了多輪檢查,發現并及時督促整改問題17大類200余種,確保各項防控政策措施在基層落實落細。近期,制訂出臺秋冬季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部署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嚴格封閉管理

  構筑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堅固防線

  堅決落實“三早”。早封閉,1月底,對全市所有養老服務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對進出人員實行“五個暫停”,即暫停接收新入住老年人,暫停接待走訪慰問、探視咨詢、參觀考察的外來人員,暫停院內老年人離院外出,暫停送餐、快遞、送藥人員入院,暫停不必要的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早發現,市政府為養老服務機構院外居住的通勤人員、采購人員配備3500個智能體溫計,對發熱等異常情況總控平臺和佩戴人會第一時間接到預警。新發地市場疫情發生后,迅速完成全市養老服務機構核酸檢測“應檢盡檢”工作,在院服務對象和員工共采樣69249人,核酸檢測率100%,結果均為陰性。早處置,周密設計疫情已經“入院”情況下的應急處置預案,形成《北京市養老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導引》,積極構建科學高效應急指揮體系,確保應急舉措落實有效。目前,全市共設置32處老年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隔離觀察床位1232張,儲備應急照護養老護理員308位,為疫情早處置做好了設施準備、物資準備、人員準備。

  筑牢三道防線。守好機構大門,根據疫情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做到“非必要不進出、有必要有序進出”。對于所有進入養老機構的外來人員,嚴格履行填報申報承諾表、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落實手消毒、出示北京健康寶(綠碼)4個手續;對于進入養老機構的食材、包裹等物品,必須對外包裝實行嚴格的消殺處理。實行分區管理,將機構內部劃分為老年人居住照護區、后勤保障區、對外窗口管理區、隔離觀察區等,實行分區管理、單元集成,具備條件的機構還細分不同的照護單元,相對實現各自為戰、減少交叉。強化個人防護,開展機構老年人及員工防護知識宣傳,將個人防護能力作為機構培訓的必修課,做到院內不扎堆不聚集、外出做好嚴格防護,每日報告健康監測狀況,推動良好的防護習慣養成。

  緊盯核心環節

  推進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規范化

  疫情發生后,北京市相繼制定兩版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導引、三版可疑癥狀人員篩查表,動態調整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措施,助推疫情防控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

  規范出入管理制度。根據民政部關于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兩次緊急要求對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從嚴執行封閉管理措施,并隨疫情形勢好轉,先后四次調整優化養老服務機構出入管理要求,力求實現既能保障機構內部安全,又能滿足機構、老年人及家屬服務需求。

  規范“兩返人員”管理。“兩返人員”主要為回家返院老年人、返崗員工。對于回家返院老年人,隨著疫情發展數次調整防疫措施,一級響應期間要求居家健康監測14天后,在院內隔離觀察14天,無異常后可返回機構老年人生活區;二級響應期間改為“一次調查、兩次檢測”程序,要求機構對返院老年人開展居家健康狀況調查,并在返院前、隔離觀察14天后分別進行核酸檢測,無異常后方可安排返院;隨著疫情常態化,進一步簡化為“一檢測、一監測”,即老年人返院前核酸檢測無異常,且單間居住、健康檢測14天無異常的,可恢復院內生活。對于返崗員工,堅持在機構外指定隔離場所隔離觀察14天、核酸檢測無異常的方可上崗。

  規范“兩臨人員”管理。“兩臨人員”由于醫院疫情感染的高風險性,以及通勤員工頻繁在社會和機構、污染區和清潔區間進出帶來的潛在風險,使得“兩臨人員”成為機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對“兩臨人員”管理作出詳細規定。規范外出就醫老年人返院程序,臨時外出就醫老年人返院應在院內單間居住、健康監測滿7天且無異常后,恢復院內正常生活;對于留觀、住院等人群進行核酸檢測且檢測結果為陰性。實行通勤員工全面健康監測制度,佩戴智能體溫計,確保實時開通、數據有效上傳。建立日報告承諾制度,延伸做好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體溫監測情況和日常行為軌跡記錄。

  規范老人家屬探視。按照“無預約不探視、先評估后探視”原則,養老機構內老年人的監護人、直系親屬可預約探視、經評估探視。7月初,優化了家屬探視程序,不再對探視人數、探視次數進行限制,由機構根據設施條件、服務保障能力自行確定。

  規范健康隔離觀察程序。一方面,養老機構應設置隔離觀察室,配置相應的防護用品、設施設備,配備必要生活和護理服務條件;另一方面,制定下發通知,要求落實“雙從嚴、一嚴管”制度,即對京外返崗員工、臨時外出就醫老年人隔離觀察從嚴,對京外返崗員工嚴格在外實施隔離觀察,并從嚴管理。對不具備隔離觀察條件的,由各區或協調屬地街道(鄉鎮)政府安排隔離觀察。

  強化外圍保障

  確保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持續性

  加強防控物資保障。從2月28日起,市政府建立口罩日供機制,每天為全市7萬名機構老人和員工逐人配備一只口罩,至今已為養老等福利機構發放1200多萬只口罩。為透析、化療的64名老年人及其陪同就醫人員配備專用N95口罩和相應入院上門服務。充分發揮市、區兩級養老行業協會作用,為養老服務機構籌集口罩、消毒液、防護服等防控物資。朝陽區養老服務行業協會自2月21日就投入防疫抗疫工作,為養老機構搭建平臺,建立人防、物防與智力支持機制,提供防控物資對接調配、專家遠程咨詢、風控經驗分享。

  主動送醫送藥上門。指導全市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0%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滿足在院老人就診、取藥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對需進行胃管等管道護理的老年人,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到機構上門插管、換管。對經醫院或養老服務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診斷明確并需長期服藥的老年人,全面落實由家屬或養老服務機構指定工作人員持老年人醫保卡到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代為開藥。對于化療、乙肝病毒等特殊用藥老年人,通過缺藥登記程序,落實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藥拿藥。對出現急危重癥或需要放化療、血透等情況的老年人,通過開設綠色通道,做好嚴密防護后安排急救車送醫治療,實現“小病不出屋、護理不離院、急癥能應急”。

  加大疫情運營支持。印發通知,從提高社會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標準、給予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補貼等七個方面加大支持政策,幫助養老服務機構減輕疫情帶來的影響。按照每人每床500元的標準為472家養老機構發放3個月的疫情補貼,按照城區養老服務驛站每家2萬元、農村幸福晚年驛站每家1萬元標準為979家驛站發放3個月的疫情補貼,累計發放疫情補貼9992萬元。

  加強機構老年人心理疏導。持續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通過開通24小時老年心理服務熱線,推廣視頻探視、組織文娛活動等方式,滿足封閉期老年人思親之情,確保老人困難有解決、服務有保障。開設在線心理服務課堂,邀請心理專家為養老服務人員答疑解惑,疏解其心理壓力。

  加大疫情防控宣傳服務。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參與,爭取老人、家屬、機構、社會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廣泛參與。對內,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疫情防控工作視頻部署會、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日報表制度等形式,將全市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政策宣傳到每個養老機構;對外,通過新聞發布會、新聞媒體、“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微信公眾號等形式,讓全市老年人及家屬了解疫情防控情況。截至目前,全市組織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3場,微信公眾號推送疫情防控情況20余次,對12345、96156熱線反饋的訴求和問題,隨時分類分批處理。

  立足常態防控

  健全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新機制

  把握“封”與“放”平衡。強化分類管理,分級管控,針對養老服務機構屬地疫情風險等級分類施策,區分社會大面積聚集疫情社區傳播和散發病例,妥善把握封閉管理的“度”,動態調整疫情防控措施,使之與風險等級相適應。既要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帶給機構老年人的傷害,又要防止因機構封閉管理對老年人原有健康問題帶來的次生災害,堅決避免把封閉管理作為萬能利器,切實做到封院不封老人。

  推動養老機構應急體制改革。加強民政與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調,調整老年照護機構建設規范,提升防疫能力,強化功能分區組合、場地綜合統籌,提高室外景觀設計以及室內新風系統、衛生間風口、出入口設計的科學性,適應封閉化管理下內部人員“活得好”的需要;增加健康隔離觀察場地,適應過渡騰挪的管理要求,讓服務空間有彈性。對存量機構通過整改提升,優化空間布局,設置隔離觀察區(或健康觀察區);對新建養老服務機構統籌規劃,建設規范標準的健康觀察區及消毒室,并預留一定比例養老床位用于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建立常態化下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基本能力財政補償機制和省市區級重大傳染病防控物資戰略儲備庫,同步調整機構收費項目,減輕機構防疫負擔;探索加強養老機構疫情防控緩沖區建設,實現連鎖機構院與院之間、區與區之間的空間統籌。

  調整機構星級評定標準。結合落實民政部養老機構等級評定管理辦法,進一步調整優化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定標準,在安全、服務項目、服務質量等評價維度外,將健康觀察區設置、院內感染防護、遠程醫療服務等機構疫情防控能力納入評定指標,引導機構逐步適應常態化防疫要求。

  堅持機構與居家兩手抓。目前,更多關注了養老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對居家養老防疫工作重視不夠,而居家養老同樣存在較大風險。智能時代下,老年人如何不被“信息化”阻斷,如何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刷臉、出示健康寶,是化危為機的關鍵所在。下一步,應把更多關注點放在居家養老上,制定上門服務標準、居家支持服務規范等,充分運用互聯網科技,探索無接觸式居家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助餐、巡視探訪、照護服務等需求。

  抓住關鍵核心環節。應對無癥狀感染者和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根本,是提升全員防控意識和若干核心制度的執行能力。應就社會福利機構內院感防控中的手消毒、戴口罩、健康監測篩查、出入管理、健康隔離觀察、探視等核心制度出臺行業標準并強制執行,加大人員培訓,加快習慣養成,提高院感防控能力。探索適應常態化防控要求的探視方法和親情關懷方式,設計從長計議、順勢而變的親屬探視形式,滿足在院老年人的心理關愛剛性需求。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的醫療服務支持,著力探索建設互聯網醫院,對養老服務機構、居家老年人、農村老年人提供醫療支持,并做好與線下護理站之間的對接。明確應急處置背景下的特殊服務或醫療要求,在集中醫學隔離觀察場所里,對于失能失智老年人、重殘人、困境兒童等特殊人群,針對其飲食習慣、照護習慣、服藥習慣等,探索建立不同服務形態、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的應急服務檔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