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小釵 夏學娟
宣傳民政政策、幫扶民政對象、助力生計發展、整理村民口述史……一支集結1700多名身穿藍馬甲的雙百社工隊伍正活躍在南粵大地,為民政對象的能力建設、鄉村社會的重建提供著別樣路徑。
雙百社工源自2017年廣東省民政廳啟動實施的“雙百計劃”。如今,三年過去了,社工們憑借專業服務,成了民政對象的“貼心人”、脫貧攻堅的“助力者”、村民眼中的“自己人”、黨政干部的“好幫手”,村情村貌、村民生活悄然發生著變化。
掛圖作戰,打通“最后一米”
在人口占全省近半、面積占全省七成、人均GDP卻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幾乎集中了廣東省85%以上的民政對象。
在冊民政對象已有政策扶持,缺的是服務跟進;不在冊的邊緣困難群體,需要的是識別后提供政策支持。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入戶走訪,了解動態情況,而民政事務點多、線長、面寬、人少,許多政策落地往往存在“最后一米”的問題。“雙百計劃”正是肩負著這樣一種特殊使命——通過社工實現政府惠民政策和困難群體的無縫銜接。
2017年7月,陳柳君放棄在大城市的發展機會,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肇慶市高要區祿步鎮,成為一名雙百社工。駐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為把民政對象“家底”摸清,她和伙伴們白天馬不停蹄走村入戶,晚上畫圖—— 一張張“用腳丈量”的社區民生問題圖、社區資源圖,上面標有各種符號、各類顏色,分門別類地記錄著村民的困難、訴求以及村莊可挖掘的資源。
“通過走訪,我們協助鎮里全面核查了民政對象的信息,并建立專人專檔,按照緊急程度分成四級探訪標準,進行動態管理。” 陳柳君介紹。
走訪時,社工發現這樣一戶人家:兒子入獄服刑,兒媳婦離家出走,丈夫又不幸中風癱瘓,劉姐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年幼的孫女,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礙于“家丑不能外揚”,也不了解政策,走投無路的劉姐咬牙硬挺著……
經多方協調,社工協助劉姐丈夫辦理了殘疾人證,并幫助他們申請低保。比起經濟保障,社工更關注的是重燃他們的生活希望。社工經常上門疏導他們的情緒,還鼓勵兩個孫女參加社區活動,跟隨社工一起服務其他困難群體。
漸漸地,周邊村莊的村民也會主動過來尋求社工幫助。
服務中,社工發現邊緣群體往往是“困難的綜合體”,需要打通民政、公安、教育、醫院等多部門藩籬。他們穿梭在各部門間,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幫助4個多年“黑戶”的孩子解決戶口,到唇腭裂兒童術前術后全程陪伴;從幫助孤寡老人改善居住環境,到協助殘障人士康復訓練……三年間,全省407個站點的1700多名社工協助鎮(街)對民政對象和邊緣困難群體進行全面核查,目前已為25萬戶、48萬人建檔、立卡、造冊,實行動態管理,為有需要的個人和家庭兜起了民生底線。
“社工的價值不僅是服務有需要的人群,更重要的是發現有需要而不被關注的人群。雙百社工就是要把民政服務做到‘最后一米’,走村、入戶、到人,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共同參與,帶去田埂上的希望
“同吃、同住、同勞動”讓困難群體的需求被看見和滿足。此外,關注“增能建設”的社工還讓村民的脫貧就業、生計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紫城村是新豐縣的一個省定貧困村。和眾多農村一樣,留在村莊的大多是老弱婦孺。有些貧困婦女強烈希望通過創業擺脫困境,卻苦于沒有啟動資金。社工得知后,鏈接資金幫她們實現養殖、開辦童裝店等創業夢想。這些女性還在社工的組織下,分享創收經驗,回饋社區。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在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東華村,鄉村振興戰略正有序實施。道路寬敞了、鄉村旅游業搞起來了……除了這些硬件設施的改造,社工更關注人的“塑造”。
最初,村民參與意識淡薄,甚至出現阻礙施工隊作業、破壞工程等現象。“鄉村振興不單單是村委會或政府的事情,應該是整個村子的事。”社工陳烈孝說。于是,他和伙伴們策劃了“全民參與·共同締造”志愿者培育項目,推動村民共同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社工培育留守婦女志愿者骨干,參與到社工日常走訪困難群體的工作中,并舉辦手工坊項目,帶動婦女創收。同時,通過組建“東華之聲”小記者團,讓村里留守兒童擔當小記者,既“報道”好人好事,也“曝光”不文明行為。
當村民以主人翁身份,向外來游客介紹村子時,他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看見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村子,我們很有成就感。”
汕頭海灣大橋的另一邊,社工陳寶秀和伙伴們利用一切探訪時間,與澄海區東里鎮東和村的民政對象、老幼婦孺、文化達人攀談,從一村一池、一墻一壁、一針一線中尋找東和村的歷史印記,建立村莊口述歷史檔案。
竹葉樹影斑駁,老墻青苔依依。記錄口述故事、社區協同治理……雖不能立竿見影地改善生計,但通過村民的口述及參與過程,增強了村民歸屬感,凝聚了人心,是一種微妙卻無窮的力量。“這也是雙百社工強調的,個案救助與精準扶貧的最高境界是邁向能力建設與社區共治。”擔任“雙百計劃”總督導的中山大學教授張和清認為。
雙百探路,求解本土人才培育模式
社工撬動的協同力量讓村莊得以振興;讓離開的人記住鄉愁,記得來時路。
鄉有所向,情有所往。與陳柳君一樣的1700多名駐村社工中,有人放棄高薪工作,有人從大城市歸來,還有人就是當地的村民……
常言道,天下之治在于人才。社工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專業性,一直是民政部門關注的。“雙百計劃”啟動之初,廣東省民政廳就規劃了清晰的路徑:社工人才由省民政廳“統一招聘、統一督導、統一使用”,社工與鎮(街)簽訂勞動合同,按每配一名社工資助5萬元的標準,由省與地方(市、縣兩級)按6∶4的比例配套資金,并設定薪酬增長機制,每年度考核合格后按5%遞增。
同時,給予社工成長時間。以5年為實施周期,前3年以培養人才、穩定隊伍為主,后2年基本成為當地重要的社工人才,還可以選拔為內部督導。
目前,98%的雙百社工都是本土人才,成長為專職督導的有24名、內部督導的有50名,分布在407個鎮(街),織就了緊密聯系的服務網。
最初推行中,有部分地區一度認為采用直聘社工的方式,是“政府購買機構服務模式”的倒退。
據記者了解,這是廣東省民政廳在十年社會工作發展經驗基礎上的良苦用心,旨在破解基層民政服務力量薄弱、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要將以往的“先成立機構承接到項目后再招聘社工”轉變為“培養職業化社工隊伍為重點”的發展模式,以此培養一批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扎根鄉野,讓人們站在田埂上就能望見未來。
“當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時,最擔心的是社工愿不愿意到鄉村,能不能留得下。‘雙百計劃’將社工吸引到農村,進一步走近社會工作的基本服務對象,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進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說。
為避免被行政化,“雙百計劃”構建起“省項目辦-地市督導中心-社工站”三級服務網絡,聘請資深社工每月到站點開展不少于12小時的協同督導服務。“雙百計劃”項目辦主任陳海賓說:“在專業上,督導團隊強調‘發現邏輯’,基于摸清需求開展服務,而不是‘驗證邏輯’,先有項目指標再滿地去找服務對象設計服務方案,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工作。”
(策劃/《中國社會工作》編輯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