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周忠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省寧波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緊扣“一核四治”,突出“三個聚焦”,著力將社區打造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出了365社區服務工作法、“開放空間協商模式”“村級36條”“村民說事制度”等一批基層治理和服務品牌。
聚焦頂層設計
打造“小社區、大格局”治理共同體
以制度為線描繪藍圖。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框架和系統格局,出臺基層社會治理“1+9”、基層黨建“1+2”、市域治理現代化等系列政策,繪就了由基層規范化組織、清單化權責、法治化城鄉社區治理、網格化工作、信息化支撐、社會化服務、多元化矛盾調解、制度化保障等“八大體系”構成的基層社會治理藍圖,著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以黨建為核完善架構。在治理機制上,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區域化黨建、以社區居委會為主導的協商共治、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的新型社區治理格局。在治理方式上,推行“黨建+治理”工作方式,推進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實行社區“大黨委制”,加強“網格黨建”“物業黨建”“社會組織黨建”,統一調配、集約利用區域內黨建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充分發揮區域黨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在治理途徑上,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分類管理、按需服務的分類治理、集群發展模式,探索出大港社區 “小馬拉大車”、劃船社區“365工作法”、玉蘭社區 “筑五橋、連五洲”等治理模式。
以科技為鑰提高效能。加快推進“智防風險”,深化視頻監控等物聯感知網絡建設和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全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數達40余萬路,重點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達100%。疫情期間,依托智能化系統有效管理99.8萬名居家隔離人員,大幅減輕了基層負擔。加快推進“智理城事”,依托“E寧波”移動終端,實時記錄網格長(員)的走訪軌跡、辦事進度和內容,即時反映社情民意,實現基層社會事務處理“一網到底、一覽無余”。加快推進“智享服務”,以“浙政網”“浙政釘”貫穿市、縣、鄉、村(社區)四級數據網絡,推進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公共衛生、教育文化、應急管理、村(居)務管理、生態環境等領域業務數據互通共享,全市31個部門4100多萬條數據實現貫通,推動基層治理從分散低效向集成高效轉變。
聚焦共識共為
打造“小社區、大協商”命運共同體
“五有五化”揚民主。制定《關于加強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以“五有五化”(五有,即有一個議事組織、有一份議事目錄、有一個議事平臺、有一張協商流程圖、有一套協商議事制度;五化,即協商主體多元化、事項清單化、形式多樣化、程序規范化、成果效能化)議事模式為基礎,確立10個市級示范觀察點,探索基層協商民主新路徑,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可推廣的協商品牌。其中,“村民說事”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開放空間協商模式”入圍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
眾事共商解難題。針對居民反映的小事,按照“說、議、籌、辦、評”五步法,邀請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相關方參與,做到社區搭臺、民事民商。針對社區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垃圾房改造、群租房管理等問題,探索“請你來協商”機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職能部門進社區開展小微協商。對關系重大、專業性強的事項,決策前召開意見征詢會、聽證會,進行反復論證,達成共識。
凝聚共識促和諧。議出資源,象山縣通過鄉賢說事會收到鄉賢贊助資金超1億元,吸引鄉賢返鄉投資鄉村產業項目30余個。議出行動,推進協商成果以微項目、微服務的形式落實,以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解決社區問題、改善社區環境。鎮海區通過“居民提案大賽”等形式,形成了52類248項微服務項目,滿足了居民群眾多元化微民生需求。議出和諧,引導居民群眾、物業企業、轄區單位等多方主體參與文明創建、疫情防控等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推進社區和諧共治。
聚焦精準精細
打造“小社區、大服務”生活共同體
以標準化實現服務“零距離”。編制《寧波市城市社區布局規劃》,推動完善社區基礎設施。按照每百戶不低于40平方米的標準落實社區服務配套用房,打造開放式的“居民會客廳”,探索推進集公共服務、居民活動、居民協商議事于一體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為居民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鄞州區發布《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實施社區服務標準化改造工程。
以精細化實現服務全覆蓋。深化專職社區工作者包片聯戶制度,全面建立“345社區服務群眾制度”,推動專職社區工作者拿出50%以上的工作時間用于走訪居民群眾,主動問需、主動服務。推行“一門受理、后臺協同辦理”模式,規范基層服務平臺、聯動各類便民網點,暢通“分級受理、全程代理、按時辦結、優質服務”的便民通道,實現便民服務“一站通辦”、群眾小事“一網聯辦”、偏遠地區“一步即辦”。
以專業化實現服務高質量。健全自下而上的服務需求收集機制,推動社區服務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指導性目錄及社會組織推薦性目錄,通過公益創投、公益集市、“三百工程”等引導社會組織主動嵌入社區服務。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互聯互動,逐步實現居民群眾提出需求、社區組織開發設計項目、社會組織承接項目、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執行實施的服務模式,提升社區服務的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