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以家人之名 踐行使命擔當

時間:2020-10-1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高麗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我已經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楊舍鎮)湯聯社區工作了12年。12年來,我是社區主任,更是社區居民的姐妹、女兒、母親。我始終把居民視為家人,堅持愛民初心,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為追求,以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使命,努力踐行黨員擔當。

  整合資源,著力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

  “高主任,36幢有個50多歲的獨居居民因為中風手不利索,拿不穩針,縫衣服時把手上扎得都是血。”當社區工作人員告知我這一消息時,我心里很不好受,這說明我們社區工作沒做到位,服務沒做到家。為改善這一情況,我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對社區居民進行了全面的需求評估,組建了包括黨員志愿服務隊、能工巧匠志愿服務隊等10支共計687名志愿者的“好人幫”志愿服務團隊,為居民提供老年人用餐、代購助行、家教助學、房屋中介、協辦證件、衣服修補等16項長期服務項目,形成了“鄰里互助,困難在社區中解決、需求在社區中滿足”的良好局面。

  充分挖掘轄區內居民已有資源的同時,結合居民家電維修、就醫看診、社區老年人和殘疾人在家門口理發等需求,積極整合轄區外資源。經過多方籌措,獲得多家單位支持,為居民群眾提供家電維修、健康咨詢、青少年周末課堂等服務,為老年居民和殘疾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截至目前,累計服務居民3.5萬人次,切切實實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

  突出自治,著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

  2015年,張家港市經開區(楊舍鎮)率先在全市進行“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試點建設,湯聯社區作為區鎮首批試點單位,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經過認真研究,我起草了《社區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約》,并在征求社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修訂完善,圓滿完成了試點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居民群眾的肯定。為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我積極搭建線下議事會和網上議事廳雙平臺。2015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雙平臺廣泛協商,共產生議題79項,議結79項,落實79項,落實率100%。

  湯聯社區下轄塘市花苑小區共有貨車70余輛,其他機動車2300余輛,電瓶車4000余輛,車輛數量嚴重超過現有車位數,且亂停亂放現象突出,影響社區文明的同時也存在著安全隱患。2019年,由我牽頭,議事會主導,聯合物業服務企業,成立了“三車治理”議事協調小組,多次召開聯席會議。通過協商,采取平整場地作為貨車停放點,出臺貨車限入小區規定及機動車停放規范,同時鏈接周邊車位資源,引導車主在商業街門面、社區活動室前及塘市中小學停車場等小區周邊停車區域停放,以彌補小區停車位不足的問題;利用“民生微實事”資金,改造電動車停放區域,并采取張貼《違規停車提示單》,簽訂《規范停車承諾書》,進行消防安全教育等手段,解決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使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依托線下議事會和線上議事廳雙平臺,居民反映問題更便捷,整治問題阻力減少,問題解決更迅速,小煤爐燃燒、樓道亂堆亂放、棋牌室吸煙、毀綠種菜等困擾居民已久的難題得到解決,群眾的幸福感顯著提升。

  筑牢防線,著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感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與塘市花苑小區相鄰的賓館被選中為市級疫情防控隔離點,始料未及的居民炸開了鍋。“高主任,這個隔離點離我們這一幢只有二三十米,實在太近了,我們不敢曬被子,不敢走出去,每天看著救護車、穿著防護服的人進進出出,這日子讓我們咋過?”“隔離點為什么放在小區邊上,萬一有什么問題,整個小區就遭殃了。”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在社區居民中蔓延。面對居民的擔憂和質疑,我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撫工作的同時,扎緊籬笆打好樁,筑牢防控安全屏障,以實際行動讓居民安心。

  “今天天氣太冷,又是下雨又是下雪,請各位志愿者們回家休息,白天工作人員上,晚上我來值守。”2月15日,張家港市寒風凜冽、雨雪交加,面對這一惡劣天氣,我臨時調整了小區門衛值班安排。

  “志愿者冷,難道您就不冷嗎?沒事的,我們只要多穿一件羽絨服就行了,你們工作人員實在太辛苦了!”志愿者們毅然堅守,不愿離開。

  疫情以來,71位黨員、議事會成員、新市民積極響應社區號召,成為防疫志愿者,累計志愿服務達3665小時,守衛了社區居民的生命安全,彰顯了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的風采。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再過兩三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希望到那時,社區居民對我這10多年用心書寫的答卷滿意。我希望到那時,可以驕傲地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社區居民的幸福安康,我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無愧于我的社區家人們。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1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