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厚植為民情懷 兜牢民生底線 建設“貼心民政”

時間:2021-03-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山東省東營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趙永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科學謀劃今后一個時期的民政工作提供了指南。山東省東營市民政系統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增進人民福祉,打造讓人民滿意的“貼心民政”。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十四五”時期,東營市將全面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專項救助為支撐,以急難救助為輔助,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為補充的大救助格局。

提高社會救助信息化水平。強化部門信息共享和監測預警,建設統籌社會救助信息平臺,整合現有救助資源,完善東營市社會救助對象主題庫,開發主動救助、掌上救助、智慧救助和社會共助等模塊,變依申請救助為精準救助、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服務、變人工救助為智慧服務。

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以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基礎,適時調整低保標準,特困人員、困境兒童、低收入家庭等保障標準全部與低保標準掛鉤,形成聯動調整機制。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

加快社會救助能力建設。認真落實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意見,縣(區)成立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綜合服務平臺,村(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完善困難群眾關愛服務機制,壓實村(居)主動發現、定期走訪工作責任。

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困難群體保障力度,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推動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形成分層分類梯度救助體系。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突破戶籍地和居住地限制,探索由急難發生地實施救助。

建設融合共治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十四五”時期,東營市將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融合發展為主線,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增強社區基本服務能力。開展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用房清理行動和提升工程,保障養老等社區服務用房需要。整合優化市、縣、鄉三級下沉社區和需社區協助的事項清單,建立社區服務標準,完善服務機制、規范服務行為,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效能。健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實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社區延伸。開展“智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

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厘清社區治理邊界,深化與網格化、矛盾糾紛化解等體系的銜接融合,建立職責明晰、協調有力、配合有序、融合發展的社區治理體系。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搞好宣傳發動,規范選舉程序,加強分類指導。配齊村級配套組織,指導修訂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規范村級議事協商活動,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

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加快社會工作站建設,力爭利用兩年的時間實現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支持鄉鎮(街道)建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或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等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提升油地社區服務質量。出臺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鞏固油地協調聯動和協商共議格局。選齊配強油地社區工作人員,建立日常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統籌油地部門工作職責,推行委托代辦,推進油地居民公共服務一體化。

構建全覆蓋的養老服務體系

“十四五”時期,東營市將按照“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總體思路,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養老服務全覆蓋。

加快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養老服務設施配建要求,新建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達到100%,老舊小區要滿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要。依托社區科學規劃布局,利用油田移交的老年服務設施,合理配置騰退、閑置辦公用房,鼓勵養老機構開放服務場所,有效增加養老服務設施供給總量。建設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2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57處,實現每個社區都有養老服務設施。改造提升鄉鎮敬老院12處,拓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成立農村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加快農村幸福院規范化建設,運營率達到90%以上。

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完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支持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為社區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集中供養服務。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老年人家庭免費開展適老化改造、提供上門居家養老服務,鼓勵引導社會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購買居家養老服務。

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水平。出臺落實發展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養老服務企業到本市投資興業。建立完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綜合監管機制,加強養老服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的合作,開通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建設市級養老服務平臺,推進縣級養老服務智慧平臺建設,拓展信息技術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的應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