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城鄉社區發揮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多次對社區的作用、社區工作者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下,在全面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進程中,如何讓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強起來,從而使社會治理的基礎進一步實起來?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
社區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三大能力
記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您認為社區在防控中發揮了什么樣作用?有什么收獲?
益西達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社區日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主要場所,社區治理構成社會治理的微觀基礎。抓好城鄉社區治理這個“基”,就抓住了“社會建設”的“綱”,就能更好地推進“五位一體”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充分驗證了社區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與農村村莊人員相對固定、相互熟悉不同,城市社區人員流動大、交往少、相互陌生,給疫情防控帶來很多困難。調研中不少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一棟樓經常有“買房的人沒有住,住的不是買房人”的情況,剛開始調查時,很難摸清究竟住的是誰、都是什么關系。目前一個大型社區能居住十多萬人,要全面掌握人口情況難度非常大。但在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通過建立有效機制,迅速動員社工、志愿者、群眾等各方力量參與,廣大城鄉社區較好地完成了防控任務,展現出強大的社區動員能力、社區組織能力和社區控制能力,在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大的收獲。
社區工作還存在薄弱點
記者:突如其來的疫情,既驗證了社區建設的重要性,也暴露出社區工作的一些薄弱點。您認為目前社區工作的薄弱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益西達瓦:從實際工作情況看,社區工作主要面臨四個方面問題。
法律法規明顯滯后。一是“社區”缺乏法律定義。從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區服務”概念后,僅在規范性文件里對社區作出定義。當前社區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急需從法律層面作出準確定義。二是社區規模需重新界定。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一般在100到700戶的范圍內設立”的社區規模需要重新科學界定。三是社區職責亟待規范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居委會“六項”工作任務比較籠統,社會上對社區存在“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的模糊認識。
治理運行機制不暢。一是社區與街道關系不明。由于社區工作沒有清晰的職責清單,在現行體制下,存在行政化色彩較濃、服務功能弱化的問題。二是社區“兩委”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大,不堪重負。三是社區治理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社區內的業主、業主委員會、物業管委會相互掣肘,社區居委會與業主委員會、物業管委會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度不高。
社區“人”“事”不匹配。一是社區工作力量薄弱。社區工作力量一般由“兩委”成員、網格員、居民小組長等組成。以平均專職工作者人數為例,四川省為5.7名、成都市為8.3名,要服務好成千上萬的社區居民實屬不易。二是社區工作負擔較重。“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沒有真正落地落實。疫情期間,排查、統計、宣傳、體溫監測等工作應接不暇,集中暴露出負擔較重的問題。三是隊伍不穩。社區工作者收入屬中等偏下水平,吸引力不夠,加之晉升空間受限,年輕人流失很快。
社區資源供給不充分。一是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投入不足。城鄉社區投入“小、散、弱”甚至“缺”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近六成社區存在面積小、位置偏等問題,基本公共服務量少質弱。二是社區工作經費不夠。“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繁重的工作,3萬元至5萬元的社區工作經費遠遠不足。
六方面著力推進社區工作發展
記者:社區作為離群眾最近的基層組織,只有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才能將各類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您認為應該如何提升社區的服務治理能力?
益西達瓦: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重點要健全完善機制、法律、政策,切實加強人力、資金、項目等方面的保障。
第一,建立領導推進機制。從中央到地方,統一建立城鄉社區治理領導推進機制,加強政策配套、規劃引領、要素保障和工作統籌。
第二,加快完善法律法規。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突出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明確社區規模、社區居委會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功能、支持社區經濟發展等。
第三,理順治理運行機制。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完善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四方議事協調機制。落實減負增能,進一步規范社區工作準入制度。
第四,推動資源下沉社區。按照社區人口規模、服務半徑,確定并逐年提高社區工作經費投入。從國家層面安排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有效整合各部門的社區建設資金。建設“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站”,推進“全崗通”工作機制,讓所有便民服務實現“一窗通辦”。加強力量建設,根據服務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數量、明確社區工作者的持證專業社工比例不低于50%,讓社區工作更加專業化、職業化。
第五,拓展政府購買服務。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理念,聚焦“買什么”“向誰買”“怎么買”“為誰買”等問題,進一步擴面增量政府購買服務內容。建立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及時發布購買服務信息,方便社會組織參與競爭。同時,加強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實施績效評估。
第六,推動社區經濟發展。支持社區居委會利用社區公共空間,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允許社區經濟收益用于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區服務項目開展、社區工作經費補貼、社會工作者補貼等,增強社區自我發展造血功能。
社區工作發展需要不斷創新
記者:四川省對社區工作有什么探索?
益西達瓦:這幾年,四川省的社區工作抓的很實。
2019年,四川省委第十一屆六次全會作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的決定》。目前,四川省民政廳正聚焦“社區建多大、社區工作人員配多少、社區職能職責有哪些、社區運行機制怎么順、社區自身如何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如何培育”等重點問題,大規模組織開展城鄉社區治理調研,研究制定鎮(街道)設立標準、城鄉社區治理意見,啟動實施街道管理服務創新試點、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社區服務項目化試點、“三社聯動”創新試點四大工程,希望通過這些探索,進一步促使社區服務能力強起來、社會治理基礎實起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