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青
清晨。天氣悶熱。張志杰拿著抹布,忍著蚊蟲叮咬仔細擦拭著一塊塊墓碑,神情莊重肅穆。墓園位于河南安陽西南角郊區,名叫“鳳凰嶺”。作為鳳凰嶺古園管理處主任,55歲的張志杰在古園已堅守了近20年。
老兵是塊磚 哪里都能搬
經過15年的軍旅歷練,1997年3月,張志杰轉業到安陽市民政系統。4年后,被任命為鳳凰嶺古園管理處副主任,同時負責管理處下屬分部長青陵園的行政工作。
“當初,我以為管理處是個負責園林綠化的單位,到這兒一看才知道,竟然是荒郊野外幾百畝的大墳場。”張志杰說,“當時不光是失望,甚至還有點害怕。”
“咱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不干總得有人干,既然領導信任,就得干好。”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張志杰天天和他們“嘮叨”,“雖然工作聽著不好,但畢竟比起我以前在部隊,咱們一家人還是團聚了啊!”
當時,鳳凰嶺古園已初具規模,而長青陵園還是一片荒山。張志杰帶領職工手拿鐵鍬、鐮刀、鋤頭、掃帚,平整土地,鏟除雜草,綠化辦公區。沒錢請專業人員規劃墓區,他就利用在軍校學習的知識大膽嘗試,獨自在山上吃住10多天,繪制了上百張圖紙,終于拿出了較為滿意的方案。
長青陵園距張志杰家10多公里,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騎著自行車,在崎嶇的道路上奔波,風雨無阻。2004年6月,他因長年騎自行車顛簸患上了肛瘺,而當時正是開發墓區的關鍵階段,他沒有告訴家人和同事。直到工作告一段落,他才勉強住院半個月。
讓逝者安息 給生者慰藉
由于工作性質特殊,張志杰和同事們的社交圈子狹窄,甚至不敢向親友透露具體工作,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然而,他們每天都用一顆真心、一份真誠給生者慰藉、讓逝者安息。
選墓地,對于張志杰來說,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事。他經常對職工講,選一塊滿意的墓地,是對逝者最好的送別,也讓哀思有所寄托。10多年前,安陽縣的楊女士來到鳳凰嶺古園管理處,稱要為丈夫遷墳,而子女都在外地求學。了解情況后,張志杰當天便帶人趕去,冒著高溫酷暑,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工作三四個小時,才將沉重的水泥棺挖出裝上車。等把棺材運到鳳凰嶺古園,已經是第二天凌晨3點。
2011年3月,平原路統一規劃,前張村一個客戶需要遷移祖墳,而親人不在身邊。得知祖墳的干骨已被挖出,必須馬上安葬。張志杰趕緊帶人冒雨在墓區選址,來回跑了三四個小時才定好具體墓位。為了不耽誤第二天安葬,他又和職工在風雨中拉磚建墓,直到晚上9點才把墓位建好。
第二天,客戶順利把祖墳遷到公墓。事后,專門將一面“民政人一心為民”的錦旗送到張志杰手中。
咱是公家人 干好公家事
作為特殊行業的從業者,每年都要應對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初一、農歷正月初五這四個重大祭奠時段。面對往來公墓祭奠的幾千輛車、數萬名群眾,在車流、人流中總能看到張志杰忙碌的身影。
“老張是單位的一把手,按說很多活他安排一下就行了,但他總是帶頭干。”業務科科長李宗選說。平時,張志杰與普通職工一樣,經常背著噴霧器打藥,推著除草機割草,手持大剪刀修剪花草。
對張志杰來說,單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而家里的事他總顧不上。2006年11月,張志杰的父親因病住院,而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農歷十月初一祭奠日。他把父親托付給哥哥,自己帶領職工忙于祭奠日的各項準備工作。哪知等他忙完,父親已經溘然長逝。
2016年11月,北方的氣溫開始驟降。家住平原路段的王女士,冒著嚴寒,奔著張志杰的“名氣”來到鳳凰嶺古園。說明情況后,張志杰即刻帶領人員奔赴要遷出的墳地,同時安排人員選墓、建墓。兩組通力協作,使得王女士家的墳地按時遷出。事后,王女士出于感激,想請張志杰吃飯、送張志杰香煙,都被張志杰拒絕了。“俺干的是公家事,也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后來,一面繡有“陽光民政、服務群眾”的錦旗送到張志杰的手上。張志杰將這面錦旗掛在了辦公室,時刻警示自己不僅要干好公家事,還要當好公家人。
終日與墳墓為伴,一干就是18年。他堅守著寂靜的公墓,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堅守著肩上的使命,用行動書寫了一名轉業老兵的執著和民政人為民愛民的情懷,贏得了人們的理解和社會的尊重。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民政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