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平 李志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為守護綠水青山,安吉近年來在殯葬領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綠色殯葬這一定位,按照“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生態安葬”的要求,把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作為深化殯葬改革、減輕群眾負擔、倡導移風易俗的抓手,因地制宜,漸進式推行骨灰寄存、竹林葬、樹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法,殯葬改革工作步入全新發展階段。
強化組織領導 做好規劃布局
強化組織領導。把深化殯葬改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建立健全殯葬管理協調領導和工作運行機制,成立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民政、公安、財政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黨政統一領導、部門通力合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新格局。完善殯葬管理網絡,成立村(社區)、鄉鎮(街道)、殯儀館和縣民政局事務科等殯葬管理服務網絡,實現殯葬管理、殯葬服務與殯葬改革協同共進。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商節地生態安葬有關政策措施,確保節地生態安葬政策落地。
注重高位推動。為借鑒學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提高節地生態安葬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先后組織鄉鎮(街道)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到省內外就節地生態葬法和生態安葬設施規劃建設等事項學習取經,并結合本縣實際情況,提出推進全縣節地生態安葬法的計劃和措施。同時,將綠色殯葬工作和鎮級節地生態葬法設施建設納入2020年縣政府重點實事項目,加大項目推進督查力度,力爭15個鄉鎮(街道)節地生態葬法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
統籌規劃標準。針對全縣公益性公墓總量不足、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在充分吸納民意基礎上,邀請縣城鄉規劃設計院對全縣殯葬設施布局進行規劃,制訂《安吉縣殯葬設施布局規劃2019-2030》,指導鄉鎮(街道)進行公益性公墓的選址、規劃和建設,規劃以保障群眾基本安葬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歷史形成的墓葬點、荒山、荒地、廢棄公墓或不宜耕種的瘠地,為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加強協同參與 營造濃厚氛圍
加強宣傳,營造輿論氛圍。把節地生態葬法宣傳到位,做到發動全縣機關、鄉鎮(街道)、村(社區)等積極參與;各職能部門發揮自身各類信息平臺和媒體渠道作用;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資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宣傳;通過召開群眾會、干部入戶宣傳、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進而理解、支持和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部門聯動,營造協同氛圍。切實發揮縣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縣綠色殯葬改革工作組織、協調和督查作用,各職能部門按照節地生態葬法工作要求開展工作。殯葬設施建設用地指標歷來是難點,推行節地生態葬后,縣自然資源局主動對接統籌節地生態葬法用地現狀和用地指標;縣財政局在每年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對選擇生態安葬的群眾給予財政補貼,并對節地生態葬法設施建設項目按規定給予補助,通過各類組織協調推進節地生態葬法。
社會參與,強化教育引導。強化對喪事服務單位、各村(社區)紅白喜事總管的集中教育和引導,利用社會組織和其他力量引導群眾對節地生態葬法、墳墓整治、移風易俗的關注和支持;加強黨員干部的自身引領作用,出臺《關于違反殯葬改革政策行為黨紀政紀處分及組織處理的暫行規定》,全縣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文明治喪”承諾書,在全社會形成了節地生態葬法工作良好氛圍。
加強項目推進 打造特色品牌
樹立品牌。“安吉竹林生態葬”正是利用了安吉竹鄉的特色,懷著對逝者尊重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按照生態、節地和循環再生的理念,以悠然、和諧、肅穆的風格,高標準建設了600余平方米的龍山源竹林生態葬法園區。同時,每年清明節都舉辦竹林生態葬法活動儀式,“竹林生態葬”成了全省殯葬節地生態葬法品牌之一。
導向鮮明。在節地生態葬法規劃建設中,安吉縣堅持“節地生態、立足現實、兼顧發展”原則,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遵循鄉鎮和村莊總體規劃和建筑風格,節地生態葬法設施建設做到了面積不統一、風格有特色、標準很超前,得到全縣群眾認可。全縣目前已建成竹林葬2個,樹葬22個,鄉鎮(街道)骨灰堂8個、村級骨灰堂14個,在建各類骨灰堂8個,356位逝者選擇了竹林生態葬、樹葬等節地生態葬法。
出臺標準。根據需要,制定《安吉縣節地生態葬法建設與管理規范》,對全縣節地生態葬法建設與管理進行規范,明確節地生態葬法點的生態公墓、樹葬、竹林葬、草坪葬、花壇葬、骨灰堂、壁葬等設施建設標準,要求所有節地生態葬法點設施建設必須至少包括兩類節地生態葬法類型,且符合節約土地、環境保護等要求。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