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濟南市桿石橋街道:“庭院黨建”構建樂山網格化治理機制

時間:2020-09-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區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近年來,山東省各地積極推動社區治理網格化服務,探索出“庭院黨建”、“三治”融合等多種模式,為打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推動“小事不出網格、急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趟出新路徑。

本報通訊員?趙志強?戴文嬌?李?征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桿石橋街道樂山小區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圍繞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探索構建以“庭院黨建”為核心的網格化治理機制,有效激發了社區治理活力,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

  編織社區治理“安全網”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而黨組織又是社區內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關鍵要把黨建觸角延伸到居民家門口,真正激活基層黨組織的“神經末梢”。

  樂山小區社區在推進開放式老舊小區改造、文明城市創建、拆違拆臨等工作實踐中,創新打造了“紅色庭院”黨建品牌,科學劃分網格,精準配備人員,推進全要素下移,把“紅色力量”嵌入社區網格化治理當中。根據黨員分布和居民居住情況,社區黨委將轄區59棟居民樓、3040戶居民劃分為6個網格,在每個網格建立黨支部,配備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若干名群眾服務專員,網格內事項定人、定崗、定責;按照“樓前樓后”原則,將6個網格細分為35個小庭院,在每個庭院設置黨小組,選舉產生庭院理事會,由1名德高望重的居民擔任庭院長;312名自管黨員和公安、城管及區域化黨建成員單位等各類資源下沉到網格和庭院,全面構建起“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庭院黨小組”三級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組織架構,把黨的組織覆蓋到庭院,把黨的陣地建到居民樓上,徹底改變了過去社區退休黨員和老年黨員出門參加組織生活困難、黨員活動出勤率和參與率低等問題,庭院黨小組成員因需開展“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打通了服務、教育、管理黨員的“最后一米”。

  在疫情防控期間,樂山小區社區進一步延伸網格治理觸角,動員樓組長、庭院長成立終端網格員隊伍,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庭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絡,巧用“熟臉”敲開居民家門,排查人員信息,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和健康知識,有效提升了社區疫情防控精準度。

  打造社區治理“新平臺”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既是科技創新推動社會變革的必然,也是社會治理順應大數據時代信息革命大趨勢的必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樂山小區社區在充分發揮群防群治、網格治理優勢的基礎上,廣泛應用科技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和便民服務精準化、智能化水平。針對獨居老人疫情期間無人照料帶來的安全隱患,為轄區高齡獨居老人免費配備了居家安防“愛老三寶”設備,磁門吸記錄老人居家和外出時間,助力網格長通過手機分析研判老人生活和安全狀態;一鍵呼叫器聯通社區監控大屏,老人發生意外時,按下就能顯示具體方位并實時報警;煙感報警器及時預警忘關煤氣及消防安全問題,有效保障了“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和人身安全。

  針對開放式小區人員管控難度大等問題,完善智慧社區綜合分析平臺建設,建立“社區—網格—庭院—房屋”四道智能防控圈,轄區212個云眼監控、9個人臉識別儀、16處電子圍欄、2個“鷹眼”探頭、7處車輛識別微卡口全部接入“市中云眼”視頻系統,增加人流量檢測、燃氣泄漏、水浸報警等科技感知設備,及時掌控、動態分析轄區內人員流動、房屋空置等信息,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問題。

  搭建社區治理“連心橋”

  社區治理是一項綜合型的工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模式提倡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和建設,推進區域內各類社會資源有效對接整合、創新應用。

  樂山小區社區周邊緊鄰山東省委、省紀委、市中區委等黨政機關,華夏銀行、中泰證券等金融機構聚集,南上山街小學坐落在此,政治、經濟、文教等社會資源豐富。社區黨委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引導轄區23家區域化黨建成員單位和11家省、市、區“雙報到”單位“到庭院報到”,按照“居民群眾所盼、自身力所能及、惠及周邊群體”原則,建立群眾需求清單、單位資源清單和共建項目清單“三張清單”,省婦聯等單位認領困難幫扶、法律援助、金融和防詐騙知識普及、幼兒教育等項目,定責任、定進度、定目標,實行項目化管理。

  目前,樂山小區社區較為成熟的共建項目已達37項,形成了精準有效的“點單—下單—接單”服務模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力量,為高齡、重病或行動不便人員推出“居民事務全程代辦”等服務,組建“好鄰居”互助隊、“綠管家”黨員志愿服務隊等20余支隊伍,將更加多元化的社區服務送到居民身邊。

  畫出社區治理“同心圓”

  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有效方式。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加強和完善社區治理必須堅持的原則。

  樂山小區社區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始終堅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探索推行“1357”基層民主協商模式,讓社區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決策主體、執行主體、監督主體。發揮社區黨委核心引領作用,打造“社區庭院微議平臺”“社區民主眾議平臺”“社區綜合黨委域議平臺”3個平臺,規范“選擇議題”“形成議題并確定公示協商人員”“擬定協商方案”“組織協商”“形成協商建議”“落實協商結果”7步流程,健全“議題收集”“五元參與”“協商民主”“協同辦理”“成果總結”5大機制,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其中,庭院理事會作為社區協商民主的最小單元,充分發揮“熟人”優勢,收集、商討、反饋、解決居民建議意見,實現“院事院解決,民事民商量,發展共推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樂山小區社區把“動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保護群眾”作為戰“疫”行動的關鍵環節,迅速組織引導庭院長、樓組長、網格員、志愿者等100余人成立自防自控隊伍,社區居民自發參與、配合、支持抗疫,建立起了緊急狀態下疫情阻擊全民防線,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共同體治理模式的強大威力。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9.1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