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吟菊
今年以來,江蘇省南通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深入推進“童伴家長”關愛幫扶項目這一黨建服務“拳頭”品牌,切實將學習成效轉化為服務動能,以愛為燈塔,照亮困境兒童成長路。
全員出動,精準摸排
近日,由黨支部牽頭,南通市救助管理站18名黨員干部初步完成市區100名困境兒童入戶摸排。
2020年,南通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市民政系統“親民善政”黨建服務品牌的引領下,啟動“童伴家長”關愛幫扶項目,持續關注監護缺失的困境兒童,組織開展精準化、常態化結對幫扶。
“我們發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中層以上干部作為‘童伴家長’,與困境兒童結對,并建立起‘三個一’工作機制,即每周不少于一次電話回訪、每月不少于一次家庭走訪、每學期不少于一次學校走訪,實時掌握結對困境兒童的生活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南通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書記朱文香介紹。
首批結對的75名困境兒童幫扶步入正軌后,“童伴家長”關愛幫扶項目啟動第二輪入戶摸排。
“今日走訪了5個孩子,探訪記錄表已交至未保科匯總。”盡管是周末,“童伴家長”微信工作群里消息依然響個不停。每至一戶,工作人員都詳細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及心理情況,家庭監護能力、收支狀況等,鼓勵他們樹立信心、自強不息。考慮到白天孩子們要上課,利用節假日、晚上休息時間上門走訪成為常態。
多方鏈接,整合資源
第一次走訪崇川區鐘秀街道的困境兒童圓圓(化名),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鄧陶閩感觸頗深:“毛坯房里空蕩蕩的,正屋就一張舊八仙桌,用家徒四壁形容一點不為過。”
圓圓今年讀初三,父親去世多年,母親患有癌癥,哥哥被查出先天性多發纖維瘤。這些年,為了治病,家里欠下了數十萬元債務。面對經濟的窘迫,圓圓在學習上鉚足了勁,成績一直處在中上游。
鄧陶閩心疼懂事的圓圓,幫她申請了向日葵“小書房”改造項目。一套書桌椅、一個書櫥、一套課外書、一盞護眼燈,讓這個小女孩欣喜了許久。安裝當天,鄧陶閩還自掏腰包給了圓圓1000元錢當作生活費。
不只鄧陶閩,在幫扶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童伴家長”都在傾力為孩子們奔走,鏈接社會資源,從助學、助困、助醫、助智等方面,組織實施一系列幫扶。例如:對接心理咨詢工作室,優先為摸排出的存在心理障礙或思想困惑的困境兒童及其監護人提供24小時免費電話咨詢;攜手媒體和“江海舟”愛心基金為10名困境兒童捐贈平板電腦,用于線上學習;聯合團市委招募志愿者教員,按就近原則,為困境兒童開展“一對一”學習輔導……
一人一策,量體裁衣
聯合社工組織,“童伴家長”關愛幫扶項目為12名特殊孩子開啟個案幫扶。困境兒童毛毛(化名)是其中之一。毛毛的母親在他幼時便離開了家,父親不僅無力承擔撫養責任,更欠下不少債務。多年來,毛毛只能跟著爺爺生活。趴在小板凳上寫作業、祖孫同睡一張舊沙發,這樣的日子,毛毛一過就是10年。
“個案開啟后,我們組建了一個愛心助力群,為毛毛籌集物資1.3萬余元,用于家庭線路、出水管道、衛生間、廚房及客廳學習角的基礎改造。” 毛毛的“童伴家長”、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劉敬說。經過為期半個月的生活空間“微改造”,毛毛搬進了位于南通市區莘園路的家。
“這些孩子有些特殊,無法簡單地將其需求歸類。唯有一人一策,量體裁衣。”朱文香說,精準化、專業化、常態化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發展趨勢。
以學促知,以知促行,以行見效。南通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以黨心耀童心,用更務實的作風、更精準的措施和更暖心的服務,筑牢困境兒童關愛的“最后一公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