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作為社區治理的“領頭雁”,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金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麗萍,在社區一干就是16年。4月19日,張麗萍榮獲“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稱號。
民族團結,是金花園社區的根。守護好民族團結生命線,是社區1.38萬名各族群眾骨子里的念想,是他們日日夜夜的期盼。
扎根金花園社區以來,張麗萍以黨建的“繡花針”串起了基層治理、民族團結、為民服務的“千條線”,用有溫度的服務帶給居民有質感的幸福,讓和諧家園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以文化為載體,民族團結有暖意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1.38萬名社區居民,包括漢、回、滿、蒙、藏等6個民族,少數民族居民占45%。各民族習慣不一、風俗不同,社區居民個性化需求眾多,社區治理面臨重重難關。
如何破局?剛來到金花園社區不久,張麗萍將目光聚焦到文化認同上。
文化認同,說起來倒是輕巧!在與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交流時,張麗萍被潑了一盆冷水:親兄弟還可能鬧矛盾呢,這么多社區居民,拿什么讓大家從心底里互相認同?
在社區工作十余年,張麗萍深知其中的難處。但十余年的社區工作經歷同樣告訴張麗萍,沒有搬不開的山,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面對一團亂麻的困境,要找準線頭,找到抽絲剝繭的關鍵。”張麗萍說。
經過調研、與社區居民深入交流,張麗萍找到了破局的“線頭”所在:以各民族節日為載體,辦好“社區鄰居節”,讓大家共同體驗彼此的習俗,在沉浸互助中加深理解。
說干就干,每年9月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確定的“民族團結月”,張麗萍和社區工作者們早早就忙活開來,組織居民一起參與“社區文化節”,餃子宴、茶話會、廚藝大比拼、才藝展示輪番上演,各族群眾主動融入社區的大家庭。
迄今為止,金花園社區的“鄰居節”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16屆,成為社區民族團結的一張亮麗名片。據張麗萍介紹,“喜迎新春·共舞和諧”文藝演出、“濃情中秋、情系你我、鄰里百家宴”等傳統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唱響了民族團結的“歡樂曲”。
如今,“歡樂曲”的音符傳遍了金花園的家家戶戶。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回族居民何艷玲總是把自家做的油香和馓子送給對面住的漢族鄰居李巧云。到了端午節,李巧云忙著買粽葉、紅棗、糯米,一個個精美的粽子在李巧云手中成型,等到粽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出來時,李巧云挑出一盤自己的“精心作品”,送到何艷玲家里,請其家人一同品嘗。像這樣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諧畫面,每天都在社區上演。
“除了舉辦‘社區鄰居節’,我們還建立了居民活動中心,設置了書畫室、舞蹈室等,居民自發組成興趣小組,一同唱歌、跳舞、彈琴、下棋。”張麗萍告訴記者,粗獷豪邁的唱腔、曼妙的舞姿、清脆的快板,夾雜著陣陣叫好聲,勾畫出社區生活的和諧與美好。
漸漸地,參加文化活動的居民越來越多,活動中心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高頻次需求。聽取居民們的意見后,張麗萍和社區工作者們多次商討解決方案,決定建設民族團結石榴籽廣場。
建成以來,廣場成為居民戶外活動的首選之地。練太極拳、跳廣場舞、寫地書,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
“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開展接地氣、易參與的文化活動。”張麗萍說,通過多元活動尋求文化認同。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張麗萍為社區抱回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金色牌匾。載譽歸來,眾多社區居民前來圍觀。“這是社區各族群眾的集體榮譽,是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寫照。”張麗萍說。
以治理為路徑,民族團結更貼心
扎根社區16年,張麗萍有自己的工作“法寶”:“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最管用的就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凝聚人心。”
“將心比心,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找準居民‘心’在何處,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張麗萍告訴記者,這就需要俯下身子與居民打成一片。
2018年,剛到金花園社區時,張麗萍對社區情況不太熟悉,對社區居民比較陌生。如何快速進入角色?張麗萍認為,黨員是做好社區工作的有力抓手,要激發黨員積極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上任伊始,張麗萍每天根據黨員名單入戶走訪。“您家現在情況怎么樣?”“您認為社區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在一句句問候與交流中,張麗萍把黨員的情況、面臨的需求、提出的建議都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
“筆記本雖小,但上面記錄的都是社情民意,是社區的一手資料,反映了居民的心聲。”張麗萍說,在一次次進家門、拉家常的走動中,張麗萍依靠黨員“好親戚”迅速對社區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
“將心比心了解情況是做好社區工作的第一步。”張麗萍告訴記者,社區居民看社區工作,不僅看社區干部如何說,更重要的是看社區干部如何干。
在走訪社區居民時,不少人向張麗萍提出:社區小廣場修建得不錯,大家都愿意在那跳舞、遛娃,可附近沒衛生間,有點不方便。
張麗萍本來覺得,修個衛生間,問題能有多大?可實際操作中,張麗萍跑斷了腿:居民意見不統一,要求眾多;建個衛生間,還需要政府部門審批;建好后,誰來管理、衛生條件如何保證?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張麗萍同社區班子成員多次到小廣場實地察看,與居民共同探討,最終在廣場南門入口處建設移動式公共衛生間,解決了這一實際問題。
“張書記,小區排水管道老化得挺嚴重,一下大雨,很難快速排水,大家出門,鞋子都濕透了。”“張書記,小區路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老人、孩子很容易崴腳、摔倒。”聊天時,不少社區居民向張麗萍反映情況。
“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社區建成久了,設施老化造成的,需要一攬子解決。”張麗萍總結說,她和班子成員一起,邀請區人大代表到社區考察,一同爭取到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改造后,小區道路平坦了、路燈亮了、下水暢通了。日子美著呢。”對改造之后的社區環境變化,社區居民贊不絕口。
“干沒干、是否用心干、干得怎么樣,社區居民心里有桿秤。”張麗萍告訴記者,在社區治理中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最終凝聚人心。
社區黨委副書記楊婷是一名90后。吳忠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金花園作為迎檢社區,責任重大。楊婷記得,張麗萍帶著他們和社區志愿者掃院子、清廣告、消死角,高質量通過復檢。
“這個媳婦子,干啥麻利得很。”提起張麗萍,小區居民豎起了大拇指。
對社區工作滿意了,對社區干部認可了,眾多社區居民也積極投身社區治理,暢享社區美好生活。
居民楊德軍突發重病,大家慷慨解囊,助其渡過難關;逢年過節,居民仇良明主動為高齡老人義務理發……一樁樁、一件件小事匯聚了治理大能量。
以黨建為引領,民族團結有方向
在金花園社區,處處可以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石榴籽廣場上,高掛著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6月8日到社區視察時與社區居民的合影;圍墻上,民族團結標語隨處可見;樓宇中,各族群眾手挽手促和諧的照片“占據”了各處宣傳欄。
“民族團結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張麗萍堅定地認為,要充分發揮社區黨委政治核心引領作用,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社區各族群眾始終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習總書記講話指航向,說得咱心里亮堂堂。脫貧致富大步邁呀,追夢的豪情高萬丈!”3月30日,金花園社區黨委組織黨員、群眾開展主題活動。在80歲老黨員潘保權的指揮下,大家共同唱起了自創歌曲《習主席來到咱社區》,嘹亮的歌聲抒發著對祖國的熱愛。
在張麗萍看來,類似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唱響民族團結“前奏曲”。打造“總書記來到咱們家”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重溫紅色教育、重走視察路線”等系列活動,提高了凝聚力。
讓社區居民津津樂道的是,張麗萍推進宣傳教育貫穿始終。張麗萍剛到金花園社區不久,不少居民就發現廣場上多了個“開放式”黨校。
“建個‘開放式’黨校,能起到作用嗎?”社區居民議論紛紛。面對疑慮,張麗萍帶領社區工作者堅持每天宣講,一個個黨史故事、民族團結故事娓娓道來,滋潤了居民的“心田”。
“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增強社區治理能力,必須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張麗萍說,只有打通黨組織覆蓋的“最后一公里”,才能更好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7個居民小區、上萬名居民、580個商戶,如何治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到金花園社區視察時,張麗萍匯報的那樣,通過黨建頭雁領航、群雁競飛、多元參與,實現共治共享。
作為社區黨建“頭雁”,張麗萍打出了“組合拳”:組建了110人的“紅管家”隊伍,推動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小區里、樓棟中、商網下。每個網格都有專人負責,每個樓棟都有黨員服務,有效激活了“神經末梢”。
黨建活力在疫情防控中見真章。接到任務,由于丈夫也在防疫一線,張麗萍匆匆將兩個孩子交給公公婆婆照顧,便一心投入社區防疫工作中。
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張麗萍組織成立了8個臨時黨支部,動員125名黨員沖鋒上陣,全面開展走訪調查、摸排登記、宣傳消殺等工作。
回憶起那時的艱辛,90后社區工作者馬磊深有感觸:“張麗萍就像是一顆定心丸,只要她在崗,社區干部就有了主心骨,干活有目標,說話有底氣。”
社區抗疫容不得一絲松懈,為了排查外來人員信息,張麗萍每天要接聽100多個居民電話,一走就是數萬步。2020年2月21日,由于連日過度勞累,引發腦部缺氧缺血,張麗萍暈倒在防控卡點上。雖然大家勸她好好休養,但僅過了10個小時,張麗萍就再次出現在防控一線。“看到大家都在一線戰斗,我在家里也不安穩,索性跟大家一起并肩作戰。”張麗萍說。
想方設法將突發精神疾病的獨居老人護送至醫院、耐心勸導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提供送飯送菜等各種服務……張麗萍帶領的黨員干部隊伍用熱情和真誠贏得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看到工作人員的辛苦,社區居民行動起來,自發為他們送熱餃子、暖手寶、棉大衣,譜寫了同心戰疫、共克時艱的民族團結新畫卷。
如今,在張麗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社區黨員、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共同為社區發展貢獻力量。
“小朋友們,你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幸福嗎?奶奶小時候啊,可不像現在這樣,那個年代啊……”83歲的社區老黨員賈淑蘭向小朋友們講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你們看這個水壺,是1965年軍人的標配,現在已經用不上了。”78歲的社區黨員孫彥民講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讓大家一起重溫革命歷史。
到金花園社區多次調研,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副處長戴斌發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關于社區治理的決策部署已在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社區人員穩定了、資源多了、力量足了,居民的煩心事有人聽有人管有人辦,贏得了群眾認可,凝聚了黨心民心。
“我把溫暖送給別人,我有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助我。”65歲的社區居民楊秀花如是說。在照顧臥床丈夫的同時,楊秀花也積極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中來。
包括楊秀花在內,社區里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章的志愿者越來越多,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感悟團結的力量,讓社區里的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張麗萍正帶領金花園社區居民不斷行穩致遠,凝聚同心合力的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