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袁 芳 鄭立英
戶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王麗穎一直在寧波市打工,2020年因疫情導致生活困難,她便在寧波通過西湖區民政局“幸福云”微信公眾號發起救助申請。以往需要在紙上簽名確認的信息、同意的授權,現在只需在屏幕上手寫簽名即可。隨后,她的申請在“云”上“跑”完了整個流程,王麗穎成功獲得社會救助。
如此便捷的操作,得益于杭州市西湖區民政部門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浙里救”的基礎上研發的電子簽名——“幸福簽”。
除了社會救助以外,在養老、社會治理等方面,西湖區民政局積極引入數字化技術,全面實踐智慧化治理理念,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智慧救助 為困難群眾精準畫像
困難群眾往往受限于身體狀況、受教育水平、獲取信息方式有限等原因,無法準確、全面了解自己符合哪項救助政策。數字化在社會救助領域的應用,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西湖區民政部門在“浙里救”的基礎上,豐富本級“幸福云”大救助服務系統,研發主動識別、部門聯動、多元救助、走訪評估等模塊,為申請人精準畫像,優化了困難群眾從申請到獲批的全流程體驗。
“群眾只需要一張身份證,就可以通過浙江省政府服務網、‘浙里辦’、支付寶APP,迅速進入‘浙里救’模塊,找到杭州市西湖區‘幸福云’;還可以通過西湖區民政局的微信公眾號,以及西湖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的自助終端機上發起救助申請。”西湖區民政局社救科工作人員王蒙娜向記者介紹,“申請完成后,線上系統會發起核對,線下民政系統家境調查人員將開展入戶調查。最終,系統會給申請人精準畫像,判斷其符合的救助項目,還能將申請人不知道、沒申請但應享受的救助一并辦理。”
“去年,西湖區‘一證通辦’僅醫保減免一項,就讓困難群眾少跑1萬多次。”王蒙娜解釋道,過去群眾辦好低保后,還要去醫保部門登記備案,才能享受醫療報銷救助各項政策,現在系統內流轉、部門間協辦,只讓數據跑腿。
目前,低保、低保邊緣、特困人員、臨時救助、困難群眾物價補貼、“春風行動”慰問金發放6項社會救助政策均已實現申請人“零跑腿”,臨時救助更是實現了當天申請當日發放。
智慧養老 打造居家養老守護神
2020年,西湖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一批獨居空巢老人免費安裝了煙感報警器、攝像頭和智能網關。家住古蕩街道的陳阿姨沒想到自己這么快就從中受益。去年10月,街道網格員小邵的手機上收到陳阿姨家煙感報警器推送的短信,立馬撥打陳阿姨手機,但一直無人接聽。情急之下,小邵一邊撥打110、一邊通知社區和物業工作人員,火速趕往陳阿姨家,而陳阿姨并不在家。眾人破門而入,發現燃氣灶上鍋里的東西已經燒焦,濃煙彌漫。處理妥當后,陳阿姨才遛彎回來,驚呼后怕。
除了給獨居空巢老人安裝報警系統,西湖區民政部門還引進華數傳媒,為老人安裝升級版機頂盒。老人可以脫離手機小屏幕,通過語音聲控的方式,在電視大屏幕上與親朋好友視頻聊天。在這一服務的支持下,西湖區還組織了老年人線上手工大賽,通過電視屏幕展示手工作品和制作過程,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踴躍參與其中。
今年春節前,西湖區又為有需要的老人安裝了智慧床墊,打造家庭養老床位。華樂社區的趙奶奶和李爺爺就率先體驗了智慧床墊的舒適。
88歲的李爺爺患有帕金森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癥和糖尿病足,他老伴趙奶奶對照護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夠專業。在得知家庭養老床位相關政策后,便向社區申請安裝了智慧床墊、緊急呼叫等監測設備。
每天早晚,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會通過視頻與李爺爺、趙奶奶連線,問詢身體情況,提醒服藥;夜間,通過智能床墊監測老兩口生命體征、睡眠狀況等情況。服務機構還為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周上門巡診1次,協助老人用藥管理,提供常規生理指數檢測服務。“現在有這個床位到家,真的蠻好。有異常會自動報警,社區的人離得近,馬上就能趕到,我終于可以放心地睡好覺了!”對于智慧養老帶來的益處,趙奶奶贊不絕口。
西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智慧養老囊括了日常照料、健康管理、醫療護理以及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基本形成了一座“虛擬養老院”。
智慧治理 讓社區服務管理更高效便捷
西湖區三墩鎮人口數、建筑工地數、日過境機動車量為西湖區之最,基層治理形勢十分復雜。但該鎮通過智慧治理,成為西湖區基層治理的典型樣板。
“我們小區有一名流浪乞討人員,請幫忙救助。”家住三墩鎮都市陽光嘉苑小區的王先生通過“三墩發布”微信公眾號上的“隨手拍”模塊,上傳了現場照片。他反映的問題同步顯示在三墩鎮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大屏上,坐標定位清晰。中心立即通知民政部門,不到半個小時,民政工作人員便到達現場,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救助。
2020年初,西湖區依托杭州“城市大腦”建設,通過數字賦能,不斷提升鎮街“小腦”的統籌指揮調度作用。三墩鎮就是一個智治試點。在鎮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民政、公安、住建等多部門數據互聯互通、高效協同,社區人、房、企、事、物等數據可通過可視化大屏、電腦端、移動端展示與查詢。以此為基礎,居民信息實現“一次采集、重復使用”,各類報表一鍵生成,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能,還方便了群眾辦事。
西溪街道石灰橋社區的居民周函從外地剛剛來浙,對于社區服務,他直呼“兩個想不到”:“想不到晚上7點半,社區還有工作人員在崗;想不到居住證這么快就辦好了,需要提供的材料還這么少。我給智慧城市點個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