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朵朵小花向陽開
——廣西關愛孤棄、留守、困境兒童見聞

時間:2021-06-0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空中點點閃爍的銀光,環繞著繽紛的夢想,在幸福的天空中翱翔,在生命里輕舞飛揚。理想為你的人生導航,你要永遠樂觀堅強,讓知識為你增添力量,讓你健康快樂成長。你就像花朵開放一樣,仿佛聞到了果實的芳香;你就像陽光溫暖一樣,隨你而來的滿天希望……”

一首為殘障兒童而作的歌曲《花朵開放》,唱出人們對兒童的關心與期望。這種愿景,在廣西正一步步變成現實。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兒童福利工作,圍繞孤棄、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需求,不斷整合公共資源,加大經費投入,著力探索實踐,推進改革創新,努力保障每名需要幫助的兒童都能像花朵一樣健康成長,向陽而開。夏日時分,記者深入廣西多個鄉村,探訪農村留守、困境兒童生活的變化。

兒童主任覆蓋村(居)

基層“事有人做、責有人負”

“我們村有4名留守兒童、8名困境兒童、4名殘疾兒童,由村干部分片包戶,都得到相應的救助和幫扶。”提及村里的兒童保護情況,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清潭村委會副主任莫花嬋“一口清”。莫花嬋還有一個職務——村兒童主任。

2017年,經過培訓,莫花嬋成為村里的兒童主任,“都在一個村子住,對每戶的情況比較了解,我每月至少要到村里的留守、困境兒童家里走一次,了解他們的情況和需求。”距離和心理上的優勢,使得莫花嬋和村委會能及時發現孩子家里的變化,并提供相應幫助。5歲多的小玉福出生不久父母就離異,前不久父親去世,家中只剩他和6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村委會及時關注,幫他家申辦了低保。

莫花嬋告訴記者,擔任村兒童主任后,通過各種培訓學習,對這項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以前主要是物資上幫助,現在覺得還需要從孩子的成長、心理、安全上給予支持。”小姑娘玉潔剛上初中,父母離異、父親生病,面臨家庭一系列變故后,她不愿再上學,只想出去務工。看到她每天在村里轉悠,莫花嬋幾次找到她,耐心勸說:“你現在年齡小。家里的困難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你還是要讀書,錯過年齡想上學也上不了了。”幾次勸說后,玉潔同意返校。之后,村里幫她家申辦了低保,又安排其父親擔任護林員,每月有8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慢慢穩定下來。

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婦聯主席姚慶新有過短暫的外出務工經歷。“回家看到兩個孩子期盼的眼神,我就下決心留在家中,不能讓他們成為留守兒童。”擔任村兒童主任后,姚慶新以自己的經歷成功勸說了多例父母欲同時外出務工、孩子無人照顧的家庭。同時,利用村里的圖書閱覽室、活動中心等,舉辦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生活。目前,萍塘村結合鄉村振興計劃,正將村里的古民居整體申報 3A級景區,同時發展水果種植、電商等產業,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環江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共有3036名留守兒童、73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已在140個村全都配備了兒童主任,由縣里統一指導開展情況排查、分類救助等。“兒童主任能及時發現這些兒童的家庭變化,也積極動員家長就地務工,不能將孩子放在家中無人照顧。”目前,該縣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從2017年的7350名減少到3036名。

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自2017年起,借助自治區“美麗廣西·宜居鄉村”服務惠民專項行動,廣西為全區1.4萬多個村配備了1.69萬名兒童主任,落實服務費用,保證了基層兒童福利工作“事有人做、責有人負”。從留守兒童的監護、防輟學、戶籍登記和免受侵害等問題入手,加強與農村留守兒童受委托監護人的聯系。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期間,全區2.4萬多名無人監護或監護情況差的農村留守兒童監護責任得到有效落實,1499名農村留守兒童返校復學,1.6萬多名無戶籍農村留守兒童登記落戶。

“社會工作者+志愿者”

兒童保護由送物資轉向送服務

“小廣,我是社工阿姨,開下門。”聽到熟悉的聲音,12歲的男孩小廣打開門,將社工黃彩娥迎進家。

小廣家住在環江縣毛南家園城北社區,父母離異,父親外出務工,平日他獨自生活。廣西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入戶摸排時,發現了小廣的情況,遂將他列入重點關注對象,安排人員定期上門為他提供幫助。該中心主任黃敏告訴記者,工作人員每次入戶時,都會教小廣一些居家安全知識、生活常識,還安排大學生志愿者為他輔導作業。記者從小廣家中張貼的獨居兒童服務記錄表上看到,志愿者譚榮恩和社會工作者每周至少要到小廣家走訪一次,了解他的生活學習情況,排查家中的安全隱患。起初小廣還有些抵觸,經過一段時間溝通,小廣把社會工作者當成可以信賴的人。2020年的一天,小廣發燒了,他主動打電話聯系社會工作者,社工立即將他送往醫院治療,并一直陪護著他。

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西探索形成“專業社工+兒童主任+志愿者”的服務模式,發揮專業社工的獨特作用,形成與兒童主任的有力互補。2016年、2017年,自治區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兒童關愛服務。同時,調整修訂《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困境兒童保障、“三留守”關愛幫扶隊伍建設、未成年人保護社工服務納入該目錄。

近年來,廣西累計投入約7000余萬元,引導社工機構和社工人才深入城鄉社區、學校和家庭開展兒童關愛服務。自治區本級財政從2018年起,單獨設立政府購買兒童關愛服務項目資金。2019年,統籌安排1000萬元,用于全區20個深度貧困縣開展政府購買兒童關愛服務。

專業社工的加入,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心理輔導、安全教育、自我認知和親情培養等提供了更精細的幫助。

家庭寄養

幫孤棄兒童融入家庭融入社會

“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吃過早飯,12歲的祥順、9歲的西瑤和“媽媽”農春嬌一起做起游戲,臉上洋溢出快樂的笑容。

“祥順到我們家已經7年多了,西瑤也有1年多,都已適應家里的生活。”農春嬌家住在大新縣全茗鎮,是南寧市社會福利院的一個寄養家庭。“祥順患有唐氏綜合征,西瑤患有腦癱,照顧他們得更有耐心和愛心。”農春嬌說,西瑤剛來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上廁所,也不愛說話,她就一點點教,有時也用些“小手段”——每次學會一項技能就獎勵些小零食。“現在西瑤已經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洗衣服、梳頭發,每次吃飯都會幫著搬桌椅。”自從上了特殊教育學校后,西瑤學會了認字,對學習也很感興趣。

為讓孤棄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2006年起,南寧市社會福利院在大新縣全茗鎮設立了兒童寄養點,和當地居民一起,共同為孤棄兒童筑起愛的橋梁,也拓展了孤棄兒童的養育渠道。

福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寄養家庭的“父母”年齡都在40歲-50歲之間,有時間和能力照顧這些孩子。經過居民申請、福利院評估審核,先期寄養10名重度腦癱兒童到5戶寄養家庭。“經過幾年的實踐,寄養兒童都得到了很好的護理及康復。”該負責人表示,這些家庭對工作人員的指導能認真聽取和接受,不斷提升護理技能,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把寄養兒童當成家里的一員來呵護。

目前,全茗鎮已成為南寧市社會福利院的一個集中管理寄養家庭點,福利院在當地成立了寄養管理辦事處,配備了專業的寄養員、特教老師、康復師、社會工作者,每周都有工作人員進駐提供服務,每月1-2次家訪,及時處理寄養兒童及家庭存在的問題,跟進寄養兒童的撫養、護理、康復及教育情況。截至今年4月,當地共有寄養兒童64名,寄養家庭33戶。

自治區民政廳兒童福利處處長邵倩波告訴記者,目前廣西共有31萬余名農村留守兒童,1.6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為做好保障工作,廣西出臺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強化人才隊伍、創新關愛手段,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兒童福利保障體系和形式多樣的關愛方法,基本滿足和保障了兒童的需求。“下一步,廣西將主動適應兒童保障模式從兜底到適度普惠、對象從特定到有需求、服務理念從救助向保護、方式從物資為主到重視服務、能力從大眾化向專業化規范化精準化的一系列轉變,努力將兒童福利保障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