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近日印發《關于〈“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就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出安排部署。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廣大民政干部職工沉下身子,從服務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本報記者特連線了基層民政工作者,就他們如何在為民辦實事中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進行了采訪。
察民情訪民意
翻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民政局干部李齊潔的《我的民情走訪記錄本》,密密麻麻記錄著走訪民政服務對象、居民的意見建議。
青山區民政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展民情大走訪黨員干部實踐項目,通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走進服務對象和居民家里,訪民情、聽民聲、解民憂。
“我們走訪時要做到‘三個記錄’‘五個摸清’。”青山區民政局黨總支書記楊建慧進一步解釋,“三個記錄”即記錄走訪對象基本情況、提出的意見建議、反映的主要問題;“五個摸清”即摸清群眾思想動態、真實生活水平、致困真正原因、群眾真實愿望、對民政工作的意見建議。
楊建慧說,青山區民政局制定的《2021年我為群眾辦好事實事清單》就是在民情大走訪項目中收集的群眾意見建議和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堵點難點基礎上梳理出來的。清單將服務對象分為居民、特困對象、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5大類,分別實施25項好事實事,最終是要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棗園社區,小康村巷改造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改造內容包括雨污管道鋪設、自來水和天然氣管道鋪設、路面“白改黑”、房屋立面改造、街巷綠化以及停車場和健身活動廣場建設。每一項改造內容都是居民之前反映的問題。潁東區民政局負責人衣文輝介紹,每條街巷改造都要通過召開社區代表會議、發放征求意見或民意調查表的方式,廣泛征求意見。正式施工之前,改造設計方案都進行了公示。
阜陽市民政局局長張春介紹,結合“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在今年全市城區老舊小區街巷改造工作中,阜陽市區兩級民政局把群眾滿意度作為第一標準,主動聯合城建部門到社區征求群眾意見,制定了“一巷一策”改造方案,最終還要以群眾滿意度為標準進行改造驗收。
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
近日,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田樓村劉大莊村民王培利的妻子接過區民政局送來的春季生活生產救助款,很是感激。2020年6月王培利因為突發腦溢血看病花費了十幾萬元,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下了不少債務。區民政局了解情況后,及時將其家庭納入農村低保保障范圍,并給他們發放了臨時救助金。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潁泉區民政局對突遭變故的群眾、失去父母的孤兒、困難家庭子女,特困供養老人逐戶走訪,了解他們的所憂所盼,解決他們生活的燃眉之急。組織黨員干部對低收入家庭人群和正在享受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困難群眾家庭進行全面排查,做到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著力保障困難群眾的生活。
“民政工作直接面對廣大人民群眾,離群眾最近,密切聯系著困難群眾的所期所盼,黨史學習教育成效就是要服務好群眾。”張春如是說。基于此,市民政局黨組確定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展“百名黨員干部走村入戶”活動,將學習教育延伸至基層,聚焦群眾關切,讓學習成效在服務群眾中檢驗。
在浙江省舟山市,因為島際分布散落,交通不便,導致海島民生資源不均衡、群眾辦事不方便的情況凸顯,尤其在偏遠海島,群眾連買塊新鮮豆腐、理個發都是難題。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創新破解離島民生服務短板,成為舟山民政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
針對海島生活不便,舟山市民政局聯合其他19個政府部門、企業、群團組織和4個縣(區),整合所屬民生服務設施和人員,打造“幸福驛家”項目,開發數字化服務平臺,集成316項服務,讓海島居民不出島就可以享受便捷的居家養老、遠程醫療、商品代購等各類民生服務。針對困難疾病患者家庭負擔較重的情況,舟山市民政局聯合市慈善總會為低保、低邊對象購買“商業補充保險”,為他們構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之外的第四道保障。針對海島居民辦理身后事煩瑣,舟山市民政局推出“身后事聯辦”數字化便民改革舉措,將原本11個單位負責的26件“身后事”整合為“一件事”,把“多次跑”變成“一次跑”。
舟山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愛華表示,舟山民政干部職工通過為群眾辦實事,展現新作為、新擔當,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
推動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
近日以“愛心救助、青山溫度”為主題的救助宣傳活動在包頭市青山區東風公園舉行,居民踴躍參與,詢問低保申請事宜,了解社會救助“微”平臺使用等。
青山區民政局推廣應用社會救助“微”管理平臺,讓低保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讓困難群眾辦理社會救助事宜實現了“掌上辦”“指間辦”。還依托“黨建·愛心公益匯”APP平臺、打造青山區黨建·志愿愛里基地,線上線下配合,實現社會救助“物質+服務”再升級。
青山區民政局最低生活保障中心主任殷晨捷表示,在做好社會救助保障工作的基礎上,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積極打造高效、便民、暖心的救助大環境,推動社會救助工作有新發展。
為全區3萬多名民政對象提高了救助標準;引入社會組織,破解了全區1400余名分散供養特困對象照料難、監管難問題;打造社會救助“智救”新格局,探索在鄉村振興中將兜底性社會救助逐步轉變為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與福利政策救助相結合的新模式;開展“社工+社會救助”融合試點工作;加快提升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多元化喪葬需求。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民政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著力健全“弱有所扶”的基本民生保障體系、“老有所養”的養老服務體系、“逝有所安”的殯葬服務體系、“管理有序”的專項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五大體系”。
南康區民政局局長黃瑩表示,我們以黨史學習教育凝聚全局干部職工接續奮斗、改善民生、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進力量,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工作實效,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