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截至2022年6月,江蘇省淮安市共有老年人口120.08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21.79%。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淮安市搶抓全國第五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契機,瞄準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找準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難點、堵點,以改革謀突破、圖發展,不斷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市養老服務從“有保障”向“有質量”邁進,廣大老年人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跨越。
搶抓機遇
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進入發展“快車道”
在淮安市清江浦區柳樹灣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棋牌室,記者看到老人們三五成群,全神貫注地玩著當地最流行的牌類游戲“摜蛋”。“無‘摜蛋’不社交。‘摜蛋’在淮安家喻戶曉,深受老年人歡迎。”淮安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周碩生笑著說。
臨近中午,飯菜飄香,中心的長者食堂也熱鬧起來。“葷素搭配合理,兩葷兩素一湯只要十塊錢,既方便又實惠。”家住附近的姜爺爺對中心提供的老年餐十分滿意。據清江浦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副科長王志建介紹,這棟干凈整潔、設施齊全的二層小樓,此前是一處內部權屬復雜、設施老舊的房屋,通過清江浦區民政局多次溝通協商,明晰權屬關系后,改造成一家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交由社會力量運營。
柳樹灣街道位于淮安市老城區,針對老城區老年人口基數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緊缺的情況,淮安市抓住全國第五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有利契機,創新破題路徑。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已連續7年被列為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重要內容,我們以試點為契機,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深化改革考核,讓廣大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就近就便的養老服務。”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長董剛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增加新建住宅養老服務配套用房等方式,持續強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市將新建成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街道級養老服務綜合體28處,覆蓋超過70%的街道。
與此同時,淮安市還不斷深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通過租金減免、稅收優惠等政策,先后引入禾康、九如城等國內知名養老服務品牌,打造“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目前,全市建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598個,社區(村)覆蓋率達100%。各區(縣)依托智慧養老平臺,盤活線上線下各類養老服務資源,為27萬余人提供8大類、70余小項居家上門服務,僅2022年,居家上門服務達200余萬人次。
智慧養老、物業+養老、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特困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在改革試點的引領下,淮安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迅速、成效凸顯,獲評全國第五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試點地區,其創新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房“五統一”的做法入選民政部優秀案例。
優化結構
養老服務網絡布局更加集約高效
“醫療服務是老年人的剛需。為進一步凸顯醫養結合優勢,更好地發揮縣級養老服務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2022年我們引入了安東醫院進駐。”2013年年底建成運營的漣水縣養老服務中心,近年來經歷了兩次提檔升級。據該中心主任王達峰介紹,2021—2022年該縣投入400余萬元對中心進行提升改造,建成符合設置標準、具備長期照護能力的縣級失能(失智)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2022年通過掛網招租引入安東醫院建成康養中心,有效解決老年人的就醫難題,大大提升了養老服務品質。
作為淮安市的人口大縣,漣水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3.32%。近年來,通過科學研判人口分布情況,漣水縣扎實推進“1+5+N”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即1個縣級養老服務中心、5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N個村級互助養老睦鄰點,養老服務不斷提檔升級。
近日,韓志中、李如成等10位老人搬進了他們的“新家”——漣水縣朱碼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兒女常年在外,只剩我一人在家。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們在這里頤養晚年。”面對溫馨舒適的環境,年近八旬的韓志中老人難掩興奮。
“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除了要發揮縣級養老服務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我們還探索將街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的資產管理權限交給縣政府,實行管辦分離,引入專業養老服務團隊運營,并發揮其輻射功能,延伸到周邊農村居家上門服務。”據漣水縣民政局局長薛必猛介紹,該縣16個街鎮原有農村敬老院26家,普遍存在設施老舊、管理理念落后、人員專業性不足、床位空置率較高等問題,為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漣水縣優化養老機構布局,將26家敬老院轉型提升為9家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朱碼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就是第一家,整合原有4個敬老院建成,設有150張床位,委托上海九如城養老集團進行運營。
目前,淮安市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210家,街鎮日間照料中心46個,充分發揮機構養老的標準化典型示范作用,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網絡布局,是淮安市養老服務發展的著力點。2023年3月,淮安市養老服務工作推進會在漣水縣召開,淮安市民政局局長李萍對漣水縣結構優化、多元普惠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思路和體制機制創新予以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各縣(區)進行推廣。
統籌推進
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調發展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努力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養老服務一方面事關民生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能有效拉動消費,兼具事業與產業雙重屬性。近年來,瞄準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淮安市創新思維、與時俱進,統籌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調發展。
為完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2022年,淮安市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指導性目錄清單(2022年版)》,對2020年基本養老服務的項目及內容作了進一步充實拓展,對基本養老服務的對象及標準作了進一步細化明確。32項清單中,既有如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這類面向特殊老年人的保障服務項目;又有體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面向社會老年人的普惠服務項目。
據淮安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張南起介紹:近年來,淮安市持續加大投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不斷做實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切實兜好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通過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實現基本養老服務人人享有;與此同時,結合部分區縣區域資源稟賦,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養老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其中盱眙縣與南京市金陵集團聯手打造的天泉湖養老社區,依托獨特的康養資源、智能設施和完備的醫養服務體系,已具有品牌效應,備受南京及周邊長三角地區老年人的青睞。
為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淮安市不斷優化養老服務營商環境,提供土地、稅收、房租等優惠減免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資養老服務,先后引入禾康、九如城、銀杏樹、金陵集團等10多家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發展,連鎖化運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8個,不斷提升全市養老服務的專業化、規范化、品牌化能力。先后引導社會力量投資7.8億元參與“十四五”規劃的14個養老服務重大工程項目。
補齊短板
讓農村養老服務普惠可及
上午十點多,淮陰區淮高鎮大福村的幸福院里不時傳來陣陣笑聲,村里不少老人在此打牌、聽戲,好不熱鬧。大福村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空巢獨居老人較多。為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難題,2021年,該村將幾間廢棄廠房改造一新,并結合老村部、村衛生室,按照“村黨總支管理+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引入江蘇省禾康養老產業集團進行運營,打造出一個2000平方米的集日間照料、智慧助老、醫療保健、助餐休閑為一體的農村互助幸福院。
“針對農村老年人養老‘不離鄉土,不離鄉鄰’的愿望,我們通過‘黨建引領+農村鄰里互助’模式,融合‘智慧養老’信息化平臺和設備,引入專業團隊,為農村老年人開展日間照料、配餐送餐、巡訪關愛、健康監測等服務。”據淮陰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嚴世婕介紹,淮高鎮大福村幸福院、古清口街道辣樹村養老服務中心已成為該區村級養老的示范點。
為盡快補齊農村養老短板,近年來,淮安市從提升服務設施、構建服務網絡、整合社會支持力量等方面入手,讓農村老年人享受便利可及的養老服務。
“通過加強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農村敬老院‘無人問津’的寒冰正在消融。”據盱眙縣民政局局長王靜介紹,該縣桂五鎮敬老院于2020年完成了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的轉型,改造后,富余床位向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重度殘疾、獨居老人等群體開放,最多時曾吸納社會老人20余人,大大降低了床位空置率。
近年來,淮安市推動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機構體制機制改革,重塑農村養老“四梁八柱”,自2020年以來,全市投入1.3億元,共改造提升或新建24個農村標準化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實現每個縣擁有3所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通過明晰區域養老功能定位,實施公建民營,在滿足本地區部分失能及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向周邊區域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同時,將服務延伸向農村老年人居家上門服務。與此同時,聯動家庭、社會服務機構、公益慈善、志愿者力量,開展農村留守、特困老年人關愛服務項目,明確重點人群監護照護責任,社區(村)工作人員、志愿者定期上門走訪慰問,織密兜牢農村特困群體養老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