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京冀民政聯手為愛尋家

時間:2020-09-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大兒子走失了七年,全家人也找了七年,都快不抱什么希望了,真沒想到,民政部門幫忙找到了孩子。”見到七年未見的大兒子常興民(化名),來自河北省廊坊市的常建國(化名)紅著眼睛說。

  近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聯合河北省衡水市民政局、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在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共同舉辦第二次“大愛尋親、溫暖回家”民政救助認親會。在京冀兩地民政部門的通力合作下,33名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成功,8名受助人員的家屬現場認親。

  認親會上,每次的相見都是泣不成聲,再多的話語都抵不過緊緊相擁。“救助尋親的路上雖然充滿艱辛,但民政人將愛匯聚成一束光,照亮他們回家的路。”談及京冀流浪乞討人員異地托養與救助尋親,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助理、護理部主任張士巧說。

  住院總數減少了33人

  尋親榜上加上了33個名字

  認親會后,張士巧在住院人員總數上減去33人,在尋親榜上加上了33個名字。這一減一加,折射出京冀民政救助尋親協同發展的良好成效,長期滯留北京的流浪乞討人員異地托養安置、尋親路走得更穩、更遠。

  “北京是流浪乞討人員的主要流入地,市民政部門每年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萬余人次。其中,救助精神障礙患者3000余人次。”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正中介紹,部分受助人員因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聾啞等原因無法查明身份,長期滯留在京,醫療機構和福利機構負荷大、床位緊張。

  如何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這一事關民生、民心的工作,提升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和能力?民政部門將目光聚焦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依托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機制,對長期滯留北京的流浪乞討人員異地托養。

  合作始于2015年11月,由民政部牽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簽訂了《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協商確定將長期滯留在京的流浪乞討人員以及流浪精神病人等轉移到河北安置。兩個月后,北京市、衡水市民政部門正式簽訂合作協議,由衡水市民政局下屬第七人民醫院承擔托養安置工作。簽約當夜,150名受助人員入住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

  衡水市民政局局長支斌至今依舊記得協議簽訂時的場景。他告訴記者,承擔異地托養任務,既是榮譽,也是壓力,更是責任,這最終轉化為做好異地托養工作的動力。

  “著力在托養服務、醫療救治、甄別尋親等關鍵環節上建機制、壓責任、提質量、優服務,實現托養救助尋親服務質量提檔升級。”據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方建華介紹,醫院設立6個病區,新建26項制度,投入數百萬元用于房屋院落整修,安裝空調、監控等,全力保障受助人員服務所需。

  自合作以來,異地托養工作結出累累碩果。截至今年8月26日,共分28批接收安置受助人員2159人,先后有585人尋親成功離院。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關愛

  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無際國泰安寧。唱出草原的豪情和美麗,讓這歌聲回蕩……”在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8層干凈整潔的活動室,受助人員李伊風(化名)正和伙伴們一起唱歌。

  方建華告訴記者,由于精神失常或智力障礙等原因導致的認知障礙,受助人員很難說出自己的準確姓名和家庭、住址等信息。不少人長年滯留在救助管理機構。在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滯留時間5-10年的237人,10年以上的191人,最長的滯留21年。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關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方建華說,長時間診療、照料這些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也是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每一個病區都有破壁機。張士巧告訴記者,使用破壁機將各種食物打成糊狀,一方面,一些受助人員自理能力弱,可以避免發生食物噎住等風險。另一方面,部分受助人員腸胃不好,打成糊更容易吸收。這也是醫院的護士們在家里照顧老人的經驗,效果不錯就用到醫院里來了。

  托養病區京醫二區主任曹美曼還記得,2017年,院里從北京轉來兩名特殊受助人員:剛剛做母親的倪娜(化名)和她僅出生14天的孩子倪妮(化名)。

  “你的寶寶真漂亮,她叫什么名字?”曹美曼問。

  “我不認識她,這不是我的孩子。”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倪娜不耐煩地回答。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倪娜開始煩躁、摔打東西,吼著:把她帶走。

  在醫院的日子里,倪娜一邊接受醫生的治療,一邊在護士的安排下接觸著倪妮。從最初的冷漠到關注,倪娜對孩子多了幾許愛心。終于,在孩子百天之時,倪娜第一次小心翼翼地從曹美曼手中接過孩子,抱了起來。喚起母愛之后的倪娜精神狀態迅速好轉,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回到云南省楚雄市的家中,過上了溫馨而安定的生活。

  長期精心的照顧和診療,換來的是受助人員的認可。曹美曼記得,朝北(化名)剛到醫院時,精神狀態差,見人就躲。護士們耐心和他交流,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想著朝北。慢慢地,朝北笑容多了起來,總是跟在護士后面,幫忙收拾餐桌、掃地,還把分給他的水果塞到護士的手里。

  對倪娜母女、朝北的照料,是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精心照料流浪乞討人員的縮影。方建華告訴記者,醫院實行了管理責任制,細化工作流程,對受助人員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與服務,從每日測量體溫、整理床鋪、督促個人衛生,到每周測量體重、理發、剪指甲,院內的醫護人員一步都不缺席。此外,還開展閱讀、繪畫、手語、舞蹈等康復治療活動,想方設法提升受助人員的精神狀態。

  4087個日日夜夜的期盼

  離家11年的孩子回來了

  “想媽媽”“想家人團聚”“和家人在一起”……聽著李伊風和伙伴們清朗的歌聲,活動室墻上的“心愿樹”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五顏六色的便利貼上,寫滿了受助人員回家的愿望和對親人的思念。

  對每一位受助對象而言,最好的安置就是送他們回家。朝著團圓路的終點不斷前行,背后是一次又一次漫長而艱辛的尋親過程。

  2018年初,北京市接濟救助中心成立尋親工作專班,該中心、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的7名工作人員就這樣踏上了幫助流浪乞討人員尋親的路,為他們核查身份、尋找親人、護送返鄉,竭力幫助他們與親人團聚。

  據張正中介紹,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給尋親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好比加速器,尤其是DNA技術、人像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讓不可能變為可能。”張正中說。

  以67歲的白曉杰(化名)為例,他是第二次民政認親會中的一名受助人員。2017年3月,患有精神疾病的白曉杰走失。在北京被救助后被送至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治療。8月20日,頭條尋人發布信息后,河北省承德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認出這是之前救助過多次的老人。離家3年多的老人,這才有了回家的希望。

  張士巧告訴記者,尋親路是辛苦的,往往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詢問和信息比對,一波三折是常態。但尋親路也是幸福的,每次成功尋親,看到受助人員和家人團圓,她的內心充滿了滿滿的獲得感。

  尋親工作專班的工作人員都記得,受助人員王林(化名)被民政部門送回家時的場景。回家一個月后,王林家辦酒席宴請全村,姑姑說:“這是我侄子的重生滿月宴,4087個日夜的期盼,離家11年的孩子回來了。是民政救助救活了他,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張士巧覺得,這些話語,是對民政救助尋親工作最好的肯定。

  “救助千萬條,尋親第一條。”無論走失多少年,無論走出幾千公里,京冀民政部門都會努力加強協作,拓展多樣化尋親渠道,讓更多受助對象回到親人身邊。同時,建立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及時預判和解決異地托養工作中存在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壓實落細雙方主體責任,合力打造京冀民政協同合作的新高地,進一步發揮標桿示范效應。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