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津市市民政扶貧的別樣路徑

時間:2020-09-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張明煥

  近年來,湖南省津市市民政局按照精準扶貧“一盤棋”思想,加強橫向協作,做好定點幫扶,突破“輸血扶貧”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別樣的民政扶貧路子,交出了一份民政助力脫貧攻堅的滿意答卷。

  做大外溢效應

  按照“一盤棋”思想,采取外派市扶貧辦成員、鎮扶貧組專員、村扶貧點隊員的方式,通過橫向參與大協作、大扶貧、大作為,先后派出56名“三員”參與三級扶貧攻堅,走活了精準扶貧全盤棋,使民政扶貧“內在效應”轉化成為“外溢效應”。

  統籌扶殘。積極探索培訓、就業、康復“三位一體”統籌扶殘模式,先后舉辦服裝制作、化工操作等培訓班9期,培訓殘疾人140多人次,輸送殘疾人就業210余人,鼓勵自謀職業80余人;實施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免費假肢安裝、免費配發輪椅、免費為精神病人送藥等一系列康復計劃,使2000多名貧困殘疾人得到實惠;開展獎勵資助貧困殘疾大學生活動,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26名殘疾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進行了資助。

  融合助學。激活政策、項目、社會、部門等要素,推進內外融合幫貧助學。通過組織“9·8”助教日進校園,為20名貧困學生贈送了新書包、書籍以及500元助學金;聯合外商企業發起對95名優秀貧困學生的結對資助,每人獲得助學金1000元;市慈善總會8年來已累計救助貧困大學生400名,發放救助資金120.9萬元;全市56個部門單位、企業捐資助學304萬元,結對幫扶貧困學子800余人。

  棚改住保。按照棚戶區改造+商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的“1+3”模式,近5年先后融資7億元,改造棚戶區16個,涉及8400戶45萬平方米;爭取上級政策資金近4億元,新建保障性住房4487套、22萬平方米,較好地解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僅去年,通過向上爭資、對外引資,先后完成了7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共新建廉租房、公租房3539套17萬多平方米,惠及近4000戶城市家庭。

  做實下沉效應

  按照民政幫扶定點村要求,創新民政干部“幫聯助”扶貧工作法,規定民政干部職工幫扶時間,采取局班子成員幫村、股室聯組、干部助戶的扶貧形式,通過扶持旅游產業發展一批、培植龍頭企業脫貧一批、發展高效農業解困一批,實施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精準扶貧方略,使民政扶貧的“系統效應”轉化成了“下沉效應”。

  宜游則游的“關山明月”模式。在金魚嶺街道關山村,民政局參與引進湖南農之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開發集生態農業、健康產品、休閑觀光、養生養老于一體的“關山明月生態園”,核心園區初步建成五個百花園,外圍園區建成10個景觀,形成了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的規模,使200多人實現了本土就業,其中貧困對象達到56人,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余元。

  宜農則農的“大美關橋”模式。以新洲鎮關橋村為扶貧示范點,按照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通過招商引進投資1.2億元、占地100畝的湖南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關橋,建成了年產鮮菇5000噸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線;引進湖南明泰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占地100畝的食用菌產業基地,共建有塑料大棚210個、菌包21萬棒,形成了年產值1500萬元的規模。同時,采取生產“合同制”、銷售“訂單制”,為農戶生產經營提供“建棚、制種、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幫助周邊78個貧困戶走上產業脫貧之路。

  宜工則工的“群企薈萃”模式。先后聚集農產品加工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集體投入到產業扶貧中,先后幫助定點幫扶村100多戶貧困戶脫貧。以旺森養殖公司為龍頭的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供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服務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小型養豬場38個。津佳兔業公司運用“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實行喂養、銷售“一條龍”服務,帶動25戶貧困戶養殖兔子,戶均年增收達到1.6萬元。綠島藍灣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吸納19戶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去年累計分紅共26萬元。

  做新社會效應

  面對大部分貧困對象“脫貧無路子,致富無法子”的困境,突破“輸血扶貧”傳統模式,通過民政+社區、民政+養老、民政+企業等模式,幫助貧困對象實現角色上的“三個轉換”,使民政扶貧的“兜底效應”轉化成為“社會效應”。

  進城鄉社區當“社工”。會同有關部門為貧困對象開設各類就業培訓班18期,開辟了超市、網店、門店、家政等社區“十小”就業渠道,先后幫助500多名農村貧困人員進城工作,僅三家購物超市就安置進城務工困難對象100余人。

  進公益機構當“員工”。立足養老產業發展,做大機構養老平臺,建成市養老服務中心、大型養老社區、民辦養老機構、社區小型養老機構等,并分批次推進7個鄉鎮敬老院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殯葬產業方面,搬遷改建市殯儀館、擴建劉家山公墓、新建鄉鎮殯儀治喪場所等。通過發展一系列公益產業,累計新增就業崗位280個,其中安置貧困人口就業130名。

  進工廠企業當“職工”。發展80多家企業作為就業基地,通過召開“扶貧日現場招聘會”“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活動,為貧困農民進廠當工人搭建綠色通道。目前已有1200余名扶貧對象進廠務工,年均收入達到了4萬余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