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池秋娜
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隔,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優勢。近年來,福建省民政部門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幫助下,立足對臺區位優勢,著眼服務大局,著力先行先試,積極推動閩臺社會組織合力創新社會治理,開展新時代兩岸民間交流先行先試的探索與實踐。
推動閩臺社會組織合力創新社會治理的背景
構建閩臺社會組織合作發展新機制,實現兩岸社會組織共同融合參與社會治理,是新時代做好對臺工作、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岸關系的重要論述提供了根本指引。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一家親”“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論述。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總書記進一步明確要求,“對臺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黨中央、國務院的鼎力支持提供了政策支撐。2009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賦予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先行先試政策。2018年,國臺辦等部門出臺“31條惠及臺胞措施”,鼓勵臺灣同胞加入大陸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類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加相關活動;鼓勵臺灣同胞和相關社團參與大陸扶貧、支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國務院先后批復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和《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鼓勵臺灣同胞參與相關經濟組織、文化教育、社區生活等方面經營管理服務。
福建省充分發揮先行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起,福建省通過舉辦海峽論壇,發揮兩岸民間交流、經貿合作、合作交流研討、合作交流樞紐四大平臺功能,持續深化閩臺產業行業協會、民間社團和中介組織開展對口交流合作。2009年10月,福建省政府與民政部簽訂《關于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民政事業發展的合作協議》,提出支持閩臺社會組織加強聯系互動,民政部支持福建有關單位發起成立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社會團體,可以“海峽(兩岸)”冠名,由福建省民政廳履行相應的登記管理職責。2018年,福建省出臺惠臺“66條實施意見”,在閩臺灣科技人員可擔任社團理事及以上職務,鼓勵在閩臺灣青年加入省內各類青年社團、協會,在福建省青年企業家協會設立臺灣創業青年聯誼沙龍。同年,福建省出臺《支持平潭新一輪對臺開放開發的措施》,支持臺胞在平潭獨資設立社會服務類民辦非營利性機構并擔任法人代表。
閩臺社會組織合力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福建各地充分利用政策優勢,不斷探索閩臺社會組織融合發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取得積極成效,為兩岸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互動與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打造“共同締造”的廈門模式。廈門市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為載體,積極探索將兩岸社會組織發展融合嵌入社區治理實踐中。如海滄區院前社與臺灣大學城鄉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合作,進行社區營造,吸引臺胞就業創業,改善了鄉村面貌,從“空殼村”轉變成“閩臺生態文化村”;湖里區興隆社區成立社區發展理事會,臺胞理事占常務理事的34.8%,作為社區治理的“智囊團”,有效保障了兩岸同胞在社區事務中的自治權。
打造“共同家園”的平潭模式。平潭是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地方。2009年7月建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2012年更名為“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由省直管,具有“一島兩窗三區”(國際旅游島,閩臺合作的窗口、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新興產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戰略定位。平潭綜合實驗區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著力建設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一方面,在社區合作共治上積極探索。啟動全國首個“由臺灣規劃單位設計、臺灣營造企業施工、臺灣建設標準驗收、臺灣同胞入住、臺式物業管理”全鏈條體現臺灣元素的臺胞社區建設;成立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峽社區融合發展協會,聘請臺灣優秀村里長為協會顧問,搭建兩岸社區交流合作平臺。另一方面,在組織和人才引入上積極探索。2019年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和鼓勵臺胞來嵐就業創業的辦法(暫行)》,在臺胞來嵐就業創業生活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允許臺灣相關的服務機構在平潭開展業務,對臺灣地區包括社會工作師在內的職業技能資格進行直接采認;引入臺灣專業化社區營造師參與社區治理,累計招聘63名臺灣社區營造師。
打造“共同發展”的馬尾模式。近年來,福州市馬尾區多措并舉,持續推動“兩岸社工”攜手參與社會治理,實現共同發展。一是吸引臺灣青年社工來馬尾區考證,連續兩年組織了72名臺灣籍考生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7名臺胞通過大陸的社會工作資格考試,成為全國首批持有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臺灣青年。二是搭建兩岸社會工作交流平臺,舉辦兩屆閩臺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研討會,共話兩岸社工協同發展。三是培育了首家由臺胞擔任法人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福州市樂恒公益服務中心。四是兩岸社工共創“三社聯動”品牌,引入金門大學社工系專家、臺灣苗栗縣全人關懷協會等資源,在社區開展“三社聯動”試點合作,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加快促進閩臺社會組織融合發展、創新社會治理的幾點思考
夯實融合發展的政策基礎。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創新,探索制定福建省社會組織對臺交流合作管理辦法,使福建省社會組織對臺交流合作各項事務有法可依。探索支持福建省社會組織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臺灣重要社會組織來閩設立辦事機構,把福建建成兩岸社會組織交流的重要協商地。出臺社會組織對臺交流合作的激勵政策,加大社會組織對臺交流合作扶持力度。
搭好融合發展的三個平臺。一是文化交融平臺,積極協助臺灣地區從事閩臺民間交流的社會組織申請兩岸交流基金項目,對在閩舉辦的有影響的交流活動推薦列為重點對臺交流項目,繼續擴大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兩馬同春鬧元宵”等閩臺文化交流活動的影響力。二是項目合作平臺,支持設立一批影響大、層次高、促進閩臺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的專業性社團,用好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海峽論壇等品牌活動,提高對臺交流合作的專業水平。三是人員交流平臺,推動兩岸社會組織通過開展文化、青年、基層治理類等項目,多渠道、全方位搭建兩岸人員交流平臺;推動全省采認臺灣社會工作師證書,對在閩參與社工服務的臺灣社會工作者進行補助,加大臺灣社會工作人才引進力度。
構建融合發展的三個載體。一是探索建立由閩臺社會組織相關人士共同參與的各類協商平臺,加強交流合作。二是探索建立兩岸社會組織交流合作基金會,將臺灣社會組織來閩開展活動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將閩臺社會組織培育扶持納入全省各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重點內容,著力解決社會組織共同面臨的經費短缺、平臺不穩定等問題。三是探索建立“海峽兩岸社會組織網”,打造兩岸社會組織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形成閩臺社會組織與企業和政府之間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的新格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