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張志山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黃河街道字王村村民李云福有視力、聽力障礙,雖有勞動能力,但54歲的他難覓務工機會,沒有穩定收入,導致生活困難。被村里聘為助老員后,李云福負責照料4名特殊困難老人,提供送熱水、幫廚、衛生清潔等服務,每月能獲得800元的收入。助老服務得到認可,自身生活也得到改善,李云福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在章丘區,已有476名農村特殊困難老人享有了由貧困村民提供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務。該區嘗試推動的“以貧助困”公益項目一舉兩得,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A面是為困者紓困,B面是為貧者脫貧。
一舉兩得的公益項目方案得到支持
“2017年,我們想為特困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但章丘的工業企業多,在本地打零工每天都能掙150元,所以要想招聘老員,民政部門的資金是杯水車薪。我們開始考慮借助公益的力量,把有勞動能力的困難村民調動起來,實施以貧助困。”關于以貧助困機制創新的由來,區民政局局長張慶峰這樣對記者說。
2017年,當地愛心企業濟南圣泉集團有限公司出資300萬元,在山東省扶貧基金會成立“圣泉扶貧公益基金”。章丘區民政局提出的以貧助困方案——招聘身體健康、責任感強的貧困村民擔任助老員,為分散供養的特困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得到了該基金的立項支持。
“我們按幫廚一次補貼2元、送一壺開水補貼0.5元等服務價格和工作量測算助老員每月可以領取的補貼。由區民政局和試點街道對服務內容和工作量等進行研究與核算后,確定助老員每服務一戶特困老人每月可補助200元的標準。”黃河街道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孟永生說。
關于以貧助困項目的服務對象,章丘區民政局確定為65周歲以上分散供養特困老人、缺乏照料的重度殘疾人、80歲以上獨居且有服務需求的老人等。
一場遠景效果值得期待的幫扶創新
章丘區以貧助困助老服務項目于2018年首批在黃河鎮(現為黃河街道)、刁鎮街道和垛莊鎮選取23個村開展試點。每個村根據實際情況選取3-10戶特困老人,探索開展服務。各村建立了“愛心之家”居家養老助殘服務站,統一服務標識、統一購置設備、統一服務規范,每天給每戶送兩暖瓶開水,做1次保潔服務,應實際需求開展幫廚服務,每周1次洗衣服務,每月理1次發,幫忙處理存取款、日常采購等事務。
在刁鎮街道逯家村,記者看到,“愛心之家”居家養老助殘服務站被4名助老員打理得井井有條——兩臺滾筒洗衣機一塵不染,熱水瓶整齊擺放,櫥柜的格子上工工整整寫著所服務9位特困老人的姓名。
村“兩委”對服務站的運營承擔主體責任,鎮(街道)民政所負責監管。助老員每天考勤,鎮民政所每月10日前進行回訪評估。助老員當月考核中,一次不合格扣減補助100元,三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辭退。
同時,章丘區還依托鎮級衛生院和鄉村診所,每月為這些特困老人開展兩次上門醫療服務,每年提供一次健康體檢。眼下,區里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以逐步將失能、半失能的特困老人納入集中養老服務。
截至今年9月,全區已設立居家養老服務站30個,聘用149位困難村民當助老員,服務貧困老年人476人。這些老人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改善,他們每天有熱水喝、有熱飯吃、有干凈衣服穿,家里也整潔了。而那些被聘為助老員的貧困村民,每月可獲得600元-800元的收入,也實現了穩定脫貧。
助老員的帶動效應日趨明顯,章丘區民政局工會主席楊士俊介紹,在當地農村,孝親敬老、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風氣日漸濃厚。
“試點選的是各鄉鎮、街道需求最集中的村。下一步,其他村也都要開展以貧助困助老服務,單個村無法實施的,可以四五個村聯合建一個。我們還計劃將其打造成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因為這是兜底性的,對特困老人的關愛要可持續。”張慶峰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