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位于燕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地的北京市密云區,山區占全區總面積的4/5,面臨著農村“空心化”嚴重、養老服務機構難以全面覆蓋等難題,尤其是農村獨居老人、與重殘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更是面臨著特殊的困難。今年,該區探索建立的“鄰里互助點”養老服務模式,正在尋求著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有望打通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鄰里互助點”如何建設?
立足本土 就地用人 健全組織機制
今年79歲的張大媽,是密云區不老屯鎮丑山子村的村民。老伴兒因病去世,三個子女又相繼搬到城里居住,張大媽成了留守在村子里的獨居老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她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養老壓力,萬一哪天突然病倒或出現緊急情況可怎么辦吶?!
讓張大媽感到欣慰的是,密云區推出“鄰里互助點”養老服務模式后,把其中一個站點就開設在了丑山子村。打那以后,村里的獨居老人們不僅在遭遇突發狀況時能夠得到及時幫扶,連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專人來關心照料。
丑山子村的“鄰里互助員”是52歲的楊玉紅大姐。皮膚黝黑、身材健碩、臉上總是堆著憨笑的她,成了村里10名獨居老人的“貼心小棉襖”,老人家的院子里、房屋內,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丑山子村距離鎮中心有十多公里遠,趕集、買生活用品多有不便。除了照看老人們的日常生活,楊玉紅還經常開著自己的電動三輪車帶著老人去鎮上買菜、買藥,一來一回就得一個多小時。
楊玉紅感慨道:“大爺大媽們平時身邊沒有人說話,他們太孤單、太寂寞了!”一座農家小院、一位獨守老人……這樣的場景總是讓她放心不下。老人們經常像老小孩兒似的緊緊拉著她的手,不舍得讓她離開。為了逗老人開心,楊玉紅特地翻出了家里的《笑話大王》,從里面學習了不少笑話,一有空就講給老人們聽。
據密云區民政局副局長李長旺介紹,像丑山子村這樣的“鄰里互助點”,該區今年總共在3個鎮建設了100家,選擇的都是獨居老人較為密集、養老服務機構難以覆蓋的山村。民政局通過招標比選的方式,在每個鎮選擇1家社會信譽好、為老服務經驗豐富的養老服務機構作為“鄰里互助點”的管理機構,再由他們立足本鄉本土、就地取材用人,招募本地熱心公益、有能力開展養老服務的村民作為鄰里互助員,并把其住所當作“鄰里互助點”。“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我們按照1個點位最多服務10名老人的比例布局落點,盡可能將點位設置在獨居老人較集中的地區,發揮鄰里間‘平時離得近、有事來得快、遇急幫得上’的優勢,方便就近開展服務。”
楊玉紅告訴記者,農村老人對外界有較強的戒備心理,陌生人很難敲開老人的家門。由他們這樣的本地村民擔任鄰里互助員,更容易消除老人對上門服務的顧慮。“我嫁到丑山子村已經30多年了,年輕時性子直、脾氣急,沒少和婆婆頂嘴,多虧了張大媽等老人從中勸慰調解。后來,我們家的婆媳關系十分融洽。”楊玉紅笑著說,“當年,大爺大媽們教導我要孝順老人。如今,我也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他們,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鄰里互助點”如何服務?
立足需求 精準對接 完善服務機制
100個“鄰里互助點”,對接1000名獨居老人。為了進一步做好鄰里互助服務,密云區民政局在試點之初著手落實了兩項工作。一是發揮農村黨建引領作用,請各村“兩委”干部、黨員全面摸排鄰里互助服務對象,優先選擇年齡較大、長期患有慢性疾病的獨居老人或與重殘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更精準地形成服務對象清單;二是聘請第三方機構對990名獨居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確定了要向老人提供的“上門探視、電話問候、代買代繳、助浴理發、衛生保潔”等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更精準地滿足老人實際需求。
東邵渠鎮東邵渠村的村民宋鳳榮是該村的鄰里互助員。根據“鄰里互助點”的服務標準,她每周至少上門探望每位老人兩次、電話問候兩次。“我們需要隨時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精神狀態、安全情況、衛生環境、居住環境、生活需求等,遇到雨雪等天氣,更要加大入戶探訪的頻次和力度。”宋鳳榮介紹。
今年50歲的宋鳳榮,原來一直在家務農。擔任鄰里互助員后,她便一門心思撲在了照顧獨居老人的工作上,每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村莊的胡同小路,往返于10名獨居老人的家中。她指著自己的電動車感嘆:“就是這輛小車,曾幫助好幾名老人運送過生活物資,還曾帶著突發疾病的老人到村衛生室看病呢。”
宋鳳榮說,為老人們提供居家服務的內容并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和要求,主要還是看自己的“眼力見兒”。房間里亂了就幫忙收拾收拾,有需要搬動的東西就搭把手,汛期時查一查用電安全,下雪時幫忙掃掃雪,過年過節時說上幾句暖心話,老人情緒低落時陪著聊聊天……“都是些微乎其微的小事兒。”宋鳳榮靦腆地笑著說。
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微乎其微的“小事兒”,一步步拉近了老人和她的距離,一點點贏得了老人的信任和依賴。前不久,獨居老人王大爺家里的取暖設備總發出輕微雜音,老人第一時間就想到請宋鳳榮幫忙。“我一邊安慰老人別著急,一邊幫忙聯系取暖設備的售后人員。經過檢測,原來是機器外殼上的一個螺絲松動了。”螺絲擰緊了、設備恢復正常了,老人笑了,宋鳳榮也高興地笑了。(下轉2版)(上接1版)
“鄰里互助點”如何管理?
立足實際 規范服務 建立監督機制
12月7日,北京市出現斷崖式降溫,密云區的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13℃。一大早,高嶺鎮高嶺村的鄰里互助員馬玉俠就開始了對獨居老人的入戶走訪工作。
79歲的李大爺正在家里煮面條,馬玉俠幫老人清掃屋子后,再三叮囑他生爐子時注意用火安全,記得開窗通風;70歲的劉大媽患有高血壓,馬玉俠用自己攜帶的血壓計又仔細給老人量了一遍,叮囑她多吃點清淡的食物;88歲的張大爺因腦癱行動不便,馬玉俠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觀察老人的精神狀態,叮囑張大爺天氣轉涼要注意保暖、走路時小心摔倒……一天忙下來,回到家時已將近傍晚。馬玉俠告訴記者,晚些時候還要在家里填寫《鄰里互助服務記錄手冊》,每位服務對象都有自己專屬的一本。
李長旺介紹,為進一步提升鄰里互助服務的規范化程度,密云區民政局給100個“鄰里互助點”統一制作了公示牌,要求鄰里互助員在崗時必須佩戴工作牌、身穿“藍馬甲”。“我們專門制定了《鄰里互助服務項目實施管理辦法》《鄰里互助工作監督考核辦法》,為每個鄰里互助員發放記錄手冊,用于記錄服務開展情況;聘請第三方監管機構,通過入戶調查、電話回訪等方式監督服務效果。按照‘鄰里互助點’的服務數量給鄰里互助員發放適當補貼,并且將補貼數額與服務對象滿意度掛鉤,促進鄰里互助員保質保量地提供服務。”此外,密云區還依托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信息監管平臺建立了“鄰里互助點”服務數據驗真機制,為鄰里互助員安裝手機APP軟件,記錄他們的服務地點、服務時長等,確保服務記錄的真實性。
馬玉俠說,高嶺鎮一共有31個像她一樣的鄰里互助員,大家曾聚在一起見過面。“我們參加了好幾次區民政局和養老服務機構組織的培訓,學習了火災、煤氣中毒、突發疾病等為老服務中常見應急事件的處理方法,學習了跟老年人的溝通技巧,學習了如何從細微處觀察和發現老人的身心變化,大家都覺得受益匪淺。”讓馬玉俠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剛碰面的第一次培訓,31個四五十歲的農村中年男女,像學生一樣認真地聆聽、記錄著服務要求。“能夠干好這份工作的都是熱心腸的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兒。”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奔忙在山村里的“藍馬甲”們,讓老人身邊多了一份濃濃的關懷。“‘鄰里互助點’建設,滿足了農村老年人不愿入住養老機構的多樣化需求,將被動等待老年人入院(站)服務轉變為主動上門開展服務,為創新農村地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作出了有益嘗試。明年,我們將在今年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建設100個‘鄰里互助點’,把更多的溫暖送到老人的周邊、身邊、床邊。”密云區委社會工委書記、區民政局局長張志華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