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政廳副廳長 陳慈英
近年來,湖南省民政廳以數據精準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標準建設為保障,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提升信息核對能力,全省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新進對象“凡進必核”、在保對象“動態管理”信息化核對實現兩個100%,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展現新擔當、彰顯新作為。
核對體系全線發力
跨區核對全面實現
借社會救助改革契機,深化全省核對體系建設,將核對工作作為精準認定兜底保障對象的有力抓手,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硬任務來推動。
黨委政府“高位推進”。借助中央和湖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東風,積極協調爭取省委、省政府支持。省委常委會、省委扶貧工作會議兩次專題研究核對工作。省委、省政府連續3年將市級核對系統是否建成、是否接入省級核對系統,以及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新進對象“凡進必核”、在保對象“動態管理”100%復查等內容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年度脫貧攻堅考核指標,還納入了省民政廳對市(州)民政重點工作評估內容,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扣分并追責,確保核對工作高位推動。
破除部門數據信息“共享壁壘”。分管副省長靠前指揮,主持召開全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協調部門數據共享歸集。目前,省級核對平臺已歸集了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人社、銀保監、市場監督、住建、稅務、殘聯、扶貧、醫保、民政、應急等13個省直部門、23家銀行的23項民生數據,全面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同時,對于省級部門沒有集中的數據,省民政廳要求市級、縣級核對機構與當地相關部門進行數據共享并及時將對接數據匯入所屬市級核對系統。
實現全省核對體系“集成交互”。編制“標準體系”和“建設指南”,明確市級系統建設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14個市(州)全部建成上聯部省、橫聯部門、下聯縣市的市級核對系統,全面架構1個省級大平臺、14個市級子系統、122個縣級應用單元的全省核對平臺體系,搭建系統監管中臺,打通部省市縣四級貫通縱向到底、人車房款“四位一體”橫向到邊的智慧核對網絡,構建全省收入核對、財產核對、需求核對協同共進的新格局。
預警監測雙輪驅動
救助對象進出有序
圍繞“精準核對、高效核對”目標,湖南省各級民政部門通過預警監測,及時將賦能紓困對象“請出去”,把困難群體對象“拉進來”。
創新預警模式。將比對關口前移,把在保對象信息比對模型植入省公安廳綜合平臺,對困難群眾是否有戶籍銷戶、車輛、民航等相關記錄進行觸發預警,每天實時比對,大幅減輕公安接口的核查技術壓力,提升了救助審批效能。
拓展監測范圍。安排專項資金,建設全省困難群眾數據監測庫,實時監測城鄉低保、特困、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貧困殘疾人、脫貧監測戶等困難群眾在就業、失業、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生活狀況變化情況,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將超出救助范圍的群眾及時退出,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拓寬發現渠道。開展“區塊鏈+核對”“遠程授權”課題研究,深化新技術在核對領域的運用,對困難群眾家庭發生的高額醫療支出、較大剛性支出等進行實時監測,及時鏈接專項救助資源。
政策創制先行先試
業務管理規范統一
全面推進核對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優化業務管理服務流程。
加強政策創制。湖南省民政廳出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規范》《湖南省市級核對共享信息資源目錄》等文件,定期對核對工作情況進行通報,厘清各級主業主責,細化工作要求。
優化核對流程。為充分發揮市級核對的作用,省民政廳明確新申請對象核對下沉到市級核對系統開展、已享受救助對象的核查以省級復核為主的分級核對模式。同時,明確市級核對機構收到縣級新進核對申請后須在6個工作日內反饋核對結果。通過優化核對流程,縮小數據核對范圍、縮短核對時間。
提升核對效能。完善社會救助業務核對流程,將社會救助審批權限下放至鄉鎮,明確核對工作作為社會救助審批的前置環節,推動省級核對系統和救助系統一體交互、深度融合、快速協同,增強核對服務效能,提升群眾辦事效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