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1月23日,臘月廿九,遍布在黑龍江各地的2180家養老機構,開始封閉管理,“大門上鎖”。
室外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室內溫暖如春,喜氣洋洋。但新冠肺炎疫情,給春節里的老人和工作人員心頭籠上了一層陰影。
養老機構成了一座孤島,會不會受到疫情侵襲?
到3月12日,養老機構封閉運行50天,這里發生了什么?
就怕家里來電話,一來準是老人孩子有事
“我們的特點就是老人多、動手早。1月23日省里開會,1月21日我們已經在安排防疫工作。”哈爾濱市安康社會福利院院長楊榮霞說。
安康是個大院,原本院里有682名老人,過年先后離院322人,最后一直在院內接受封閉管理的老人共360人。
和老人一起封閉在院中的是142名工作人員,他們最長的已經在院里待了40多天,最短的也有20余天。
職工們最怕家里來電話,一來電話準是老人孩子有事。
一位護理員,孩子才15個月,將近一個月見不到媽媽,她急得嘴上起了大泡,但身在這個崗位,不能臨陣脫逃;有安保人員犯了心臟病離院治療,他的工作——巡視、檢查、監視監控,就得由其他人分擔頂上。
只出不進,會讓工作人員越來越少。然而直到現在,工作人員僅有5人離開。
院里多為八九十歲的老人,特殊時期,老人因為焦慮變得更加敏感、固執。
有位老人房門鎖不好使,工作人員來更換,老人質問,你給我換鎖是什么意思?有的老人在測量體溫時,故意用手擋住不讓測,問起來只說,一天兩次,測煩了。
盡管頂著同樣的壓力與焦慮,每當這樣的情況發生,護理員們還是耐心、溫和地到老人屋里轉轉、坐坐、嘮嘮嗑、談談心,還幫著老人們用微信和家人視頻聯系。在交流與溝通中,負面情緒漸漸消失。
前幾天,福利院全員上崗,給全院老人理發。楊榮霞說:“不管好看難看,關鍵是干凈利索,而且還能讓老人們活躍起來,緩解壓力。”
黑河市社會福利院院長徐成威面臨的困難又不一樣了。封閉管理初期,最大問題就是缺乏防疫物資,特別是口罩,院里總共儲備量不到兩百只。“開頭十幾天,一次性口罩根本不舍得‘一次性消耗’。”提起那段發愁的經歷,他歷歷在目,工作人員全都發動自己的人脈,用各種途徑聯系尋找。找代購到俄羅斯買口罩,也成為徐成威最迫切的任務。
就在這時,一件事感動了他。院內一名職工的親屬,是愛心團體的組織者,他們從俄羅斯各處購買了5000只口罩,定向捐贈給福利院。“那時候一‘罩’難求,這5000只口罩解了燃眉之急,感激!真的很感激!”
“話聊”、云院慶、隔空喊話 十八般武藝拯救心理健康
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愛心護養院是一家醫養結合的護養院,院里有醫生護士,連防護服、隔離室都提前有準備,在面對疫情時便有先天優勢。而院長張桂香本人,也是護理專業出身。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認為要一方面防疾病,一方面防“心病”。
一位84歲的老太太,天天哭喊著:“你們趕緊把我兒子叫來,我要死了,我馬上就要死了!”視頻、電話都不管用,老太太執意要孩子過來。
工作人員拗不過她,把老太太的兒子叫到護理院大門外,跟他交代好要安撫老人情緒,然后護理員推著老人在院內,隔著一道大鐵門,母子二人隔空喊話——“兒啊,我見不到你太想你了,我這還有錢,給你拿去吧!”“媽你別多想,我找人算過了,你還能再活十多年呢!”
想念家人、懼怕疾病和死亡、寂寞孤獨……這些負面情緒影響了老人的身心健康。院內的社工發揮了作用。
護養院有一名專業社工,帶領著工作人員,一起制定工作目標,為院內老人分組進行“話聊”,也就是心理疏導、言語交流。這樣的形式,讓健康的老人有了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出口,對于康復中的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則能避免病情復發,鞏固康復成果。
這一過程,對于工作人員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支援。工作人員談話過后,要整理完整的文字記錄,這可以幫助他們分散注意力,緩解焦慮和壓力,不會總是想家、想負面的信息;同時,在這個特殊時期,以實戰代替演習進行培訓,院內工作人員整體素質都得以提升。
3月12日是護養院五周年院慶,每年都要熱熱鬧鬧地慶祝一下,而今年情況特殊,便采取了不一樣的方式。
院里的老人、工作人員全員參與,準備自己的節目,在房間、工作崗位錄制小視頻,最后交給院里集中剪輯,編排成一個周年慶晚會。提起這個,張桂香語氣中都帶著喜悅:“我們希望用開心快樂趕走寂寞焦慮。”
“你們把院里管好,院外的事就交給我們了”
北林區是綏化市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最多的地方,北林區民政局分管養老服務的付劍南,便是這個區域里不停歇的“女超人”。
每天奔波在養老機構檢查督導的路上,24小時待命、隨時出發成為她的工作常態。早上6點天還未亮,下班回家已是凌晨,兩頭見星星。挨家養老機構送防護物資、發放宣傳材料、聯系醫院、聯系供菜超市、聯系城管回收垃圾……每天都冒著被傳染的風險接觸各種人群,晚上回家后還要梳理各項工作開展情況、整理核實數據、查缺補漏。
這樣的節奏,還成了黑龍江民政人的常態。
在完成全省養老機構第一輪地毯式大排查的基礎上,黑龍江省民政廳對包括養老機構在內的四類民政福利機構開展第二輪“大排查”,重點檢查出入管理、人員防護和內部管控等12項內容,全省平均每天實施檢查700余次。同時加強對各類機構內部管理指導監督,組建區域養老服務應急救援隊伍,確保疫情處置規范嚴格落實,調動專業社工志愿者,對民政服務機構老人和工作人員開展心理慰藉。
牡丹江市有養老機構200余家。市民政局提前預判到,在封閉期間工作人員缺口會很大。對此,他們采取了物資保障和心理關懷雙重支持。
口罩一開始太緊缺,一個區一次僅分到一兩百只,只夠一天的用量。如今分發到各區的口罩數以千計,共發了5萬只。然而比口罩更緊缺的,是測溫槍。“機構服務對象多、人手不足,如果用水銀溫度計測溫,他們一天都忙活不完。”牡丹江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楊昆很是憂心,“我們努力爭取配發更多的測溫槍,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南山醫院是精神專科醫院,疫情暴發后,他們迅速組建專家團隊,在線為各個養老機構培訓,設立熱線電話答疑解惑,還編了防疫順口溜、拍攝防疫宣傳視頻,讓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和老人認識疫情的嚴重性,科學防范。
進不到養老院內,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就在院外幫助解決困難,老人就醫、物資采購,以及幫忙聯系社區,照顧機構工作人員的家屬。“我們鼓勵縣市區愛心人士點對點關懷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家庭,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無后顧之憂。瓜子不飽暖人心嘛!”說到這里,楊昆開心地笑了,“我現在最常跟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把院里管好,院外的事就交給我們了!”
進入3月,天氣變暖。連日來確診病例零增長的黑龍江,應急響應從一級降為二級。地處龍江最北端的黑河,福利院防疫物資得到保障,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冬過去,氣溫一點點回升,已經瞧見了“零上”的好天氣。看著老人們戴好口罩、穿好鞋套、曬著太陽的笑容,不信春風喚不回!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