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黃元 李莉
自疫情暴發以來,河南省200多家社工機構、5000余名社工響應省民政廳號召,投身疫情防控,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抗“疫”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和挑戰。社工是怎么實現角色大轉變,把專業能力和理念遷移到抗“疫”一線的;又是怎么給予居民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的……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訪問了河南省的一些社工機構和社會工作者。
180°“變形”,從專業服務者到應急救援者
2月8日是元宵節,安陽市惠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們卻依然在為居家隔離的居民代買元宵、生活必需品等,打電話慰問孤寡老人。傍晚,他們突然聽到十分揪心的事情:魯家在辦喪事期間曾在屈某經營的小餐館聚集吃飯。魯家有人確診四五天后,屈某確診,之后其丈夫、小姑子、婆婆相繼確診。其兒子和兒媳婦也確診入院(二人均為無癥狀感染者,后治愈出院)。屈某五個月大的孫子情況正常,暫由姥爺看護。
當日18時,惠民社工分別致電確診病例收治定點市第五人民醫院、社區等方面,詳細了解情況,為后續工作打基礎。一切就緒后,社工撥通孩子姥爺的電話,介紹街道社區和醫院方面的安排,詢問迫切需求,協調解決問題。此后,社工一直密切追蹤和保障,籌備心理支持及相關服務工作。
兩天后,孩子的姥爺也被確診,孩子被送到市第五人民醫院,得到了及時妥善的照顧和安排。
春節期間,洛陽市洛龍區英才社區有位居民到湖北省黃岡市探親,正好趕上封城,缺少食物,于是趕緊給英才社區打電話,一邊說著話就哭了起來。社工機構負責人郭曉利趕緊安排同事輾轉找到了該居民在黃岡所屬社區的電話,問題迎刃而解。
180°“變向”,從服務社區居民到服務隔離人員
隔離不是禁閉,抗“疫”也要抗“抑”。鄭州市鄭東新區組織臨床心理科專家、資深社會工作者等12人組成“云端鄭東——陽光加油站線上服務隊”,創建微信群,為居家隔離人員和在醫學觀察點集中隔離人員開展線上心理援助、文化娛樂、醫療咨詢等10類線上服務項目。
一位市民在生日前一天晚上來到集中觀察點隔離,第二天社工在群里發出視頻集體過生日的倡議,大家陸續發語音為她唱生日歌,鼓勵她保持積極心態,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心。這段微信聊天的截圖在群里廣泛流傳,也堅定了群眾的信心。
然而,在建群之初,社工發起互動時,幾乎沒人回應。服務隊成員組織了近10次線上會議,調研迫切需求,調整服務項目,同時注重抓重點人群,突出關心與關愛。幾天后,很多人主動加了社工和醫生們的微信進行求助,越來越多的隔離人員從焦躁、郁悶、憂慮,轉變為舒心、安心、愉悅。
社工近日根據這些“網友”的需求,創建了一個太極群,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健身。同時策劃了“云端鄭東呼叫武漢”活動,與武漢居家防疫的居民隔空互動。2月27日下午,一些武漢居民加入平臺。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主動分享喜歡的音樂、文章、短視頻等,相約參加談心、詩詞接龍等活動。目前該項目參與服務社工86人,與服務對象日互動量已達萬次。
180° “變陣”,從“個案”、“小組”到值守、排查
疫情防控伊始,常住人口約5.3萬的洛陽市洛龍區英才社區人手嚴重不足,小區物業一時難以轉變管理的角色上。保安則總是擔心業主投訴,做信息登記不敢較真。于是,本來是協助設卡的社工就變成了黑臉“門神”。有一天,社工協助社區在小區門口值守時,有位居民覺得開自家車,不用戴口罩,社工對他說,您戴口罩不是保護我們,而是保護您自己。該居民面露愧色,隨即戴上了口罩。
同時,他們還給各個門口的保安講道理、教方法。很快,各門口的保安更清楚如何應對突發情況,也明白了花點兒力氣做宣傳,可得到理解。
鄭州、洛陽、濮陽、漯河等市的大型社區動輒三五萬人,僅憑社區干部,即便24小時連軸轉,也難以及時完成排查。社工主動請纓,并把專業能力和新媒體技術遷移到信息排查中,創造了“社工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在疫情防控發展到目前相對穩定的階段后,怎樣繼續服務好防控大局,服務好困難人群和困境人群?唯愿廣大社工提前謀劃、早走一步,交出更滿意的答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