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求助!求助!”2月21日早上,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錦暉社區接到一通電話,轄區內李阿姨的女婿前往武漢支援抗“疫”一線,女兒臨近產期,還有從養老院返家過年的80多歲的老母親都由李阿姨一人照顧,養老院封閉管理暫不接收返院老人,李阿姨分身乏術。
社區第一時間聯系新都馬家鎮一家養老中心,在了解實際情況后,養老中心同意接收老人,并做好了防護措施。養老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要為一線醫護人員解決后顧之憂。”
疫情當前,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醫務人員義無反顧、英勇逆行,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在后方,也有人竭盡所能、奔走呼號,傳遞關愛與溫暖,為前線抗“疫”戰斗保駕護航。
“老人交給我們,請放心”
2月24日,北京泰和養老院納蘭園老年公寓中吉祥閣與小三合的37間房間已收拾妥當,提供給一線醫護人員家庭老年人入住。
“我們將竭力為一線醫護人員家庭老年人服務,不負所托,后顧無憂!”泰和養老院院長蘇慶宇鄭重承諾,“這里設施齊全,院落獨立,新入住老人與院內老人實施分區管理,各類防護措施一應俱全,老人交給我們,請放心。”
泰和養老院是北京市民政局指定的臨時托養機構之一。針對因子女、近親屬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員參與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特別是支援湖北武漢疫情防控醫護工作而無人照料的老年人等,北京市共安排24家養老機構免費提供臨時托養。老年人或代理人可撥打12345市民熱線進行申請,各區民政局接到申請信息后將及時進行核實,符合入住規定的指導定點養老機構為老人辦理入住手續并開展好服務。
“你在前線沖鋒陷陣,我在后方替你盡孝”。全國各地民政部門以切實行動,為一線醫護人員送上“定心丸”。
山東省濟南市民政局組織23家養老機構,為濟南市赴湖北一線及在濟南疫情防控定點機構的醫護人員無人照料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公婆、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老年人提供臨時托養,直至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結束。
湖南省株洲市民政局聯合市養老服務業協會,組織11家養老機構,為株洲赴湖北戰“疫”醫護人員直系親屬(60周歲以上的父母或祖父母)提供照護服務,入住管理費用、床位費、生活費、護理費、娛樂及部分醫療康復費用全免。疫情結束后,仍可享受入住管理費、床位費全免。
“壓抑這么久,心情好多了”
“謝謝你們,我壓抑了這么久,現在心情好多了,我相信女兒一定能平安回來!”江蘇省連云港市心理援助專線志愿者前幾日接到了一通感謝電話,來電的是連云港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王迎東的母親。王迎東奔赴湖北后,母親獨自帶著3歲的外孫女在家,因為擔心女兒的安全,經常失眠。
2月初,連云港開通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專線電話,對一線醫護人員家屬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心理疏導和健康咨詢等服務。志愿者的耐心傾聽、客觀分析、心理放松訓練指導,讓王迎東的母親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全市59名一線醫護人員的家屬全部列入重點服務名單,陸續通過心理援助專線緩解了緊張情緒。
“疫”線有你,后方有我。2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老年親屬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呼吁各地為一線醫務人員家中無人照料的老年親屬提供“一對一”的生活照料服務。各地紛紛投入到這場接力賽,養老服務送上門,讓一線醫護人員家屬備感溫暖。
江蘇省民政廳按照“屬地管理、政策優惠、服務及時、關愛到位”的原則,針對一線醫護人員家庭中無人照顧的高齡老年人,指定專人每日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潔等居家上門服務。對因病需用藥、就醫的老年人,安排專門工作人員或志愿者“一對一”提供送藥上門、陪同就醫等服務。
福建省寧德市開通“遠程關愛熱線”,為一線醫護人員及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心理關愛等遠程服務。各縣(市、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一線醫護人員的老年人家屬提供“戰‘疫’相助”居家養老服務包,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支持下,為老年人提供送藥上門、陪同就醫、營養配餐、助潔助浴等服務,所需費用全部納入當年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經費。
“只要有需要,盡全力安排”
“醫護人員在一線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也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他們致敬。”四川省巴中市晚霞社會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蘇有城表示,作為養老企業,在疫情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與一線醫護人員相攜相守,“凡巴中市馳援湖北一線醫護人員直系親屬入住,免收三年床位費。”
江蘇省江陰市6家民營養老服務企業和14家養老院以舍我其誰的勇氣、自我亮劍的擔當、迎難而上的行動,唱響了江陰養老人的“大合唱”。江陰市一線醫護人員直系親屬入住顧山護養院、百意中醫醫院、樂澄和美、澄東等養老院、護理院,終身免收床位費,不愿入住的,可定期提供上門服務。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2月16日,浙江省溫州市紅景天養老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全力保障溫州一線醫護人員直系親屬入住旗下兩家老年公寓,免收3年床位費。在紅景天董事長董琦看來,“醫護人員在前線拼搏,作為養老從業者,我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他們的父母,讓他們少一分牽掛。”兩家公寓目前可接收150位老人,但董琦也承諾,“只要有需要,我們都會盡全力安排。”
疫情無情,企業有愛,勠力同心,共克時艱。這些涌動在后方的愛和支援匯成了一股暖流,形成了強大的不可摧毀的堅固“鎧甲”,點燃了一線醫護人員戰勝疫情的希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