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張 昕 整理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但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本經濟基礎就薄、風險抵御能力就弱的困難群眾再次陷入了困境。如何強化兜底保障,防止因“疫”致貧、因“疫”返貧,維護困難群眾切身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領導小組也印發通知,要求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更好地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部分群眾面臨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以及特殊困難人員基本照料服務需求。3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民政部等有關部委相關負責同志就強化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介紹情況。
本期社會救助專題,我們特邀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專家,就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體兜底保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等問題建言獻策。
特邀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鄭功成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林閩鋼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
林 義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
楊立雄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關信平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教授
鐘仁耀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姚建平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教授
張浩淼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教授
單大圣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既要擴大救助覆蓋面 更要主動發現 精準識別
記者:這次疫情造成部分群眾生活困難,更讓原本就困難的一些群眾雪上加霜,社會救助如何在特殊時期發揮兜底保障的作用?
鄭功成: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無法復工導致無生活來源的低收入群體,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庭。建議擴大救助覆蓋面,增加面向困難群體和邊緣群體的一次性救助,對沖疫情帶來的生計困境疊加。同時,增設針對因防疫隔離滯留的外地人員的特殊救助。特別是針對困難群眾,應當明確入戶探視的規則,激活社區自救和鄰里互助的機能,以便主動發現困難并及時化解,確保不出現因疫情陷入絕境的現象發生。
林閩鋼: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建議健全主動發現機制,重點關注、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內新冠肺炎感染人員、家庭的實際困難,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早見效。比如,實行民政干部下基層走訪制度,鄉鎮(街道)、村(居)委會逐級管理、分組包片,每名村(居)委會干部確定若干名困難群眾作為聯系對象,聚焦受新冠肺炎影響重點人群,密切關注“一老一小”,登門走訪做好慰問,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困難。
張浩淼:考慮到疫情防控實際,建議在落實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時放寬戶籍申請限制。對因探親、旅游、務工等原因患新冠肺炎,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流動人口,應由急難發生地的鄉鎮(街道)實施臨時救助。同時,充分發揮主動發現機制作用,發動社區、社工、志愿者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內群眾生活情況,對困難群眾及時施救。發現因“疫”造成生活出現重大困難者,建議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救助。
單大圣:困難群體是動態的、個體的,人數和需求不斷變化,需要關口前移、細化工作,解決好社會救助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要加強救助基礎信息的收集,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和志愿者的作用,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時掌握困難群體的生活狀況、感染或隔離狀況、物資儲備和衛生防護情況。同時,下沉到社區逐戶走訪探望困難群眾,及時了解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既要分類施策 凸顯針對性 更要做強臨時救助 展現靈活性
記者:每逢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臨時救助都因其靈活性、快捷性,發揮了“救急難”的作用。在這次疫情中,如何更好地發揮臨時救助的作用?
林閩鋼:對于疫情這種特殊情況,要采取更細致的分類救助方法。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中的感染者及其家庭,直接給予臨時救助;對其他家庭或外來務工人員中的感染者,先行給予救助,確保他們不因患病影響正常生活;對因疫情導致生活特別困難的,可以加大救助力度。在此基礎上,建議建立臨時救助跟蹤機制,對疫情期間享受臨時救助的對象開展3個月到半年的數據跟蹤,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救助政策,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施策。
楊立雄:此次疫情使許多低保家庭的困難程度加深,建議對這些家庭增發三個月低保金。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收入家庭,以及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的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生活補貼。未建立低收入家庭制度的地區,由民政、殘聯等部門實施簡易程序,排查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困難群眾,納入一次性臨時救助生活補貼發放名單中。
單大圣:疫情防控期間兜底保障首先要優化社會救助工作程序,下放審批權限,推行全流程網上辦理,并視情況延長已納入低保的城鄉困難家庭的核查時限。嚴格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適當提高標準,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對因務工、探親、旅游等在非戶籍地感染患病或受疫情防控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人員,建議由急難發生地政府實施臨時救助。
鐘仁耀:要充分發揮專項救助的幫困功能,包括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等。比如疫情防控帶來的人員流動限制,導致一些人員無法正常上班,家庭生活陷入困境,這就需要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的跟進,幫助他們早日上崗返崗。越是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越要發揮專項救助的“組合拳”作用,織密兜底保障網,實現應救盡救的目標。
張浩淼:特別要注意,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困難居家老年人、受疫情影響無人照料兒童、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給予重點關注,提供相應照料幫扶,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實施定期探訪和委托照料制度,強化簽約照料人責任;因子女親屬接受隔離治療造成的空巢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老人,充分發揮村(社區)、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作用,做好上門幫扶,或到養老機構臨時托養;對父母等監護人處于隔離觀察、住院治療導致兒童無人照料的,落實臨時監護人,無臨時監護人的,由政府提供專門照護場所或指派專人照護。
姚建平: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無序流動性大、自身防護條件差、防控難度大,應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的重點關注對象。為此,建議采取“部門聯合、社會參與、主動發現、分類施救”的方法,對城市重點地區和場所開展巡查,及時救助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同時,做好隔離、送醫、防疫救助救治等工作。救助管理機構也應制訂和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入站、站內、送返、托養等系列防控措施。
既要加快救助信息化建設 更要加強社會救助制度與能力建設
記者: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社會救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經過這次大考,社會救助制度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哪里?
林 義:經濟復蘇過程會給低收入群體造成影響,這就需要強化特殊時期的社會救助兜底功能和兜底效果,這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也是社會救助制度改革順應新形勢、盡快補齊短板的新需要。將社會救助制度能力建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框架,并借由疫情防控大考,協同推進社會救助的應急處置與長效機制建設,提高社會救助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同時,重視以家庭為圓心、以社區為圓的救助理念和救助文化打造,努力構建以提升可持續生計能力、社會融入能力為核心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積極探索社會救助在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以及經濟社會恢復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及具體路徑。還要提一點,就是要通過疫情和復工復產期間的困難群眾統計,發展社會救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實現社會救助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救助和動態調整,提升社會救助的應急管理能力和兜底保障水平。
楊立雄:疫情結束后,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一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礎上,整合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臨時救助制度、受災人員救助制度等,建立由國務院主管、地方政府受托經辦、中央財政承擔主要支出責任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縮小地區差距,提高保障標準,擴大受助面,增強困難群眾的抗風險能力。二是建立分層救助圈。針對赤貧家庭,基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實行基本生活保障;針對低收入家庭,完善臨時救助和專項救助制度;針對具有返貧風險的家庭,完善社會保險參保資助和緊急救助制度。當務之急是,在全國層面建立低收入家庭制度。三是盡快開發困難家庭數據庫。整合分散于各部門的數據庫,建立全國統一的困難家庭數據庫,實現特殊情況、緊急形勢下的及時救助和精準救助。
關信平:困難群體不僅在基本生活方面存在困難,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教育、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住房、就業等方面也存在困難或障礙。因此,首先要夯實普惠性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增大其包容性,在制訂公共衛生和疾病控制計劃時,給困難群眾特殊關照,并進一步強化醫療救助對他們的幫扶力度。其次要超越目前的“生存型”保障格局,逐步轉向以解決相對貧困為目標的發展格局,更加注重提高困難群體的生活水平,增強他們的內生動力。最后要特別重視因疫情新增的困難群眾,更加主動地、持續關注地提供急難性或補充性的救助,幫助他們在疫情結束后盡快恢復發展能力。
林閩鋼:建議中央財政劃撥專款,針對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建立新冠肺炎家庭和人員專項救助基金,實行專款專用、專賬管理。
既要拓展救助服務方式 更要強化政府社會協同 多方參與
記者: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疫情給不同家庭帶來的困難不盡相同,如何滿足困難群眾多方面的救助需求?
鐘仁耀:建立各部門救助項目的協同作戰功能。目前,受災人員救助在應急管理部門、醫療救助在醫療保障部門、就業救助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臨時救助等在民政部門。在關鍵時刻,困難群眾兜底保障需要各個部門協同作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疫情導致的多樣化、多方面困難。特別是,要重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心理救助。此次疫情的暴發給整個社會帶來心理上、精神上的波動,尤其給患者及其家屬、醫務等一線工作人員造成了心理影響。解決他們心理創傷問題,是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為此,要充分調動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社會力量,把心理救助貫穿于整個防疫過程始終,尤其做好事中和事后的心靈撫慰工作。
張浩淼:探索“現金+實物+服務”的綜合救助方式,在保證困難群體及時足額獲得現金救助的同時,注重實物救助,向有需要的困難家庭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物資以及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物品。此外,積極開展服務救助,如實施就業救助,優先做好其返崗就業工作;通過網上義診等活動,優先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問診服務;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心理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和疏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