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去年以來,四川省民政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中央和四川省委決策部署,在抓好鎮村“兩項改革”、重塑基層治理空間結構的同時,把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最頻繁、最活躍的場景,開展系統研究,啟動試點示范,提高治理效能,夯實最底部、最末梢的“小治”,服務省委治蜀興川的“大治”。
堅持站位全局 抓好統籌謀劃
深入貫徹省委關于鎮村“兩項改革”和城鄉基層治理的一系列講話精神,把社區治理作為加強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助推經濟發展的綜合載體。2019年10月以來,通過調研考察,逐步形成社區治理從“有場地”到“有專業社工”,再到“有社會組織”“有社會企業”“有社會經濟”演進階次的基本判斷,萌生了實施“城鄉社區建設示范工程”的構想。
在對兄弟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成都市社區治理經驗做法進行梳理分析的同時,策劃了城鄉社區建設示范工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項目。省民政廳會同省委組織部提出“三級聯動、五級示范”工作方案,在省委基層治理委員會的組織架構下,在全省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民政組織財政協作推進的社區治理工作新格局。
四川省把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作為鎮村空間布局調整后“調適、調順、調優”的重要內容和“后半篇”文章“四大任務”中“提高治理效能”的具體抓手,組建調研專班對社區治理進行系統研究,形成加強和創新城鄉社區治理“1+10”研究成果。針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優化社區服務供給等10項重點任務和穩定投入、責權對等、資源整合、內生動力、人才培養、共建共享等6項機制創新,提出“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的“1+N+1”治理架構,民政牽頭集成“綜合服務”板塊。
實施三年行動 探索治理新路
四川省民政廳整合社區治理各類項目,會同省委組織部、財政廳等部門啟動實施了“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示范3年行動計劃”。
2020年-2022年,每年在全省選取40個左右的區(市、縣),具體承擔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三個層級的試點任務。在縣級層面,突出街道管理服務創新和社區治理服務創新;在街道層面,突出“三社聯動”、社區服務項目化、社會組織孵化等機制創新;在社區層面,突出打造便民服務型、智慧科技型、社會組織參與型、社會企業帶動型、自治互助型等特色社區。2020年6月,通過“縣申報、市把關、省審核”等程序,確定238個首批社區治理試點單位、6個首批省級社區治理服務創新實驗區、3個首批省級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典范。
同時,著力探索社區治理的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新場景。“新理念”,突出黨建引領、服務至上,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治理機制,推動社區逐步回歸服務本位。“新機制”,突出制度創新、能力提升,在硬件上實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和“親民化”改造,在軟件上注重環境營造,優化社區服務供給。“新模式”,突出多元參與、共建共享,堅持一核多元,提升社區治理組織化、專業化水平。“新場景”,突出貼近生活、親民利民,構建鄰里生活、教育衛生、休閑娛樂、文創科創等。對試點區(市、縣)實行“硬件上有改觀,軟件上有提升,服務上有亮點,場景上有呈現”驗收標準,各地在縣級和街道兩個層面整合資源,放大補助資金“乘數效應”。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