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多方參與社區協商共治的生動實踐——
“阜四小院”里的美好生活

時間:2019-12-0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社區治理中,怎樣動員居民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怎樣使鄰里間的關系從陌生到熟悉、從冷漠到熱情?怎樣為多方參與協商共治搭建平臺?北京市海淀區田村路街道“阜四小院”的建設,給人們以深刻啟示。

  小院里快樂的男女老少

  在海淀區阜石路第四社區一群老舊居民樓的包圍中,坐落著一個近800平方米的回字形平房院落,名為“阜四小院”。還沒邁進院門,遠遠地就能看到社區居民白老先生送給小院的門匾題字,一股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走進小院,可以看到占地面積312平方米的中間庭院,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精心設計。議事館、康復館、兒童館、友鄰館、咖啡館、圖書館、國學館和棋藝館8個場館圍繞中庭依次排開。幾個場館的建筑面積并不大,卻顧及了老年人、青少年和兒童等不同年齡段群體的需求,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上午8點剛過,小院里就漸漸熱鬧起來了。兩三歲的孩童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到兒童館里做感統游戲,幾位老大爺正專心致志地在棋藝館下圍棋。康復館里,前來進行康復理療的社區居民也一直沒有中斷過。

  在小院的西北角,一處樓梯一直蜿蜒到幾個場館的樓頂。原來,這里是專門給孩子們開辟出的一塊小天地。“天氣暖和時,這里舉辦過迷你高爾夫比賽、跳繩比賽等許多親子活動。”運營小院的第三方社會組織——睿翔社會工作事務所負責人劉麓告訴記者,孩子們還在“屋頂小菜園”里種了各種各樣的植物,從一顆種子開始,看著它們慢慢長大。

  劉麓介紹,目前小院里最火爆的是友鄰館和國學館,現已成為近20個社區的各類文體隊伍的免費活動場所。書法繪畫講座、京劇表演、手工藝品制作、時裝表演大賽、廚藝培訓、沙畫欣賞等多項活動也都在這里進行。“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原來作為各項活動的發布渠道,現在則開放了友鄰館、國學館、議事館的預約通道,更好地保障場館活動的有序開展。”

  臨近中午,幾位中老年人拿著飯盒到小院門口排起了隊。“這些居民都是來老年餐桌買午餐的。”劉麓說,“小院建成以后,議事館成為社區居民協商議事的重要平臺。院門口這幾平方米的地方,本來打算當接待室,之所以改成‘老年餐桌’,都是大家協商議事的成果。”

  在議事館議事記錄簿上,可以看到由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物業及居民代表等多方參與的,多次關于“社區老年餐桌”的協商議事記錄。從是否需要建立老年餐桌,到送餐公司的飯菜是否符合老人口味,再到是否需要增加早餐供應等等,每一次議事都有詳細的文圖記錄和規范的議事流程。

  當天的老年餐桌一共有四個葷菜、四個素菜,還有多種主食。這些是由田村路街道養老配餐中心送來的。排在第一位的李大爺點了魚香肉絲等幾個菜,緊隨其后的劉大媽則一下買了五六個饅頭。兩位老人拿著各自的午餐,優哉游哉地往家走去。

  破舊車棚“烏鴉變鳳凰”

  如果不說,誰也不會想到,這么有活力、有魅力的小院,在幾年前居然是坑坑洼洼、布滿灰塵的自行車棚。回想起以前的情景,在場的幾位居民直搖頭。建設于20世紀70年代的車棚,其實早已年久失修、蟲蠅滋生。“不僅里面擺放了各式各樣的老舊自行車,車棚外面還堆積了一圈雜物。有的舊家具、舊碗柜都發霉長毛了。”

  為了給老舊小區建設活動場地,2014年6月,田村路街道辦事處與北京橡膠工業設計研究院共同對這里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改造,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方式運維管理。一個破舊不堪的自行車棚,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溫馨、時尚的“阜四小院”。

  當年那些殘舊不堪的景象,如今在“阜四小院”里還能找到些許影子。設計師特意設計了幾面玻璃展示墻,從拆除舊建筑到破土動工,小院蛻變前后的成長歷程,通過一張張照片清晰可見。原屬于車棚的舊窗欞、門框,也作為裝飾品掛在了咖啡館的墻上。

  和居民們一起見證小院“烏鴉變鳳凰”的,還有睿翔社會工作事務所的六名年輕社工。早在2014年改造工程剛啟動時,社工事務所就已經參與其中。那一年,街道、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以及社工一起到社區廣場和人員密集的地方發放了1000多份調查問卷,就小院的建設和規劃征求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每張調查問卷都記錄了居民的樓門號,居委會和社工后來又比對著門牌號,上門入戶向沒有填寫問卷的居民征求意見。”社工齊琳說,正是基于前期廣泛問需為民的基礎,小院才有了現在議事館、康復館等“一院八館”的設計。

  除了整體規劃,小院各個場館在細節打造上也充分吸納了居民的合理化建議。提起這件事,準備在友鄰館排練舞蹈的阜四社區舞蹈隊隊長辛麗華難掩喜悅之情。小院建成后給居民帶來的便利,她頗有切身感受。“以前,我們舞蹈隊在社區的露天廣場上跳舞,真是風里來、雨里去。最遭罪的是冬天,衣服穿多穿少都不合適。現在可不同了,能在室內練舞,大家都感到非常珍惜。”辛麗華笑著說,田村路街道有十幾個社區舞蹈隊都在小院里排班訓練,雖然自己的隊伍每天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訓練時間,但她覺得很滿足,“我幾乎每天都是到訪小院的第一位客人,提前來把舞蹈訓練場地打掃一番,這里就跟我的第二個家一樣!當初,我建議在舞蹈訓練場地安裝全身鏡、鋪設地板,沒想到咱的建議還真被采納了!”

  小院的故事在溫暖繼續

  2014年-2019年,“阜四小院”通過“政府扶持+社工運作+公益推動+居民參與”的模式,為田村路街道轄區的居民提供了一個可議事、可交流、可互動的場所,通過各種各樣的公益文化活動,鄰里間的關系拉近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大家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了,多方參與社區協商共治達到了良性互動。

  在這時光荏苒的5年,小院不斷摸索著前行,通過資源整合再輸出的方式,以自身為核心驅動點,突破物理空間和地緣限制,將服務逐漸輻射到了更多社區。目前,小院共與20余個社區居委會合作,利用社區文化室和戶外小廣場,組織居民開展了100多場文化活動。

  更為可喜的是,小院開始嘗試自我造血與自我輸血。結合自身優勢、依托自身場地,相繼在區民政、婦聯、總工會和街道相關科室等申請項目經費,保障了社區居民多層次、多維度的活動體驗。同時,還積極培育孵化了多支社區自組織,挖掘社區資源、激發內在活力,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小院的兒童館,最初是由永真基金會億未來和睿翔社工事務所合作開設的社區公益項目。2018年9月,項目周期結束后,小院開始嘗試著從社區公益場館向普惠性低收費場館轉型,并孵化培育了一支由兩位全職媽媽和一位退休語文教師組成的社區居民自組織進行運維。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李靜雷,就是其中一名骨干成員。“在兒子沒上學前,我經常帶著孩子來兒童館參加活動。如今,自己已從活動的參與者變成了項目的運維者。”李靜雷說,“兒童館現在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進行普惠性低收費,每節課只收取10元錢。”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兒童館會在每周五對下一周的課程內容進行詳細規劃,感統游戲、手工繪畫、繪本閱讀、認知課程、才藝表演等安排得相當緊湊,小院也會定期對核心成員進行能力提升培訓。讓大家備受鼓舞的是,自組織運維后不僅不需要再列支項目經費,還因為服務質量的提升吸引了比以前多3倍的參與度。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周邊社區的128個家庭成為會員。

  今年66歲的王麗賢,是在阜四社區生活逾50年的居民。最近幾年,她還多了一個身份——“阜四巧娘組”的核心成員。“剛開始我們只是來參加小院舉辦的手工培訓活動,后來就慢慢固定成了8人小組,最年長的已經78歲了。我們自己查找網絡教學視頻、自行購買手工材料,互相探討、摸索學習。”王麗賢笑著說,“現在,大家學會了編織、衍紙、串珠等多種手工藝品制作,親戚朋友聚會時送給別人當個小禮物,特別有成就感。我們自愿擔當了小院的志愿者,逢年過節時經常為社區高齡、空巢、孤寡老人制作手工藝品,讓老人們也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如今,巧娘組還走出了小院,開始承接一些有經費的項目。在小瓦窯西里社區的老齡編織活動中,課程設計、物資購買等各個環節均由巧娘組成員們自主完成。

  “小院改造前,居民們都有一些美好的愿景。沒想到的是,改造得居然比想象中還要好。”王麗賢告訴記者,這里的秋天特別特別美,庭院中間的銀杏樹開始飄落葉時,會把整個小院映襯得金燦燦的。幾年前,居民們一起栽種的小楓樹也長大了,將小院的一角裝扮得紅彤彤的。

  秋去冬來,四季輪回。庭院里的“小生命”在一天天地成長,小院的故事也在繼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