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大事快辦 小事共辦 私事自辦
“三事分流”使社區告別“眉毛胡子一把抓”

時間:2019-12-0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徐子茹 鄒宛佚

  2013年以前,經常有老人找到重慶市南岸區南坪街道東路社區黨委書記魏麗,想讓社區干部幫自己家搞衛生。社區發現,很多老人是有子女的,只是太忙疏于照顧?!皫屠先烁阈l生,我們真沒少干。再加上行政事務,社區‘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都干、什么都沒干好。群眾不滿意,工作人員還忙得團團轉,年輕人連戀愛都沒空談。”魏麗說話挺直,卻句句在理。

  為改變這一現狀,東路社區做了一些探索嘗試。比如老年人居家服務這項工作,活力老人家務保潔,由老人及其家屬解決或尋求市場服務;孤寡老人照料,由居委會組織志愿服務或購買服務解決;日間照料、養老餐桌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交由政府部門或街道解決。邊界厘清后,社區騰出了更多精力回歸自治本位,群眾滿意度不降反增。

  同一時期,峽口鎮也在農村危房改造中轉變政府大包大攬的管理方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

  東路社區和峽口鎮的探索,引起南岸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這一探索進而被總結提煉為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社區治理工作法,在全區推廣完善,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2018年,“三事分流”被寫入《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標志著社區治理的群眾智慧升格為政府制度。

  分流是為了分責

  “‘大事’是政府管理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小事’是社區公共事項及公益服務,‘私事’是居民個人事務。分流的實質是為了分責?!敝貞c市民政局基層政權處處長漆治建向記者介紹,“區民政局擬定‘三事分流’責任清單指導目錄,供各社區參考。各社區經議事協商機制因地制宜地形成各自‘三事分流’責任清單?!?/span>

  在具體實施中,“三事分流”按需求收集、協商分流、分責辦理、評估反饋四個步驟依次進行。首先,通過各種渠道多層次、多范圍、多角度收集居民需求,村(社區)“兩委”對需求進行梳理匯總、歸口分類。其次,召開村(居)民民主議事協商會,將需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分類,并形成“三事”處置分送清單。再次,將“三事”分流到相關承辦部門、人員和群眾,根據各自責任分類解決。最后,對分流事項辦結情況反饋評估。

  “三事分流”歸根結底是事要解決、責要履行。

  “就是要‘大事’快辦、‘小事’共辦、‘私事’自辦?!逼嶂谓ㄕf。結合三級服務中心和群眾工作信息平臺,“大事”第一時間明確承辦單位、承辦科室、承辦人員,限時辦結、定期銷號、逐一回復。“小事”由街鎮指導社區,通過村(居)委會召集利益主體民主協商,按照“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的原則予以解決?!八绞隆眲t鼓勵群眾自己解決或通過市場途徑解決,政府和社區對有困難的家庭或個人予以幫扶。

  分流后方有保障

  為落地落實“三事分流”,南岸區將村(居)承擔的公共事務由404項精簡為70項,完善社區干部考評制度,并落實區領導和部門對口聯系社區開展自治指導。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全區社會組織達1100個。

  為了解決社區辦“小事”的資金缺口,2015年,南岸區還整合財政資金、社會捐款和居民籌資,成立重慶民泰社區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引導社區群眾圍繞社區事務策劃項目。截至目前,民泰社區基金籌集資金4300多萬元,支持開展了800多個社區自治項目和公益活動。

  南岸區古樓灣社區九龍花園是一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落后。200戶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生活習性不一,加上長期無物業管理,小區內污水橫流,垃圾亂堆,居民怨聲載道。

  “三事分流”社區工作法在全區推廣后,該小區由居民民主推選出一位帶頭人,成立自治小組樓委會、自治議事委員會、監督委員會,議定發布《小區樓規民約》《小區議事會制度》《小區居民自治財務管理辦法》等5個制度,形成“小區事、大家議、協商辦、共監督”的自治管理流程。經過居民議事協商,每戶居民出資30元,民泰社區基金支持2.5萬元,街道又配套1.8萬元,合力改善了小區出行設施。同時,小區組建志愿者隊伍監督維護小區衛生,有效改善了居住環境?!罢f來也奇怪,我們自己出一部分錢,反而對社區事務更加用心,對所辦的事也更加滿意了。”九龍花園居民辛大媽對記者說。

  分流體現法治思維

  在“三事分流”發源地之一的峽口鎮,厘清邊界的社區治理不但美了農村環境、富了村民腰包,還進一步深化了法治政府建設。

  苗木是峽口鎮大石村的重要產業。但因為公路條件不好,運輸成本非常高。過去幾年,當地政府多次擬建大石村公路,最后皆因過高的征地費用、村民舍不得出讓土地等原因無疾而終。怎么辦?“三事分流”讓修不修路由“村民自己說了算”!

  村民民主協商會在村里開了一場又一場,籌錢方式、出讓土地方法……一項一項全部由村民自己敲定。“政府來修路,征不到土地的人家就沒有補償,征到土地的人家可能根本不想把地拿出來。現在,我們自己商量著修,大家都要出地或出錢,相互監督,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公平!”村民肖斌告訴記者,最后,不但修成一條長3.5公里、寬4.5米的毛石路,還修了6條支路。

  政府則全力支持村民決定,按四級公路標準升級毛石路為水泥路,再延伸3.5公里,與香西路、南山旅游公路相接,形成羅家溝生態休閑區環線公路。至此,不僅大石村苗木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更讓村里不少人做起了休閑度假民宿,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9%。

  從“政府來修路”到“我們要修路”的轉變,從政府“左右為難”的推進到村民“合法合情”的認可,不但體現了政府相信并依靠群眾治理能力所釋放出的活力,更體現了“三事分流”帶來的共建共治共享良性互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