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玉琢
時至大雪節氣,暖意卻洋溢在張萌的四口之家。家住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金河源社區觀園小區的張萌,與丈夫均是一級殘疾,育有二子。過去,夫妻2人每年可領取11760元的社會救助補貼。但經平原縣救助中心的“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識別機制發現并主動實施救助后,其家庭賬戶上每年又增加了22080元補貼——兩個兒子每人每月920元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這筆滿載黨和政府關懷與溫暖的補貼,詮釋著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的日趨健全,詮釋著從“人找救助政策”到“救助政策找人”的嬗變。
大救助格局之下,救助項目多了、標準高了、速度快了,覆蓋全市560萬人的大救助信息平臺,每天24小時運轉順暢,城鄉居民隨時隨地都可利用小程序、客戶端、電話等方式申請辦理各種救助。
“上個月剛領到2000元臨時救助金,現在村里又給申請了低保,如今家里的日子也能好過一些了。”臨邑縣恒源街道張廟村的許木亭心頭燃起了希望。許木亭今年62歲,去年4月,兒媳孫彥青生完二胎后第五天突發疾病,住進了重癥監護室,因大腦缺氧留有后遺癥,喪失了生活能力,需長期臥床,經常輾轉濟南、臨邑等地醫院求醫治病。因為疫情,兒子無法外出打工,更是讓原本負債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村民生民政協理員得知孫彥青的情況后,為其上網申請,鎮里直接網上審批,不到7天時間救助款就已到賬。
在德州市有15個部門涉及救助,而政策內容又各不相同,以往困難群眾辦事跑腿多、走冤枉路多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何使救助服務更加高效、更加智慧便民呢?德州市對15個救助職能部門的43項政策進行了梳理,全面優化申請、審核、審批流程,按照“鄉鎮審批是常態,縣級審批是例外”的原則全面下放審批權限,減少了入戶調查和民主評議兩個環節,困難群眾申請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等可先實施救助后補材料,從而大幅度壓縮審批時限。低保辦理時限由30個工作日縮短為7個工作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州市民政局聯合市財政局、市殘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人社局等部門,對殘疾人兩項補貼、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的申請,分層次、分類別導入智慧平臺,進行了流程再造,由當事人申請變為部門間信息核對主動發現,實現了“免申秒辦”。
與其他地方只是面對貧困人口或貧困家庭不同,德州市大救助信息系統平臺涵蓋了全市所有家庭,560萬人都網上有名,實現實時全覆蓋、無遺漏。這個面向全市居民的保護網由“一網三平臺”構成——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依托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和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一網三平臺”實時對接,各項業務可通過大救助服務網站、12345市民熱線、“德救助”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各類窗口直接申請辦理,實現零跑腿、遠程辦。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可在3分鐘內對申請救助家庭成員的住房、車輛、退休金、公積金等13項數據進行比對并反饋。截至11月30日,利用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全市已辦理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業務9392項。
大救助格局之下,德州市11個縣(市、區)成立救助中心,134個鄉鎮落實工作人員802人,村級民政專職協理員配備7584人,一支大救助隊伍活躍在城鄉,實現了有人救、有錢救、有場所救。
2019年9月,臨邑縣大救助平臺發出預警:臨邑鎮國寨村的師家林住院花費個人負擔1萬余元。系統隨即將預警信息反饋至鄉鎮和村,村民生民政協理員王迪迪入戶核查,發現他家因為大病陷入困境,便為他全家申請了低保,低保很快審批完成。今年其孩子考入大學,又得到大學生教育救助。
而這在以往,幾乎成了大難題。技術手段限制了救助速度,人員短缺影響了救助效能,有時甚至出現救助盲點。
困難群眾家庭散布全市10356平方公里,分布在各街區鄉村,要做到快速救助,光有技術手段還不夠,必須有足夠人力。市委書記、市長親自調研論證、協調,實現了市、縣(市、區)、鄉(鎮街)上下貫通,各條線內外銜接,形成閉環管理,特別是還在群眾身邊設立了救助協理員。在市本級、縣(市、區)和134個鄉鎮、8155個村(社區),全部設立救助網點,所有網點統一標識,所有救助項目在大救助平臺上運轉,前臺統一受理,后臺部門在線審批,實現“全域通辦”。
平原縣向“整合”要救助成色——將碎片化的政策集中打包,“另存”在縣社會救助中心,實現所有救助事項一窗受理、協同辦理、一口辦結。
不止于此,平原縣還將救助“連鎖店”開到了群眾家門口:在每個鄉鎮(街道)設立社會大救助工作站,全縣66個社區設立社會大救助服務站,村級設置社會大救助協理員。
德原街道社會大救助服務站,雖然面積不大,但功能不容小覷。辦事人員告訴記者,在過去,他們只負責在申請表上蓋章,需要群眾再到有關部門申請救助,多頭跑、來回跑,有的跑累了腿,還“摸不清門、辦不成事”。
如今,見屏如面讓恩城鎮徐莊村63歲村民徐存儉體驗了一把社會大救助“指上辦”帶來的便捷。徐存儉與老伴腿腳都有殘疾,行動不便,按政策可享受老年人生活護理救助。正當他為出門犯難的時候,徐莊村社會大救助協理員徐存頂主動登門,掏出手機,點開“德救助”小程序,按固定模板錄入信息,很快完成申報。
改革后,德州市本級及縣(市、區)兩級在“財產核對中心”基礎上提格擴編,充實隊伍。全部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為11個縣(市、區)核定編制135名,配備工作人員101人,鄉鎮(街道)全部設置工作站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474人、社會公益崗人員328人;村(居)按實際需要設置服務站,專職村級協理員7584人。一支龐大而有力量的大救助隊伍正活躍在德州城鄉。
大救助格局之下,確保規范運作是關鍵。為了規范社會救助資金發放,德州市通過民生資金監管平臺公開發布社會救助信息;利用德州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失信懲戒數據庫;同時,建立了社會大救助監督考核制度,全力保障體系運行。
大救助格局之下,積極創新相對貧困人口發現機制、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保障機制,由被動救助轉變為主動救助,從而確保困難群眾家庭“大學能上、大病有救、急難有助、就業有路”。
2018年11月初,臨邑縣臨邑鎮國寨村民生民政協理員張柱波找到村民邢開生,告訴他可以申請低保救助,而且不用跑縣城,在鎮、村就可直接辦理。邢開生開始不大相信,低保這么大的事,村里怎么能辦?
2018年11月28日,邢開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拿著有關材料來到鎮民生民政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他,現在不只以收入、財產作為低保認定條件,邢開生屬于“支出貧困型”,符合低保認定標準。經過村級調查評議公示,鄉鎮直接審批,不到10天,邢開生家的低保就批下來了。
鑒于他的情況,工作人員建議他還可以申請臨時救助。2018年12月19日,邢開生拿著材料再次來到鎮民生民政辦公室,一個星期后,3000元臨時救助金撥到了他的銀行賬戶。
同張柱波一樣,活躍在全市城鄉的村級協理員,在協助做好發現應救助人員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及時錄入系統并推送至相關部門,徹底解決了重復救助、遺漏救助的問題,做到了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和及時救助,實現了科學、公平、公正、公開救助。
德州市著眼于破解“依申請救助”機制帶來的問題,創新機制改革,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推動實現了由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由單一政府救助向社會全域救助轉變和由“輸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轉變。全市已告別絕對貧困,困難家庭全部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建立防止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德州市有統一的“規定動作”:大學能上、大病有救、急難有助、就業有路。各縣(市、區)還有各自的“自選動作”,不拘一格。
慶云縣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助學捐贈活動持續不斷,參與自發捐贈、主動幫扶的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社會團體達千余家、近萬人,各界慈善助學捐贈規模近4500萬元。該縣實施了“三幫一”幫扶模式,即“一名黨政干部+一名優秀教師+一名社會愛心人士”結成幫扶單元,對口幫扶“一名孤貧學子”。不僅在求學支出方面給予支持,而且還注重政策扶持、求學輔導、生活關懷、心理撫慰,救助效果十分顯著。自2017年以來,資助學生中有88名考入高中,68名考入大學,1名研究生畢業,已有25名順利大學畢業并就業。
像捐資助學這種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保障機制,在德州市各地百花齊放。德州市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的銜接,為慈善組織、志愿者、各類救助平臺、愛心單位、個人與需救助的對象搭橋,精準實施救助幫扶。此外,德州市還立足困難群眾需要,探索出“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探訪照料服務,實施類別化、差異化救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