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系列報道(十)
強陣地?建機制?樹品牌?優服務

時間:2020-12-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區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之一,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實踐者。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在公益服務品牌打造、社會組織培育、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居民提供了精準有效的社會服務。


本報實習記者?杜?蓉

公益咖啡店、現代圖書室、項目洽談區、評標開標室、全屏幕路演大廳……占地3000平方米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是江寧區社會組織的“駐扎點”。工作人員邊走邊為記者講解每一個活動區域的功能,顯而易見,正是從這里起步,江寧區社會組織揚帆起程,開啟了從0到1,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征程。

近年來,江寧區以“街道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創新”為契機,不斷轉變街道政府職能,讓渡街道治理空間,在街道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創新方面作出了有力有效的探索和創新。

精準化:?從“政府配餐”到“百姓點菜”

“以前,社會組織總體發展相對滯后,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導致政府向社會推出一些購買服務事項后,難以找到合適的社會組織承接,存在想買買不到,想買無處買的問題?!蹦暇┦薪瓕巺^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精準對接社區居民需求,為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提供豐沃土壤,江寧區規劃建設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組織支持平臺,除了區級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還建立了10個面積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街道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提供項目扶持、場地支持、業務培訓、成果展示等服務功能。此外,在城鄉社區廣泛建立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站,為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提供多方面的綜合支持。目前全區登記類社會組織數達2200余家,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17個。

去年,江寧區以公告形式在區政府官網、社會組織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上公開征集公益創投“金點子”,廣泛了解居民需求。之后通過項目需求優化、項目發布、資格預審、項目申報、競標立項、公示公告、投訴復核、簽訂協議等程序逐步推進項目落地。全區共征集項目需求237個,包含扶老助老、扶貧助殘等七大類107個項目需求。

“為了進一步創新街道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江寧區對基層社會治理突出問題和群眾生產生活需求進行深入調查、科學分類、細致梳理,分人群、分地域編制群眾服務需求清單,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清單,合理界定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和項目,為推進街道購買社會服務提供依據和指南?!痹撠撠熑苏f。

標準化:?從“出臺文件”到“跟蹤管理”

社會組織大而多,項目多而雜,為了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生產更高質量的公益產品,江寧區制定并出臺系列文件:《江寧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管理辦法》對立項方式、實施主體、實施過程進行規范,確保立項全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南京市江寧區公益創投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對服務項目經費預算編制、項目資金支出、資金撥付、違規行為處罰等作出細化規定,確保服務項目資金合理規范使用。

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不能“一買了之”,需要全過程跟蹤督導,全周期陪伴式跟進。在評估階段,江寧區出臺《南京市江寧區公益創投項目績效評估細則》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績效評估內容、時間、流程及結果運用等進行規范。同時,借助《績效評估專家評分表》《績效評估日常監管評分表》《項目財務審查評分表》等,提高服務項目績效評估的標準化水平。

此外,江寧區還開發了“江寧區公益創投項目跟蹤管理系統”,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定期、定時、定點”跟蹤了解,做到全過程規范操作、全方位接受監督。通過規范的公益創投提升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能力,保證公益創投項目以百姓需求為導向,以精準服務為目標。

品牌化:?從“專業服務”到“精品服務”

通過一系列品牌打造,江寧區著力構建以公益服務活動、公益文化傳播、公益人才培養、公益產品展示等為主要內容的公益創新體系,為政府購買服務和社會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小江家護是江寧區社會組織服務品牌化的一個縮影。在小江家護互聯網養老院,記者看到,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江寧區204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位置和服務中心實時工單數據、服務對象的信息數據、助餐服務信息、特困供養信息等。

“去年冬天,我們就通過這個系統,幫助家屬找到了一位走失的老人?!别B老院負責人介紹說,小江家護借助社會組織專業化服務,為全區80歲以上高齡老人、困難家庭老人、重度殘疾人、困境兒童等弱勢群體購買“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服務。目前,平臺申請服務對象達2.3萬余人,簽約上門服務對象逾2萬人,僅今年上半年就開展上門服務達23萬次。

江寧區還打造“互聯網+慈善超市”公益品牌,面向“小江家護”政府購買服務的特定對象,依托互聯網平臺實行“點對點”“面對面”精準捐助,全程可透明、可追溯。2018年11月以來,累計有11327名受助對象受益,愛心捐贈人數達11144人。

“益動江寧”也是江寧區公益服務品牌。江寧區曾與愛德基金會等知名公益組織聯合舉辦“中國好公益平臺優質公益產品路演江寧專場”“愛德A+伙伴能力建設營”等大型公益活動,開展駐區高校大學生求職能力大賽、“創益江寧”專業志愿服務遴選等系列活動,吸引優秀社會組織和優質服務項目落地江寧。


問需于民?構建街道購買社會服務新機制

本報實習記者?杜?蓉?通訊員?封鵬程

祿口街道: “0-1-2” 打造幸福祿口

“居民協商提出利用鄉間小路的電線桿繪畫孫悟空、哪吒等人物,通過卡通人物形象命名鄉間小路,解決平常遇到的指路問題;殘疾人居民組建黃橋便民服務隊,每天固定時段為居民提供免費維修;‘魅力女性’公益團隊立足居民需求,為女性開設瑜伽課、攝影教學課等課程 ?!钡摽诮值郎鐓^綜合服務中心劉巧梅介紹說。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祿口街道,近年來通過引入南京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和南京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激發居民內生動力,打造居民自治組織。眼下,祿口街道居民自治組織遍地生花,這些都得益于祿口街道實施的“0-1-2”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梯隊模式。

“0-1” ?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祿口街道下轄30個社區,社區類型復雜多樣,既有集鎮社區,又有涉農社區,還有多個拆遷安置社區和復合型社區,居民需求多樣。為回應居民需求,街道立足實際,設計了“幸福祿口·微公益”公益提案支持計劃,以項目征集的方式,廣泛動員社區社團、社區黨員、社區骨干等,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躍轄區志愿服務氛圍,激活本土志愿服務組織與力量,宣傳“人人可志愿”的理念,讓志愿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0-1-2”社會組織培育孵化梯隊模式依托“幸福祿口·微公益”支持計劃、微創投、街道公益創投,力求實現項目化運作、系統化培養,“目前,街道已經扶持本土型、草根型社會組織19家。”劉巧梅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0-1”階段,街道依托“幸福祿口·微公益”項目,號召社區骨干發起公益提案,組織志愿者策劃公益項目,每個項目可獲得2000~10000不等的資金,項目周期為5~6個月。居民馬艷紅的職業是護士,在街道的鼓勵下,她基于每年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兒童高達幾十萬的事實,發起了“關愛健康,呵護成長”項目,為孩子講解安全知識,為家長普及疾病急救、預防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針對已經參加過一期微公益并具備成長能力的志愿團體,街道引導他們申請第二期并接受社區人才學院的培訓,指導志愿個體或團體登記注冊,實現從自助到他助的轉變。

“1-2” ?形成本土專業社會組織

在“1-2階段”,由專業社會組織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在街道公益創投、微創投項目基礎上,培育扶持一批能力強、服務好、接地氣的基層社區社會組織。

街道引導草根型社區社會組織,在參加了“幸福祿口·微公益”項目的基礎上,參加微創投項目,形成街道預備專業社會組織隊伍,有一定積淀后,參加街道公益創投,實現“草根型”到“專業型”的轉變,至此,“0-1-2”梯隊建設達成設定目標。同時,街道配套開展社會組織專業培訓、志愿者專業培訓等工作,對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專業化培訓,形成穩定的、本土的專業社會組織隊伍。

祿口街道通過深化街道服務管理機制創新,推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打造了一批優質專業的公益服務品牌項目,如,“尋找最可愛的革命老軍人”公益攝影展、“云的翅膀”青少年校外伴成等,為街道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注入了活力。

“從2018年‘幸福祿口·微公益’公益提案支持計劃開展至今,街道共資助75萬元,開展活動800多次,受益人群累計2.5萬人次,志愿者達4000人次。”劉巧梅介紹說。


東山街道: 聯動資源?讓優質服務落地生根

東山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寧主城區,街道總人口近45萬,下轄16個社區。近年來,東山街道以服務居民群眾為落腳點,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駐街單位及居民在基層服務中的作用,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級平臺,建立綜合服務隊伍,著力探索街道政府在購買社會服務方面的新舉措,努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12345”強黨建

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引領社會組織發展方向。東山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依托街道公益創投,根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和服務內容,提煉出街道社會組織黨建“三步曲”模式和社會組織黨建的“12345”工作機制。

“三步曲”模式,即“走紅色路線,學紅色經驗,做紅色項目”。“12345”工作機制,即一個黨建標準化為核心;雙向融合社會服務與社區需求;三個社會組織黨建智囊團(黨建指導團、業務培訓團、能力提升團);社會組織黨建重點領域“四項支撐”(服務支撐、和諧支撐、文化支撐、人才支撐);社會組織黨建“五方聯動”,廣泛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社區、社會組織等社會資源。

今年,街道通過開展10余場社會組織黨建專題培訓和集中學習,實現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常態化開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橫縱結合”暖人心

上坊社區位于東山街道上坊新城規劃中心地帶,居民處于拆遷安置過渡期。2017年,社區引入心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調研中,社工發現社區老年人長期受到慢性病困擾,且健康意識薄弱,大多老人缺乏心理支持,消極情緒明顯。

為此,社工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健全老人提供“橫縱結合”的健康管理服務。“橫向”服務方面,在服務過程中,鏈接社工與高校、心理咨詢師、醫院志愿者等資源,進行綜合性干預,提供慢性病知識普及和指導及血壓、血糖測量等基礎服務。同時,鼓勵高校志愿者、社區低齡老年志愿者,在服務中培育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服務能力的志愿者團隊?!翱v向”服務方面,社工對社區老人進行定期拜訪、送愛心餐、舉辦特色文化娛樂系列課程等多樣形式,“嵌入式”開展義診、隨診等醫療服務。

疫情期間,上坊社區95歲的謝爺爺一人獨自居住,社工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帶上米、油、牛奶、蔬菜以及口罩來到老人家里看望老人。當老人看到還有人牽掛自己并給予實際幫助時,感動得紅了眼眶,老人緊緊地握住社工的手說:“謝謝你們記掛著我,還是國家政策好,共產黨好,才有我現在的好生活,你們比子女都親。”

同類型“聯盟體”促發展

今年以來,街道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探索“朋輩支持有聯盟”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新思路和新方式,通過“一月一聯盟,一季一沙龍”的形式,舉辦聯盟會主題沙龍,讓同類型的社會組織根據主題,尋找共鳴,尋求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并將問題和解決方案形成報告,編制《東山街道社會組織聯盟公益答問手冊》,為社會組織“賦能”。

下一步,街道將建立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和準入退出機制,探索構建社會組織信用體系,每個社會組織都有一個信用值。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和評估考核前,街道提前對其進行評估,評估合格的才可以進入項目申報備選庫。

“今年是東山街道實施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第五年,五年來街道財政累計投入資金達1608萬,項目總數205個,項目類型涉及養老服務、未保服務、調解治理、慈善助困、專業綜合等方面,受益人群10萬余人次。”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街道16個社區也分別開展購買服務工作,累計投入548萬元,扶持項目80余個,受益人群5萬人次。


秣陵街道:匯聚公益力量?“陌鄰”變“睦鄰”

走進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為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提供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的各類社會組織一應俱全。近年來,秣陵街道以“匯聚公益力量,助力社會治理”為理念,探索出“政社合作、內培外引、自助互助、共建共享”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路徑。

建設社會服務“大本營”。秣陵街道有25個社區,近40萬人口居住,為適應街道地域廣、人口多的實際,街道構建三級服務平臺,即:秣陵街道社會組織發展中心,三大片區睦鄰中心(百家湖片區睦鄰中心、東善橋片區睦鄰中心、秣陵片區睦鄰中心),各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站。在為社會組織提供優質服務和綜合支持的同時,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挖掘和培育社區骨干,孵化和培育社區自組織,提升居民的公益意識和幸福指數。

據了解,各睦鄰中心分別由不同的社會組織托管運營,依托平臺開展各項為民服務并協助一級平臺管理片區落地社會組織。為滿足街道百姓的多元化需求,2016年起,街道購買服務方式由傳統“配餐式”轉變為居民“點餐式”,讓居民直接對話社會組織,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社會組織,讓居民的決定變成服務的“指揮棒”。

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器”。秣陵街道社會組織發展中心采用“1+n”模式,引進1家樞紐型社會組織——南京紅葉社會工作服務社,由紅葉社工整合街道內已有社會組織,培育初創型社會組織,引進成熟型社會組織,通過“引進一批、孵化一批、發展一批”的方式,重點培育和發展n個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行業協會類社會組織。

自中心建成以來,街道累計投入社會組織扶持資金1800多萬,購買公益項目178個,孵化培育社會組織119個,組建社區自組織116個,培養核心志愿者650多名,直接受益人數達到74500人。

目前,中心運轉采用“三個一體化”方式,即行政服務和社會服務一體化、孵化和引入一體化、社會組織運營和社區服務一體化,著力打造社會組織的“孵化器”、為民服務的“示范區”。

建設黨建工作“新陣地”。踐行“黨建帶社建、服務惠民生”宗旨,街道于2019年成立秣陵街道社會組織聯合黨支部——“紅葉紅·益部落”。通過“建載體、搭平臺、抓黨建、促發展”4個步驟開展黨建活動,最終實現匯聚公益力量、助力社會治理的發展目標。

創建“黨建+”模式,促橫向縱向雙發展。“黨建+縱向”,即以黨建促內聯的縱向發展,借助社會組織內部的力量,實現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一體化發展?!包h建+橫向”,即以黨建促外聯的橫向發展,“黨建+婦聯、老齡、團委、民政等”,促進黨建與街道職能部門的合作。


專家點評:

容?志: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會組織在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整合、引導居民自治方面有著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也是推動國家治理與社會共治的中介性、調節性力量。

統籌發揮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推動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服務水平升級,正是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創新實驗的核心命題。從轉變政府職能來看,其實踐經驗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夯實支持功能。我國社會組織起步較晚,在專業化、現代化和規模化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江寧著力打造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中心,向社會組織提供項目扶持、場地支持、業務培訓、成果展示等持續性服務,同時在城鄉社區廣泛建立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站,為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提供多方面的綜合支持。從長期發展來說,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之舉。

第二,強化平臺功能。防止“一買了之”問題的關鍵是加強公共服務供需之間的精準對接,實現“所供即所需”。江寧在購買社會服務之前,注重對基層社會治理突出問題和群眾生產生活需求進行深入調查,并科學分類、細致梳理,編制精確的群眾服務需求清單,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清單,這就能夠確保購買服務始終堅持需求導向,體現人民意愿。

第三,提升引領功能。江寧不僅加強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設,對立項方式、實施主體、實施過程進行規范,確保立項全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管和全周期陪伴,加強對社會組織供給服務的規范和引領。這一舉措對于建立健康、可持續性的社會服務機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從優化完善的角度看,在現有基礎上還可以注意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提高精細化水平。不論是需求識別與整合,還是社會組織的扶持和管理,整個社會服務過程都應該體現精細化和精準化,通過高效服務和精確對接提高民眾的獲得感與滿意感。二是進一步提高組織化水平。社區居民不應該僅僅是公共服務的被動接受者甚至旁觀者,而應該被動員組織起來參與到公共產品的共同生產中來,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引導民眾參與到社會服務過程中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與社會組織共同生產公共服務。三是進一步提高賦能化水平。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特長與優勢,培育本土型、內生型、社區型社會組織,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提高基層社會自我運轉和發展的能力。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基層政權建設與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2.1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