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日夜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為遏制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做好社區防控工作、關心關愛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作出重要指示。
基于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突出作用,今年兩會代表委員更加聚焦基層治理,他們或通過疫情期間下沉社區擔當志愿者,或通過在社區履職調研等方式,從立法、人才、保障等角度為社區賦能和推動城鄉社區建設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建議通過立法為社區賦能
“我是全國人大代表,必須沖在群眾前面,當好排頭兵。”疫情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蔡學恩主動申請成為武漢一個社區的志愿者。每天,他都在社區值守、排查,風雨無阻地把新鮮食物送到居民家門口,還積極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居民答疑解惑。
忙碌之余,他以法律專業的敏感度,發現社區實際面臨“權力不下放,責任卻下沉”的窘境。針對社區任務較重但權力較小的問題,他建議采取更加積極有效措施,完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從立法角度賦予社區相應的權力,使其權力與責任相適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其治理能力現代化,使社區居委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蔡學恩說。
一直關注著社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也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建議:應盡快修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以適應新時代社區治理的現實需要。她提出,通過完善立法切實保障居民自治落到實處。具體而言,就是要提升人民群眾的社區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優化制度設計,創新實踐路徑,提供履職保障,讓居民自治能夠真正落地。
通過此次社區疫情防控,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余梅認為,在緊急情況下,實現社區工作的保障服務與應急管理相結合,創新應急管理服務模式是當務之急。因此,余梅建議應制定社區應急管理法或社區應急管理條例,建立物業服務與社區服務相互貫通的機制。
為社區補足專業人才隊伍
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暴露了一些治理短板。這讓代表委員們對疫情進入防控常態化階段的社區治理展開了思考。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區工作者走到防疫一線,加班加點排查報表、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安撫居民情緒、隔離消殺……一些社區居委會只有不到十個人的工作人員,忙起來很難顧得周全。雖然一些老黨員、樓院長等志愿者加入進來形成防疫的補充力量,但他們大多數年齡偏大,本身也是易感染人群之一。”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東方家園社區黨總支書記袁紅梅對基層的情況了如指掌。
5月11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關于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擬新增10個新職業,其中就包括了社區網格員。這也為袁紅梅帶來了建議的依據。因此,她建議應在社區配齊社區網格員、社區協理助理員、社區社工師等專業人才,筑牢基層治理第一道防線。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環境與貿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也注意到了在疫情防控期間凸顯出的社區人手明顯不足的問題。“在人員配置上,目前社區居民委員會一般是8人左右,高強度的日夜值班,讓許多社區工作者體力嚴重透支。” 李秀香說。
為此,她建議應加快建設人力調配機制,為社區防疫提供可持續的、專業性的人力支持。把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內黨員隊伍、志愿者隊伍等可利用的隊伍整合起來,構建優勢互補協同抗疫的格局。同時,針對社區缺乏社區醫生、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的問題,有必要加快建設虛擬社區,通過網絡手段建立醫療咨詢、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
呼吁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
疫情期間,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全面落實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關心關愛措施的通知》,從發放工作補助、職業傷害保障、減負減壓、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等方面,對社區工作者進行關心關愛。
為此,多位代表委員呼吁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為社區治理留住專業人才。“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只有基礎堅固,大廈才能穩固。應該提高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素質,同時也要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待遇。”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建議。
厲莉同時建議,在修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時應著重在加強社區工作制度保障和人才建設方面予以關注。她認為,只有在法律中加強社區工作者的能力培養和履職保障,才能引導更多有才華有創意有實干能力的優秀人才投身社區基層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工商聯副主席、正榮集團董事局主席歐宗榮在《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案》中提到要加快引育人才,建設高素質社區工作者隊伍時,歐宗榮建議,要在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上做加法,同時在負擔上做減法,切實為社區“松綁減負”,使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熱情、更多時間和精力做好本職工作,回歸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本位。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