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慈善事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慈善組織在蓬勃興起的同時也面臨著公信力屢屢受損等問題。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蔣勝男,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吳晶,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請他們就重塑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言獻策。
重塑慈善公信力需要補齊三方面短板
吳晶委員表示,公眾對慈善事業的質疑,與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不及時、法律監督不夠關系密切。重塑慈善公信力需要補齊三方面短板。一是補齊運作能力短板。要健全慈善資源協調機制,讓公信力強的慈善組織發揮核心、樞紐作用,充分對接優秀公益慈善團隊,避免出現“小馬拉大車”。二是補齊慈善制度短板。要完善與慈善法配套的規章制度,理順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為慈善組織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實現激勵與約束并舉。成立由專家、捐贈者代表等組成的突發事件第三方監督委員會,引入專業審計機構,實時監督決策過程和物資流向。三是補齊信息公開短板。要發揮好“互聯網+”的作用,建好用好信息平臺,在捐贈方與需求方之間搭建一條透明、真實、高效的信息互通橋梁。
第三方評估有利于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
蔣勝男代表指出,公信力建設一方面靠慈善組織自我監督,另一方面靠社會各界的共同監督。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幫助慈善組織重塑公信力。第三方評估機構是獨立于政府部門及慈善組織之外的,其通過自身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績效評估體系,能夠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運行效率及信譽水平等進行客觀評估。尤其針對一些慈善組織只“對上負責”卻忽略了“對下負責”的情況,第三方評估機構每年可以對慈善組織的信用等級和工作成效進行評估,一方面可以監督組織的運作,另一方面可以在行業內形成良性競爭,既有利于慈善組織發展,又能提升慈善行業公信力。
首要問題是落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程永波委員認為,信息不透明使得慈善組織難以贏得公眾信任,行動力缺乏又降低了公眾的慈善積極性。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首要問題就是落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從技術層面講,落實慈善信息披露并不存在難度。2017年9月,全國慈善信息平臺“慈善中國”就已開通。建議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慈善組織需要定期披露和臨時披露的信息,強化政策落實監督力度,完善慈善組織信息披露方式,把慈善組織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落到實處。
互聯網時代慈善組織“打鐵還需自身硬”
吳晶委員認為,網絡監督、輿情監督對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只要自己做得夠好、經得起查,“聚光燈”也會變成“閃光燈”。比如,浙江省紅十字會疫情期間網上實時公布捐贈信息,清單精細到每分錢,獲得了社會大眾的廣泛好評。身處互聯網時代,慈善組織“打鐵還需自身硬”,要讓組織機構具有公心、愛心和責任心,用好法治、德治和智治,處理好紀律、自律和他律。要與時俱進,積極擁抱互聯網,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慈善組織運轉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讓每一顆愛心都得到尊重,讓慈善在陽光下運行。
慈善組織要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式
蔣勝男代表指出,慈善組織要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式,必須做到三個“轉向”。一是從封閉轉向合作。慈善組織應該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互聯網企業合作,提升慈善活動的受關注度,并實時公開捐款數據,跟蹤善款去向及用途,運用區塊鏈技術,將對物資的需求、供給、運輸等環節信息進行審核,在技術層面實現公益慈善項目物資資金公開透明、可溯源、不可篡改。二是從定期公開轉向動態公開。傳統信息公開方式頻次較低,不能及時有效回應公眾質疑,慈善組織應加強聲譽管理,及時響應利益相關者的評價,將信息披露和輿情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從注重結果公開轉向強調過程透明。對于社會關注度高的慈善項目,公眾不僅想了解項目運行結果,也關心善款募集、發放、運用等各個環節的情況,這些都與受益人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于過程的披露更能彰顯慈善理念,更能有效回應社會關切。
當務之急是推動慈善組織自身能力建設
程永波委員強調,當務之急是推動慈善組織自身能力建設。要加大從事慈善事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指導公益慈善行業組織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建立健全長效的會員單位交流和學習機制。要推進地區性慈善行業組織成立與發展,在參與重大突發事件過程中,由地區性慈善行業組織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加強成員之間的協同性,提升慈善組織行動力。同時,還要健全監督和問責機制。加快“慈善中國”與其他公益慈善平臺的數據聯通,方便公眾查詢和實時監督,由專業的法律監督機構對公益慈善組織信息公開進行監督、評價和問責,為慈善組織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慈善組織應與優秀互聯網企業互利合作
蔣勝男代表表示,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慈善需求對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階段我國慈善組織的專業化水平普遍較低,一方面是慈善組織機構自身專業化程度不足,內部管理、外部監督、信息披露、績效評估等機制缺失;另一方面是慈善組織人力資源專業化程度不足,工作人員整體缺乏經驗。所以說,無論是慈善組織人員素質的提升速度,還是組織管理的發展速度,都無法滿足慈善事業發展的需要,遇到突發事件,難免出現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提升專業化程度方面,建議慈善組織與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合作,向他們學習物資調配和信息披露的經驗,將慈善事業和市場化理念有機結合起來,在互利之中實現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繼續推進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吸納更多樂于做慈善、善于做慈善的社會人才到慈善組織,并建立慈善信用制度,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計入社會信用體系,引導更多人參與慈善活動,推動慈善事業良性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