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通訊員 張文信
新冠病毒來得兇猛、來得迅疾,
在最需要給予關懷重視的關鍵時期,
湖南的年輕人播撒了春天和友誼,
湘妹子的溫情喚起老人們的感激。
請看,一張張笑臉,
就是你們的戰績!
——《致春花》
這是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社會福利院入住老人羅光漢為湖南養老服務支援湖北先鋒隊寫的一首小詩。
湖南湖北,同江同湖,自古一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2月20日,接到民政部馳援武漢的指示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批準,湖南省民政廳火速響應,連夜安排部署。2月22日,一支由34人組成的支援湖北先鋒隊集結完畢,緊急馳援武漢市洪山區社會福利院。他們帶著戰“疫”的光榮使命,譜寫出了“湘鄂一家親”的動人篇章。
聞令而動,星夜馳援
“既然決定要去,就照顧好那邊的老人,自己也要注意安全。”張臨玲的父母臨行前反復叮囑。
陳潔是媽媽唯一的依靠,聽說她要去武漢,一萬個不放心,但看著女兒決心已定,只能強忍不舍為陳潔收拾行李。
譚穎儀的丈夫接過剪刀,剪去了她及腰的長發,“你就這么想去嗎?”她只有一句話:“我想為他們做點事情。”
張利丹沒有把支援湖北的消息告訴父母,她告別了丈夫和兩個孩子,踏上了征途。
疫情當前,在接到支援洪山區社會福利院的指令后,先鋒隊成員揮別父母、愛人、子女,自愿請戰。湖南省民政廳物資保障、對接聯絡、后勤服務、政策優待、工作紀律、梯隊準備等事宜周密部署、準備妥當。
不到40小時,一支34人組成的先鋒隊集結完畢,隊員們來自長沙市第一、二、三社會福利院、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康樂年華養老產業集團。22日14:51,由省民政廳副廳長蔣建華帶隊,先鋒隊帶著210件支援物資乘高鐵奔赴武漢。
17:30,先鋒隊到達福利院后便開始忙碌,了解情況、駐地消殺、物資清點。20:30,組長碰頭會召開,人員分工、工作任務、紀律安排、步驟流程、培訓方案、物資管理、自身防護、應急預案、后勤保障,工作一項一項捋清楚、任務一層一層分仔細,待回屋休息已是第二天凌晨。
2月23日,制訂《湖南支援武漢養老機構服務工作手冊》,擬訂《養老服務機構工作方案》,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區域分為污染區、潛在污染區、清潔區三區管理,避免人員交叉感染;模擬病區攝像頭安裝調試、模擬進入病區演練、開展防護服穿脫培訓、標語規范工作流程統統上墻,防控演練有序進行,先鋒隊員們斗志昂揚。先鋒隊在做好自身安全防護的同時,安排申永忠、劉廣福、袁治等專業人員對福利院工作人員開展培訓,切實提高福利院員工的三級防護技能,袁治期望,“我們到期撤離時,能為福利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防護隊伍。”
在緊張的工作中,先鋒隊臨時黨支部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第一時間召開支部會議,以黨的教育提高隊員的凝聚力,以黨的工作促進先鋒隊工作,對23名提出“火線入黨”的隊員,按照程序吸收為入黨積極分子,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支援工作一線。
“急難險重都是黨員沖在前,我也可以,我要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份入黨申請書是我在高鐵的小桌板上寫的,支援武漢,無怨無悔,希望黨組織能接受我。”
“我是從護理一線做起來的,也要站在一線,請組織允許我入黨。”
“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來到這里,申請入黨,我想要更有擔當。”
一封封入黨申請書是先鋒隊員們最真實的宣言。不忘初心,他們逆行而上;火線入黨,是榮耀更是責任與擔當。
前方激烈戰斗,后方全力支援。為了不給福利院增加負擔,湖南省民政廳成立了以副廳長游勁民為組長的后勤保障工作組,廳長唐白玉時刻關注先鋒隊工作,及時調度物資保障,盡全力為先鋒隊籌措防護及生活物資。同時,頂格落實各項政策,加強與隊員家屬的對接慰問,及時安排每人6000元的一次性臨時補助。唐白玉時常講,“先鋒隊在前方打仗,一定要把后勤做好,讓隊員有個安定的大后方。”
為了做好先鋒隊后勤保障,湖南省慈善總會主任丁紹干積極對接,先后協調捐贈一次性醫用口罩5萬只、醫用防護服5300件、一次性帽子4000個、外科手套5萬雙、護目鏡1000副……大量的防疫物資和生活用品第一時間送達,解了福利院的燃眉之急。
抹去傷痛,笑靨如花
福利院房間的門對著走廊,干凈的地面,素白的墻,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穿梭其中,疫情中的洪山福利院,看起來更像是醫院的病房。
疫情發生以來,福利院里的時間漫長而難熬。一些老人的親人、朋友變成了疫情統計中的數字:有確診、有疑似、有密切接觸。福利院的老人們也要定期進行核酸檢測,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老人們焦慮不安,有的老人得依賴安眠藥才能睡著覺。
先鋒隊員們意識到,福利院里時刻與病毒進行著短兵相接的較量,看著老人們無助而期待的眼神,他們更加感到了身上的重量。
初到福利院,這里生活物資短缺,防疫物資匱乏。袁治發現,整個福利院只有一臺紫外線消毒燈。她深知消毒燈的重要性,但她也知道,這個時候,要找到一臺消毒燈,很難。先鋒隊向省民政廳緊急請求支援。不久,10臺紫外線消毒燈,30床棉被,還有一些生活物資送到現場。
為了減輕老人們的心理負擔,建立良好的服務關系,省民政廳從湖南運送來了一批鮮花,方婷、周美芝、毛秀鳳、王義秀等隊員把這些鮮花連同自制的愛心祝福卡片,一起送給老人們,把春的氣息傳遞到老人身邊,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毒的信心。“羅爺爺,‘鼠’您最帥,身體棒棒,笑口常開。”“張奶奶,祝您健康、長壽、快樂,鼠年大吉。”接過鮮花和祝福,老人們眼里溢滿笑意。87歲的孫孟春爺爺豎起了大拇指:“感謝湖南先鋒隊來幫助我們,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先鋒隊共接管福利院39名老人,和先鋒隊一起戰斗的還有福利院5名護理員。為做好老人的服務工作,隊員們分工協作,各司其職。進駐住養區的照護服務組從早7點到晚7點,12小時三班倒,負責為老人配餐、分藥、檢測并記錄體溫、發放物資,給房間及樓道消毒,有時還得為老人買藥、拿快遞,充當“小跑腿”,凡是老人有需要,他們隨叫隨到。防疫工作組負責跟進老人健康情況,每日定時對庫房、公共區、安全通道等區域消殺,還要負責培訓考核。綜合保障組則負責現場調度、宣傳、物資分配等工作。各組密切配合,防疫工作有序開展。
曾爺爺的老伴年前回了家,封院后快兩個月沒見面,甚是想念。隊員們開始教曾爺爺使用微信,聽不懂沒關系,他們把圖標步驟都畫在了紙上,幫助曾爺爺一次次練習,當老伴、兒子和女兒出現在屏幕那端,一家人瞬間淚目。
老人們的無助和不知所措讓李東心里五味雜陳,“怎么能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是他反復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中醫,李東緊緊抓住了老人熱愛養生的心理。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他開始指導老人學習穴位按摩、艾灸、八段錦,老人的活力調動起來了,李東也成了老人眼中的“紅人”。
有的老人精神頭不高,隊員們就陪他“話聊”、做手工,傳達疫情整體向好的態勢,豐富老人日常生活;有的老人喜歡跳舞,隊員們就跟她一起跳,適度增加老人的活動量,促進老人身體健康;有的老人想剪頭發,隊員們便化身“Tony老師”,讓老人清爽有型;有的老人多才多藝,隊員們就成了他們的“小迷妹”,傾心學習交流;有的護理員因緊急封閉,生活物資準備不足,隊員們主動捐贈護膚洗漱用品……用隊員汪海燕隨記中所言,“每位老人都是一本書、一首歌,我們要幫他們書寫精彩,演繹樂章。”
奮力堅守,勝利在望
紙尿褲、手術服、防護服、隔離衣、兩層口罩、護目鏡、面屏、兩雙手套、靴子、靴套,這便是先鋒隊員們的上崗“標配”。譚穎儀還記得第一天上崗,還沒走進住養區,防護服就讓她透不過氣,胃里激烈地翻涌,為了緩解痛苦、保持清醒,她用頭一下一下地撞擊墻壁,心里默念,“堅持一下,堅持下去,服務好老人,不能給大家添亂。”
“我感覺頭上戴著個緊箍咒。”這是張臨玲對護目鏡最深刻的印象,呼吸時的霧氣,也經常讓她感覺“云山霧繞”。戴得時間久了,取下時,頭腫了,臉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勒痕,“爺爺奶奶們經常跟我說,‘辛苦啦’‘謝謝呀’‘了不起’,是他們讓我堅持下來,再苦再累都值得。”
30斤重的噴霧消毒器,在瘦弱的張婉杏肩上,一背就是4個小時,“消毒器重,但更重的是肩上的責任。”對老人房間、樓道等區域消毒,她一個角落都不放過,4小時下來,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長呼一口氣,全身上下都涼颼颼的,“但是想到能保護爺爺奶奶們,我的心里很暖和。”
因為消殺后地面打滑,楊貴菊第一次進駐住養區,狠狠地摔到了地上。她硬是忍著疼痛,仔細檢查消殺地面情況,防止有老人摔倒,這一查,就是4個多小時,“我摔了沒事兒,老人可不行。”
“該出發啦!”劉桂香在樓道里喊道,隊員們在她的叫喊中有序上崗。她今年53歲,是先鋒隊中年齡最大的隊員,作為污染區消殺組成員,她和曹先敏、劉秋香、羅美君等人,每天都要對安全通道進行3次徹底消殺,收集房間垃圾放置到污染區,將已用過的雨靴和護目鏡消毒處理,每次工作2小時,每天防護服要穿脫6次、洗澡6次,高強度的工作沒有絲毫怨言,默默筑起隊員的安全屏障。
蔣理娥和周臘梅是對妯娌,得到馳援武漢的消息,兩人不謀而合,同時報名。蔣理娥從事護理工作已經有12年,但在這里,她主要負責部分隊員的一日三餐,她也想和周臘梅等隊員去住養區為老人服務。但她也知道,隊員們不容易,回來能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定能消除一身疲憊,“組織交給我的工作,無論是什么,我都要做好。”
3月15日,先鋒隊舉行了一次特殊的7人集體生日會,唐白玉廳長錄制視頻送上美好祝福,李志榮發動隊員手繪賀卡、用電飯煲自制蛋糕,給大家留下一段特殊的回憶。作為先鋒隊中年紀最小的隊員,羅晨陽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21歲生日,她眼含激動的淚水,“這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生日,我在前線長大了一歲。”
正是這些普通的先鋒隊員,冒著危險、奉獻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為洪山福利院的老人們筑起了一道疫情“防護網”。當問起隊員們疫情結束后最想做什么時,他們答道:“當然是脫掉防護服,摘下口罩,讓老人看到我們的微笑。”一位隊員寫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層層的包裹下是我們的堅定與執著,
是我們用生命呵護生命的堅守,
我們可以用聲音、用眼神確認,
彼此就是最溫暖的守候,
因為您、我、他、她,
我們都相信:
疫情總會過去,
以后定能長久相伴,
我們一起阻隔病毒,
共同迎接人間最美的四月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