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我是綏德康震”“我是桐城胡阿祥”“我是阿拉善魯健”。11月16日晚,伴隨著主持人和嘉賓獨特的自我介紹,由中宣部指導,民政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的《中國地名大會》在央視四套黃金時段閃亮登場,這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之后,又一檔旨在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大型節目。
該節目以地名為核心,共12期,每期聚焦一個主題,通過“一舉成名”“實至名歸”“聞名不如見面”“名揚天下”“地名天梯”等環節,以積分賽、線索搶答、陣列搶選等方式從70名參賽選手中產生單場冠軍,緊張的競賽氛圍、較強的互動體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讓觀眾大呼過癮。
前兩期收視統計顯示,全國電視觀眾累計觀看超過5700萬次,其他各項數據也在同時段同類型節目中名列前茅,新浪微博相關話題內容閱讀量超過1.9億次,抖音APP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2億次。
這檔節目為什么一經播出便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文化共鳴和感情共振?節目的熱播對于地名文化宣傳有哪些啟迪?記者采訪了多位地名工作者、專家學者及參賽選手,嘗試尋找答案。
《中國地名大會》為啥火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向哪里去?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基本哲學問題,而這其實是貫穿《中國地名大會》的一條隱藏線索。”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周尚意告訴記者,每個人都可以從生物和文化兩個層面回答自己從哪里來。目前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檢測出自己的遺傳基因來自哪個地區。但在文化層面,多數人將父母或祖父母的出生地作為“我從哪里來”的答案。無論從文化還是生物層面,大家都要給自己貼一個地方標簽,《中國地名大會》恰恰抓住了這種“地方認同”的文化心理。
在湖北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二級調研員孫平看來,《中國地名大會》仿佛打開了一扇地名文化的窗口,讓許多人驚喜地發現,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地名原來承載了那么多的故事、沉淀了那么厚重的文化,節目引發觀眾熱議,其所凝聚的文化向心力是關鍵所在。
來自吉林省四平市的王海巖是第二期節目的亞軍,他告訴記者,盡管平時大家不會直接提及地名文化,但當說到“你是哪里人”“春節回家嗎”等話題時,自然會涉及地名概念。可見,地名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會特意對地名進行梳理、研究,而是將這些元素融入到人生歷程中。《中國地名大會》是一個契機,在比拼中介紹地名由來、展示地名文化,這是對中國人文化記憶的有力補充,對積累文化常識、提升民族自豪感意義深遠。
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商偉凡是節目的總顧問,他告訴記者,《中國地名大會》的成功可以歸功于三方面,一是地名的大眾化,二是地名的哲理化,三是地名的藝術化。大眾化讓地名不再停留于專業研究層面,而是讓全民都能參與;哲理化讓觀眾不僅知道了更多地名,還了解到地名的來龍去脈;藝術化讓地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不同愛好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做到這三點節目自然就火了。
“《中國地名大會》是一檔文化內涵豐富的節目,對于宣傳我國地名文化、激發人民群眾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地名既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收集地名1200多萬條,可以說,每一條都承載著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托。民政部也將以節目的播出為契機,不斷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加準確、便捷、高效的地名服務。
爆款綜藝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參加過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老地名工作者,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牛汝辰認為,無論是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還是緊張刺激的比賽環節,其作用都是“搶眼”,節目要想把觀眾留住,必須靠“內容”這個核心競爭力。
牛汝辰告訴記者,《中國地名大會》的立意是“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要實現這個立意,節目內容就要生動有趣、寓教于樂,這對題庫的質量要求很高。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出題質量,早在今年3月,題庫組的專家就齊聚北京,展開了緊張忙碌的出題工作。
有著30多年地名工作經驗的浙江省舟山市區劃地名管理辦公室編審王建富受邀參加此次出題,他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讓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將復雜的學術問題轉化為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文化盛宴。
王建富表示,題庫組邀請了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地名工作者,大家分工合作,化繁為簡,咬文嚼字,通過多個學科和領域的不斷碰撞,最終形成了區域上覆蓋全國,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言、民俗,難易適度的地名題庫,通過這些題目為觀眾講述豐富多彩的地名故事。
同為題庫組專家的牛汝辰說,有時為了一個題目的出題角度和正確與否,大家爭論得面紅耳赤,有些分歧較大的題目,甚至要討論一兩個小時才能通過,有些題目涉及敏感問題,專家們通過研究,巧妙回避了問題,突出了家國情懷、故土情結、祥瑞期盼等主流文化意識。
除了高質量的內容保障,全媒體時代,創作者要將創作意圖傳遞給各層面受眾,必須借力多種傳播渠道,形成傳統與新興、平面與立體、網上與網下的傳播矩陣。《中國地名大會》根據不同媒體渠道的特性,有針對性地策劃了多個互動活動。
通過與抖音APP合作,開啟“地名背后是家鄉”的話題征集挑戰賽,讓網友不僅能參與節目討論,還能以出題的形式介紹自己的家鄉,僅第一期節目播出時,網友參與視頻就接近10萬條。
通過與騰訊在線學習平臺“企鵝輔導”合作,節目在開播前數月就推出同名答題小程序,通過一系列趣味互動玩法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通過與多家主流媒體微博賬號的良性互動,有效提升節目關注度,第一期播出次日,《中國地名大會》節目話題就躍居新浪微博綜藝榜單第三名。
地名文化宣傳的創新之舉
截至目前,《中國地名大會》已經播出了三期,在收獲無數點贊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大家對地名的認知,以及對地名文化的理解。
“過去,一些人對地名文化內涵的理解不準確,有的甚至將地域文化等同于地名文化。”在商偉凡看來,地名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表層是用地名承載社會現象,比如要介紹某個地方可能幾本書也寫不完,但一個地名就能夠代表了;中層是用地名代表社會現象,比如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內層是用地名直接闡釋某種現象,比如長江因其“長”、黃河因其“黃”而得名。
商偉凡表示,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沒能將這三個層面較好地融入地名文化宣傳,而《中國地名大會》成功地將這些理念貫穿其中,讓人們真真切切體會到地名所蘊含的深厚文化,眾多友人反饋觀感,最為普遍的用語就是“長知識”“有文化”。
“《中國地名大會》是對傳統地名文化宣傳的突破。”牛汝辰告訴記者,地名文化宣傳不僅需要各級領導重視,更要發動群眾,上下聯動,創新宣傳模式,多開展接地氣、聚人氣的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地名規范和地名文化。
作為第一期節目的冠軍,曹玉騫告訴記者,自己來參加這個節目,并不是為了拿個冠軍,而是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熱愛國家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對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發自內心的感情。這個節目讓千千萬萬的觀眾看到,原來家鄉的名字背后還有這么多故事。這樣一來,自然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不少地名工作者表示,希望今后能夠更多地借助各種媒體之眼,讓人們充分發現中華地名之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為遏制不規范地名泛濫、更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