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民政工作不允許按暫停鍵”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做客“2020上海民生訪談”

時間:2020-06-1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社區一線防控陣地如何筑牢?疫情期間怎樣保基本、兜底線?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創新今年的民政工作?6月8日,“2020上海民生訪談”舉辦,首位走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直播室的是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他就市民關心的疫情防控、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和社區治理等問題展開對話。

  社區居家隔離觀察30余萬人、集中接送入境人員近13萬人

  “就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而言,承擔著小區管控、居家隔離重任的社區,是另一個重要戰場。其勝敗,取決于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是否有效,取決于精準施策、精細化管理是否到位。”朱勤皓表示。

  上海民政部門作為市疫情防控地區工作組的牽頭單位,承擔了組織協調社區防疫的職責,其間的工作是海量的——為了“守好社區門”,地區組成立后的短短一兩天內,全市20余萬名社區干部、物業工作人員、居民志愿者就被迅速動員出來,開展24小時值守,數天后,全市1.3萬個居民小區絕大部分實現封閉式管理;精準施策“管好社區人”,為落實“全面排摸,覆蓋所有重點人群”的要求,社區工作量無以計數,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已累計居家隔離觀察了整整30余萬人,“這一切全靠社區、公安、衛生‘三駕馬車’齊心協力、牽引得當”;在近期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成為重中之重時,市民政局和16個區派專人進駐機場,24小時值守,在入境人員抵達后全程落實隔離觀察措施,至今全市已集中接送入境人員近13萬人。

  除了民政,地區組還有衛健委、公安局、應急局等成員部門。各區也同樣成立了區級層面的地區組。朱勤皓特別強調,“社區防疫的主力軍和首要功臣是一線同志。”他說,首先是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其次是各類駐區單位工作人員、社區志愿者、居民骨干,據初步統計,疫情期間上海僅到社區報到擔任志愿者的在職黨員就超過12萬;再有是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的人員;另外,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下沉干部,也是生力軍。

  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救助機構“零感染”

  “從1月24日上海啟動疫情防控一級響應至今,民政部門的所有工作都不曾停擺。”朱勤皓談道,作為保民生、兜底線的民生部門,民政相關工作不允許按“暫停鍵”。

  疫情期間,上海700多家養老機構精心照護8.5萬名入住老人,剛需的居家養老服務堅持進行;救助管理機構先后為2624人次提供站內救助服務,其中包括300多位湖北籍人士和10多位外籍人士;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不打烊”,通過“網上辦”“預約辦”受理申辦事項390多萬件;實行婚姻登記預約制,今年前5個月全市辦理婚姻登記49187對,其中結婚33150對、離婚16037對;清明期間,提倡預約掃墓,全市54家墓園共接待預約祭掃市民96.85萬,同比減少85%。

  截至目前,全市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救助機構全部“零感染”。

  “一百多條小魚,回游母親河,人生里刻骨銘記!14個日日夜夜,感恩大上海,長大后細說愛你。”這是乘坐一架航班返滬的小留學生寫下的感言。4月中旬至今,根據外交部統一安排,先后有5批近400名海外小留學生搭乘民航包機抵滬,進行14天就地隔離。“市民政局從局機關和市級兒童福利機構抽調了80多名專業兒童社工,分批進入集中隔離點,為沒有監護人的孩子提供臨時監護照料。”朱勤皓在訪談時特地提到了這一細節。

  繼續調整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

  每年,上海都會調整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至今堅持了23年。疫情之下,救助資金發放是否將受到影響?朱勤皓介紹,今年上海將繼續調整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計劃7月1日起實行。這將是上海連續24年調整社會救助標準。

  過去,社會救助等民政民生資金的申請、審批和發放集中在街鎮環節,“管事”和“管錢”一體化存在風險隱患。對于如何規范社會救助資金發放,朱勤皓介紹:“我們建立了一個資金內控監管平臺,覆蓋全市民政系統。”這一平臺建立后,救助申請審批權在街鎮層面,而復查核實審批權在區里。復核通過后,由區里通過資金內控監管平臺統一發放,直接打入民政對象的個人賬戶。

  “這樣一來,‘管事的’和‘管錢的’就進行了分離,‘管事的’在街道,‘管錢的’在區里。權責分離,互相制約。”朱勤皓透露,該平臺目前已在寶山、楊浦等七個區試點應用,年內將在全市推廣。未來還將把民政部門發放的資金,包括個人類補貼資金、機構類補貼資金等,全部納入該監管平臺。

  基層的試點也始終得到市里的關注。長寧區去年試點的“社會救助顧問”,不但整合了各種救助政策,形成了政府救助政策池,而且整合了政府、社會、市場的各類資源,形成了社會救助資源池,“今年上海將總結試點經驗,在全市推廣。”朱勤皓說。

  全面構建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

  養老一直是上海市民關注的焦點。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2019年底上海市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已達518.12萬人,占比35.2%。

  “近年來,上海將‘社區嵌入式養老’作為大城養老的首選模式。”朱勤皓介紹,重點建設集長者照護、日托、助餐等于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268家,實現街鎮全覆蓋。

  上海還重點發展各類功能性設施,目前已建成187家長者照護之家、72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1020個社區老年人助餐場所;培育了400多家社區養老服務組織,為30多萬人提供居家上門照護服務。

  “在去年底出臺《社區嵌入式養老工作指引》基礎上,今年我們準備強化指引落地,引導建設一批示范街鎮社區,全面構建各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朱勤皓表示,將通過實事項目等方式,加快完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布點,完善覆蓋全市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骨干網;鼓勵街鎮、社區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培育、鼓勵更多專業化養老機構在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特別鼓勵“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養老機構設施推進公建民營。

  “今年還要繼續做好在16個街鎮進行的家庭照護床位試點,在28個街道進行的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并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家庭適老化改造。”朱勤皓透露,去年底起步的社區康復輔具租賃試點,今年也將繼續推進。

  “社區云”年內將在全市鋪開

  對于上海這個有著25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怎樣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層治理、社區建設的水平? 朱勤皓表示,市民政局一直在研發試行“社區云”項目。推出“社區云”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動“智能化+社區治理”的融合,提升基層治理的效能。

  根據規劃,“社區云”的框架結構為“1+2+X”。其中,“1”即全市統一的“社區治理主題數據庫”,上接大數據中心,下接各區、街鎮、居村,橫向連通各政府職能部門,將來可為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提供大數據支撐;“2”即兩個應用平臺,是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區治理平臺”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動平臺”;“X”代表開放性,各區現有的社區治理平臺,各街鎮現有的特色應用程序,各政府條線部門現有的應用,經過改造,都可以接入這一平臺。

  朱勤皓透露,“社區云”自去年12月上線試點,目前已在浦東、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寶山、松江、崇明9個區、20多個街道試點。預計到今年底,上海將實現“社區云”在全市6077個居村委會全覆蓋。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6.1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