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徽省民政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突出為民服務解難題,緊緊圍繞“兜底線、謀福利、優服務、促治理”工作思路,認真貫徹落實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召開第二十次全省民政會議,突出“提高保障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工作主線,聯合17家省直部門印發《推進民政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行動方案》,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在全省民政系統部署開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養老機構安全管理和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公益性公墓建設和“提能力、立規矩、轉作風、促落實”四個專項行動。舉辦2019長三角民政論壇暨養老博覽會,發布《深化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與發展·合肥備忘錄》。聚焦脫貧攻堅兜底線,全省共有93個縣區實現低保標準城鄉統籌,210萬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聚焦特殊群體優服務,全省養老服務“三級中心”覆蓋率達83%,8個市被納入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體系不斷完善,2.5萬名孤兒養育保障標準大幅提升。聚焦群眾關切促治理,實施城鄉社區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鞏固加強基層民政工作基礎,全省17909個村(居)“兩委”均設1名民政專干。完成廣德、無為撤縣設市。加快建立覆蓋全民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省人大頒布實施《安徽省志愿服務條例》。主動適應新時代民政職能轉變,全面推開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合肥民政標準化建設成績突出
近年來,合肥市民政局把標準化建設納入全局重要工作中,多措并舉、統籌推進全市民政職能范圍標準化建設。爭創試點建設,推動“標志性”引領,作為全省民政標準化試點建設市之一,2019年,市兒童福利院等三家單位被確定為安徽省服務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單位,市福彩中心成為全省首家福利彩票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編寫和申報,力爭在民政領域中占據更多的“話語權”。2018年以來全市共有11個申報地標項目順利通過現場立項評估。始終緊緊抓住人才培養這個“牛鼻子”,堅持資格考試、教育培訓、宣傳普及立體式推進,為民政標準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目前,全市民政系統通過標準化工程師資格的有12人,其中,中級7人,初級5人。
蕪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質量持續提升
今年以來,蕪湖市利用國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試點和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的優勢,積極與上海普陀區、徐匯區開展結對共建合作,引進長三角具有成熟養老產業經驗的企業來蕪投資。積極推進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居家養老服務標準、職責和支持政策,強化居家養老基礎地位,推進智慧養老、“互聯網+養老”建設,著力提升居家養老設施布局和服務能力。扎實推進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建設,2019年完成建設14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1個鄉鎮養老服務指導中心、131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站。在鏡湖區開展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對高齡、失能失智、重度殘疾人、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積極開展市區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重點幫助解決高齡、獨居以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體的用餐難問題。
蚌埠基層民政能力建設亮點紛呈
2019年,蚌埠市建成安徽最大、設施設備最完善的蚌埠市民政項目園,投資1.2億元建設的老年公寓擁有2100張養老床位,成為皖北最大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同時新建了社會兒童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引入知名養老服務企業在龍子湖區等3個區開展智慧養老試點,運用“互聯網+養老”大數據平臺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設立了智慧養老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成立了養老服務孵化基地。五河縣探索建立特困人員養護院,重點對貧困戶失能、半失能人員實行“醫養結合+集中供養”。固鎮縣開展農村敬老院“公辦民營”試點成效明顯,找到了制約農村養老發展的“金鑰匙”。建成了全省首個市級“互聯網+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救助業務“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網上審批”,困難群眾申請救助“最多跑一次”。
淮南專業社工介入 服務成效明顯
近年來,淮南市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團隊介入到兒童福利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為孩子們提供專業的“養護、教育、心理”服務,逐步探索了社會工作者介入式服務的長效機制,被確定為首批“安徽省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單位稱號”。在市兒童福利院設置13個社會工作崗位,借助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師資力量,通過實習、短訓、交流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專業化服務水平。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督導機制,配備社工督導4名,指導一線社工開展社工業務、制定服務標準、監督服務質量。針對孤殘兒童的心理特點,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圍繞以春節之喜慶、清明之緬懷、端午之追憶、六一之愛幼、中秋之團圓、重陽之敬老等主題,重點開展節日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馬鞍山持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2019年,馬鞍山市不斷強化社區自治功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鞏固深化和諧社區建設,推動建立完善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機制。突出統籌抓治理,將城鄉社區治理納入建設“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馬鞍山的大局,形成齊心協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突出陣地抓治理,基本實現了城區城市社區“精品”“四優”全覆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實施覆蓋率100%。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達標率98%。突出自治抓治理,廣泛開展協商,做到組織機構公開,讓群眾知曉“協商要找誰”;協商流程公開,讓群眾知曉“怎樣來協商”;協商成果公開,讓群眾知曉“協商得怎樣”。突出服務抓治理,把各方面資源下沉到網格,打通治理服務“最后一公里”。以“鄰里情、鄰里幫、鄰里樂、鄰里贊”為主題的鵲橋社區“四鄰”工作法,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
淮北創新“一組一會、三治融合”新模式
近年來,淮北市積極探索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新路子,創新村部模式,拆除村部圍墻,走出一條以開放式村部建設為平臺、具有淮北特色的農村社區建設新路徑。以推進“一組一會”為契機,“一組”是在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一會”是在黨組織的引領下,把威信較高的老黨員、老村干等鄉賢能人動員起來,民主推選組建5至7人的村民理事會。從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入手,讓黨組織在基層“挑大梁”,有力延伸了新時代黨在農村工作的“手臂”。著力打造“三治”有機融合新平臺,將人情與法治、道德緊密相連,明確黨小組既要引領村民自治,又要推動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著力打好鄉村善治“組合拳”,走出了一條“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鄉村善治路子。
銅陵多點發力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銅陵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獲評第一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被省政府通報表彰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市”。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出臺《銅陵市居家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實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打造“線上+線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依托基層老年協會,實施農村養老“政府補助、鄰里相助、老年互助、協會扶助、多方幫助”的“五助”服務。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房納入城市建設規劃,明確新老小區具體配建面積(每百戶20-30平方米)。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全市社會化床位運營占總床位數的56.7%。全市15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均設立醫務室或護理站。
安慶殯葬事業改革深入推進
2019年,安慶市以全國殯葬改革試點為抓手,深入實施“殯葬改革深化提升年”活動。大力倡導綠色殯葬,推進喪葬禮俗改革,推廣開展多形式的生態環保葬式,連續舉行五屆江葬、樹葬儀式。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公益先行、基礎先行、規劃先行”的原則,推進市本級公益性公墓和老墓區提升改造項目,全市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2個,農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586個,實現農村公益性公墓全覆蓋。認真落實殯葬基本公共服務惠民政策,支出喪葬惠民經費約2300萬元。2019年8月,全省殯葬改革暨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會在安慶召開。建立健全以群眾滿意度為導向的殯葬服務機構考核評價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深入開展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摸排整治工作,積極排查殯葬領域涉黑涉惡線索。
黃山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推進城鄉社區治理
黃山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先后整合投入2億元,實施精品社區、美麗社區建設工程,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建成精品社區47個,美麗社區48個,推進社區提檔升級。將社區信息化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總盤子統籌推進,“一站通”“一網清”平臺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實施智慧社區建設試點,打造輕量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協調化的智慧社區系統,實現居民的自治服務和政府的行政服務相融合。實施 “五減一增”行動,探索建立“三社聯動”介入社區治理新機制,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激發社區活力。全面建立“一約四會”制度,推進城鄉社區協商,探索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深化基層社區自治新實踐。
滁州探索智慧養老發展“滁州模式”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老人生活品質,促進養老服務模式便捷、高效發展,滁州市積極探索智慧養老發展“滁州模式”,以順應互聯網時代養老服務發展趨勢,成立滁州大健康與養老產業研究院,開展智慧養老理論研究,研發智能化適老產品,開發智慧養老信息系統和軟件,孵化智慧養老科技企業,引領與指導智慧養老發展;依托“三項試點”(智慧養老社區示范中心、智慧養老院、多功能綜合養老示范中心)建設,加快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推廣應用;搭建養老服務監管平臺,加強養老行業監管力度,廣泛采集基礎數據,準確把握老人信息和養老服務需求,優化信息供給渠道,同時實時監控服務質量,形成高效便捷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
阜陽“兩工”助力脫貧攻堅
阜陽市民政局充分發揮志愿者資源優勢和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優勢,“聚焦需求評估,聚焦精準扶貧,聚焦助人自助,聚焦資源鏈接,聚焦留守兒童”,積極引導“兩工”(社工和義工)參與脫貧攻堅。今年以來,先后動員253名專業社工,50余家志愿服務組織,赴貧困村開展扶貧工作1.5萬人次,對接353家民營企業幫扶187個貧困村,落實幫扶項目146個,累計幫扶貧困人口8.7萬人,對接各類社會資源約8000萬元,累計輻射農村人口21萬人。“兩工”組織參與扶貧,在服務中改善了民生,在服務中凝聚了黨心民心,受到了扶貧村干部群眾的好評,為持續開展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活動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基礎,為“兩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宿州編密織牢社會兜底保障網
近年來,宿州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聚焦脫貧攻堅,切實織密兜底保障網。兜住底,按照“既不降低標準,也不拉高預期”要求適度提高各類救助標準,推進城鄉低保統籌。兜好底,健全主動發現工作機制,瞄準全市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重殘戶、大病戶等困難群眾,主動進行全息掃描識別和實地入戶調查,做到應保盡保。兜全底,完善臨時救助政策,建立鄉鎮(街道)臨時備用金制度,按照“一事一議”“先行救助”的原則,在困難群眾遭遇臨時困難時給予及時有效救助。兜牢底,部署開展低保問題專項整治,實施多輪低保信息系統和家庭經濟核對平臺大數據比對,對低保家庭進行全面排查,及時清理不符合條件的低保戶。
六安著力推動志愿服務“三化”發展
近年來,六安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國務院《志愿服務條例》,加大志愿服務普法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參與志愿服務自覺。加強志愿服務工作領導和指導,形成有效工作合力,促進全市形成廣覆蓋、多層次、寬領域的志愿服務工作格局。召開全市志愿服務工作推進會,開展全市志愿服務工作巡回培訓,推廣使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加強志愿服務工作進展通報,提高注冊志愿者活動率,推動志愿服務工作信息化。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研究出臺《六安市志愿服務嘉許制度》《六安市志愿者星級評定管理辦法》,為志愿服務星級認定、嘉許反饋等提供制度保障,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加強志愿服務項目研發,開展“青春扶貧1+2”“鄰里鄰好”“文明來敲門”“愛心送考”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以項目引領帶動全市志愿服務深入開展。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建設,推進志愿服務站點建設,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有效陣地,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常態化。
亳州傾力打造精神病人的“愛心之家”
亳州市投資4000余萬元,建成市精神病人福利中心,收住城鎮“三無”、農村五保、流浪乞討人員等城鄉特殊困難群體中的精神障礙患者173人,為他們提供救治救助、護理照料、康復訓練一體化服務。市精神病人福利中心建有康復門診樓、綜合保障樓、養護樓,設有活動場、音樂放松室、手工娛樂室、教育放映室、宣泄室、康復活動室,為失能人員購置智能老人護理床。科學精心照護,房間安裝空調,樓層配備沐浴設備,定期為入住人員換衣洗澡、打掃房間衛生。提供安全科學營養的食品。建立衛生室,由專業精神病醫院安排護士進行值班,指導護理人員定時喂服治療藥物。設立康復理療室,聘請專業人員科學制定康復方案,開展康復訓練。實施人文關懷,開展“共享陽光”活動,聘請專業社工機構開展手工、繪畫、舞蹈等培訓,開展廣場舞比賽等游戲活動,豐富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生活。
池州全力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水平
池州市成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組建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志愿者隊伍,建立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未成年人社會關愛保護網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市財政每年安排未成年人保護預算資金80萬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加強基層工作能力建設,在全市鄉鎮(街道)、村(居)設立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并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對他們進行業務培訓,提升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水平。積極拓展延伸救助服務,重點開展未成年人流浪源頭預防、困境救助,幫助困境未成年人和困難家庭未成年人在生活幫扶救助、義務教育、職業培訓等方面,全面提升社會保護效能。
宣城宣傳發行宗旨 傳播福彩文化近年來,宣城市通過福利彩票銷售籌集的公益金,資助建設了大量社會福利基礎設施,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救助活動。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站等媒體對活動進行廣泛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福彩“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宗旨的認知度、參與度。在現已搭建的宣傳平臺上,對促銷活動全方位的介紹,增加彩民對玩法的了解和促銷活動的興趣。借“第九屆宣城文房四寶旅游節”活動開展公益宣傳活動,讓群眾在看展的同時,了解福彩公益文化。著手轉變營銷策略,將宣傳工作重點由往年對加獎促銷宣傳調整到公益宣傳為主,并在營銷宣傳時有意識的降低中大獎的引導作用。通過搭建戶外電子屏、閱報欄、融媒體LED宣傳屏,全方位宣傳福彩公益宗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