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朱勤皓
社區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為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6月23日,上海市委召開十一屆九次全會,前不久又召開了上海社區工作萬人大會,對于踐行“人民至上”理念,把握超大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內在規律,在新起點上持續提升本市基層社會治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明確了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
在認識上更好把握社區治理的三大屬性
把握好社區治理的政治性。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區治理的重要使命就是夯實政權的群眾基礎。要從提高黨和國家治理能力、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落實“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進一步認識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
把握好社區治理的人民性。社區治理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要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就是要緊緊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讓每位居民成為美好家園的建設者和行動者,體現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就是要讓群眾滿不滿意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讓群眾成為治理成效的評判者。
把握好社區治理的時代性。時代每前進一步,社區治理就要跟進一步。從20世紀80年代初,面對日益擴大的居民需求,上海率先提出社區服務網絡化的工作目標;到90年代提出社區建設,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不斷下移;到2014年推動從社區管理到社區治理轉型,再到今天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提出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始終緊緊圍繞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重點,因時因勢遞進式推進社區治理工作,是我們必須要把握的重要原則。
在推進方向上更加突出兩大重點
從空間維度上更加突出重心下移。大城治理需要真正從基層開始,頂層設計也一定要從底層開始。這次疫情防控的一條重要經驗,就在于居村底盤牢牢穩住,在于小區村組、埭頭樓組微治理網絡充分延伸,確保疫情期間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得到快速響應和有力執行。因此,在市、區、街鎮、居村四級聯動中,必須牢牢抓住城鄉社區這個核心環節,抓住小區村組這個新的工作重點,進一步下沉工作重心,將精細治理一貫到底。
從時間維度上更加突出平戰結合。從2003年SARS事件開始,我們的城市就進入了危機管理階段。這次疫情大規模來襲,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像上海這樣一座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面臨著比以往更多、更大、更復雜的風險,而我們居民小區的管理在緊急動員機制、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宣傳、預案及演練方面,還存在著短板弱項。需要樹立起全周期管理理念,兼顧小區日常管理和應急管理,更好應對風險社會的新挑戰。
在推進目標上凝聚三大共同體
凝聚利益共同體,在個體多元訴求中尋求利益共同點。鼓勵小區居民圍繞社區公共資源分配、公共空間管理、公共秩序建立、公共責任分擔,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達成共識,將契約精神、規則理念、秩序意識內化為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準則。
凝聚情感共同體,在社區交往互動中形成守望相助的情感聯結。通過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打造共享公共空間,加強居民資源共享,促進居民交往交融,構建鄰里互助網絡,形成具有強烈社區認同和社區意識的情感共同體。
凝聚文化共同體,在“向上向善向好”的價值追求中塑造社區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探索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社區的聯結,挖掘社區歷史文脈,喚起社區集體記憶,推動公益文化、志愿文化,培育“向上向善向好”社區文化氣質。
在推進路徑上強化六大舉措
更加夯實黨建引領的社區治理格局。這次疫情期間,能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統一指揮、快速響應的機制,就是因為我們堅持了在全市城鄉快速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體系的完整性,始終織密黨建網絡。在“支部領導團隊、黨員融入團隊、團隊凝聚群眾”的工作指導下,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以及大量群眾活動團隊和其他公益性、服務性組織蓬勃發展,這些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新載體、新力量也成為了疫情期間動員的重要力量。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始終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為一體的基層治理格局,持續提升居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通過橫向拓展,加強居村“大黨委”制建設,通過縱向延伸,做實網格黨建,加強樓組、村組黨建,切實增強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凝聚更多社區共同體建設的力量。在高速離散化的社會,要讓居民群眾、社區單位成為社區發展的“有感者”、社區家園的“建設者”、社區事務的“行動者”,才能增強社區的黏性和成員的歸屬感。這次全民抗疫中形成了不少干群同心、鄰里互助的感人案例。要聚焦社區公共利益的紐結點、鄰里情感的交融點、社區文化的交匯點,把這種共同體精神延續到日常。要有居民群眾、駐區單位表達訴求、討論協商的參與機制,要有居民交流交往的社區公共空間營造,要有社區公益、社區志愿文化的培育滋養,要有志愿者動員、使用、激勵的完整機制設計。
更加突出社區服務的精準度。主動適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進一步推動社區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突出三個導向:體現功能綜合,按照共享集約開放原則,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全覆蓋;體現人文內涵,在提供服務中促進居民群眾交往交融,增強居民群眾歸屬感;體現機制創新,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提升服務的質效。加強“兩最”,既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進一步深化社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動各類公共資源和專業服務向居村延伸,提升供給的力度、精準度和便利度,也要面向特殊群體等城市最脆弱的各類特殊困難群體,提出切實關愛措施,讓困境兒童、高齡獨居老人、殘疾人在這個城市得到良好的照顧。
更加突出社區管理的精細度。對標“像繡花一樣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需要我們不但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要善于集約力量辦小事,進一步提升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對于高空拋物、占道堆物、飛線充電、亂停車等一直困擾基層的居民行為失范問題,對于違章搭建、群租、消防安全隱患、違法“居改非”“非改居”、地下空間違法使用等社區治理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都要進一步完善法治保障,提高執法效能,做實監督評價,形成居民自治與行政管理的有效銜接。
更加突出科技賦能對社區治理的牽引力。適應超大城市現代治理需要,用好新技術、互聯網這個最大增量,進一步撬動社區治理的發展動能。主動融入“一網統管”,加速推進“社區云”建設,歸口整合部門在居村層面的信息系統,打造市、區、街鎮鄉、居村一網上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鏈閉環。推動基礎數據向居村有序開放,合理規劃布設社區智能末端配送設施,支持開發面向居村民生活的智能化應用場景,讓服務更精準、管理更高效。
更加重視基層隊伍的激勵保障。抗疫期間,廣大居村干部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最艱苦的階段創下了最長的連續工作時間紀錄,承擔了最大的工作量,也書寫了史上最低離職率,說明這支隊伍是黨和政府關鍵時刻能依靠能信任、能打硬仗的重要力量。我們要持續用好這支隊伍,加強制度創新,讓社區工作成為令人向往、有吸引力的崗位。要適度打破居村干部職業發展“天花板”,加大優秀典型選樹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社區發展,促進隊伍在“大循環”流動中求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