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正式施行。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方面,該法明確了國家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依法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居委會、村委會可以引導志愿者和社區群眾利用社區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必要的教育幫扶等。作為一部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吸收成功試點經驗的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吸納總結了社區矯正工作實踐中一些成功有效的做法。為配合該法的施行,發動社區力量積極參與,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專業化、法治化,本版特刊發來自安徽、江蘇等地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經驗,以饗讀者。
合肥包河:奏響社區矯正“大合唱”
李光明?范天嬌
“雖然我有犯罪‘前科’,但是社區矯正中心工作人員和社工們沒有放棄我,幫助我走過人生低谷,重燃對生活的信心。”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的一處工地上,已經解矯的孔某如今從事工程管理工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孔某的變化完全得益于包河區司法局的“三分教育”新模式,該局結合轄區實際,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實行分段、分級、分類的“三分教育”新模式,推動社區矯正人員從“要我學要我改”變為“我要學我要改”,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效。
“三分教育”覆蓋全過程
包河區是合肥城區在冊社區矯正人員最多的轄區,全區10個街道、鎮及兩個街道級社區的在冊人數常年保持在500余人的高位。
隨著寬嚴相濟刑事執行政策的貫徹落實,社區矯正人員呈現出逐漸增多的趨勢。但街道、鄉鎮層面負責社區矯正的工作人員往往只有兩到三人,人手嚴重不足。在現實倒逼下,社區矯正工作必須要尋找“幫手”。
作為全市首批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工作試點區,包河區司法局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過多種形式的教育矯正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包河區司法所走起“司法工作+社會工作”的融合之路,探索建立了“三分教育”社區矯正新模式。
“三分教育”即為分段教育、分級教育、分類教育。其中,分段教育把矯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入矯的第一個月為初期,側重于普及法律常識、矯正規定,樹立社區矯正人員的身份意識和矯正意識。解矯的前一個月為后期,主要提醒社區矯正人員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強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的信心。
初期到后期之間的階段為中期,融入“一人一案”的分級教育。通過測試及家訪等手段,對社區矯正人員的風險等級進行綜合評估,根據不同等級,決定施策的方式、密度和力度。在矯正過程中,還持續開展“一類一項”分類教育。依據犯罪類型和原因等指標,將有共性的社區矯正人員“歸類”,組織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分類開展特色課程
“周老師,您的每句話都說到了我的心坎里,感覺您就是對我說的。”聽完包河區人文社會服務中心開設的國學課堂之“喝酒誤事篇”,因醉駕獲刑的社區矯正人員張某坐不住了,找到主講人周弘交流起“課后感”,當場表示一定會讓朋友把家里的“存貨”都拿走,再也不貪戀酒杯了。
這樣的“國學課堂”在包河區已經開辦多年,每期均會針對不同的聽課人群選定主題,引經據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學員”們的歡迎。
為了提高教育的質效,在包河區司法局指導下,社會組織對社區矯正人員實行分類教育,設置了性別、年齡、犯罪類型、犯罪原因、家庭狀況等多個指標,將有相似經歷、需求的社區矯正人員組成同一學習交流小組。社工再按照小組特點制定不同的“課程表”和“活動表”,組織小組成員參加。
如針對因酒駕、疲勞駕駛等主觀原因發生交通事故被判緩刑的人員,專門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培養安全駕駛意識;針對因性格暴躁、激情犯罪被判緩刑的人員,專門開展社會交往能力、情緒管理主題活動,培養情緒控制能力;針對在婚姻家庭、養育子女方面存在困擾的女性,專門開展女性家庭關系、育兒技巧提升小組活動,培養處理家庭婚姻關系的能力。
“社區矯正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我們將進一步整合社會力量,合理配置資源,讓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專業社工、志愿者既各展所長又互通互融,達到剛性執法與柔性管理的有機結合,推進形成社區矯正‘大合唱’格局。”包河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
福州晉安:打通社區矯正最后一公里
張仁平?林怡陽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的283名社矯對象,分散在70多個村(區),疫情發生至今,無一人脫管、漏管和感染。這是怎么做到的?“在高墻外織密防護網,我們有一支136人的‘五員’隊伍,與檢察機關一同作戰。”福州市晉安區檢察院檢察長陳喆道出了其中奧秘。
社區“五員”成“同盟軍”
福州市晉安區地處城鄉接合部,區域面積大,人口密度高,社矯對象較多且分布在鄉村社居。為化解難題,該院成立社區矯正檢察官巡回辦公室,入駐晉安區社區矯正中心。同時,聘任組建以社區工作者為主的“五員”隊伍,作為社矯檢察的“同盟軍”。
據了解,所謂“五員”即督導員、信息員、聯絡員、志愿者和心理咨詢師,督導員主要由村(居)負責人擔任,信息員、聯絡員、志愿者多為社區工作人員、治保主任、調解員等。他們協助社矯檢察監督,各有分工,又有聯系,參與對社矯對象的思想教育、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等多領域的社矯工作。“五員”中,聯絡員負責整合全面情況,采取每日一報、突發應急事件速報的信息溝通機制,利用社矯監督平臺及視頻等通訊方式,與社矯巡回檢察官形成聯動,讓社矯檢察監督更加精準到位。
“社區工作者熟悉社情民意,知曉社區大事小情,對矯正對象在社區里的情況也最為了解。”該院分管副檢察長游曉敏介紹,他們擔任“五員”,發揮“千里眼”“順風耳”作用,打通了社區矯正監督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中為社矯對象送溫暖
湖北籍社矯對象尚某,于2019年12月起在晉安區鼓山鎮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春節時,尚某因申請回家未獲批,情緒十分低落,督導員第一時間來電問詢,心理咨詢師跟進安撫,信息員也告知他,如果防疫物資缺乏或感到身體不適,可直接聯系同小區的志愿者尋求幫助,這些讓獨在異鄉的尚某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情。
疫情爆發后,針對尚某的情況,聯絡員反饋:“經督導員溝通勸說,尚某安居在小區,還勸家人不要來榕過年。”信息員反饋:“尚某服從司法所監管,按時在‘在矯通’平臺上報到學習。”心理咨詢師反饋:“尚某情緒樂觀,常與家人互曬廚藝,很開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五員”隊伍派上了大用場,確保了社矯監督與防疫兩條戰線同時展開。疫情期間,283名社矯對象心態穩定,無違規違紀行為,無一人離開當地。
張家港市黃巧琴:巧手挽得浪子歸
張全連?沙?一
“社區矯正到底做什么?怎么做?”2003年底,江蘇省張家港市成為全國首批社區矯正試點地區。從零開始,沒有經驗的市社區矯正中心主任黃巧琴決定自己走出一條路。她閱讀法律書籍、記錄工作計劃和做法、詢問司法所人員……經過努力,張家港市社區矯正工作從無到有,形成了10多個規范性文件。她本人也榮獲了“張家港市勞動模范”稱號。2018年,黃巧琴被評為“最美社區矯正工作者”。
“幫要用心?正要以身”
“是黃主任為我人生點亮了一盞燈。要是沒黃主任,我還不知道現在是什么樣子。今天我重新回歸社會很開心,更開心的是,我研發的多功能彎管機,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張某華動情地向黃巧琴深鞠一躬,因為這天是他解除社區矯正的日子。
張某華目前經營著一家電子加工企業,回憶起當初開始社區矯正的經歷,他感慨萬千。“那段時間,我一想到自己曾犯過罪,看到別人歧視的眼神,就自卑自閉,每天都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但是張某華對電力機械產品制作生產有極大興趣,精通機械圖紙和產品生產工藝流程,能熟練使用各種量具。張某華的這些表現都被黃巧琴記在了心里。
“既然一念之差犯了罪,就要好好改造,只有這樣才能重新抬頭做人,贏得大家尊重!”了解到他的情況之后,黃巧琴為他制定了一個既堅持執法嚴肅性、又體現“人情味”的矯正方案,多次上門與張某華家人一道做其思想工作,鼓勵他走出人生低谷。
在一次幫教過程中,張某華向黃巧琴表示自己“想把原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聚攏,組成新的創業團隊”。黃巧琴當即同意,要求其合法經營,并多方聯系相關單位予以支持。張某華潛心鉆研相關專業技術,心中的陰霾逐漸消散。近年來,經國家認證,張某華精心研發的產品獲得13項實用新型專利。通過科技創新、依法管理,公司年度納稅達400多萬元。張某華不忘回報社會,解決了近200人的就業,累計出資5萬元,資助1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幫要用心,導要以情,矯要依法,正要以身。”這是黃巧琴幫助社區矯正人員重新融入社會的“靈丹妙藥”。
堅守信仰?創新不止
在黃巧琴幫助的社區矯正人員中,李某是讓她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
多年前,李某患尿毒癥保外就醫,當時家中年老多病的父親和正在讀小學的兒子成為他心中的牽掛。為幫李某一家渡過生活難關,黃巧琴主動聯系市民政局和鎮司法所,為李某提供適應性幫扶,并擔任起李某兒子的課外教師。
在工作過程中,黃巧琴發現,像李某這樣家庭情況的社區矯正人員不在少數。為實現幫扶效果最大化,2009年初,她積極倡導籌備了江蘇省首家面向“兩類特殊人群”服務的社會組織——“張家港市春曉社會服務社”。“春曉服務社有效發揮‘壓艙石’作用,形成了矯正工作大家參與、人人盡責的局面,成為蘇州凝聚社會力量參與司法行政工作的樣本。”蘇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春曉社會服務社已惠及三千余人,
在此基礎上,黃巧琴還牽頭設立專門面向“兩類特殊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服務項目——“托起明天的太陽”。她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提煉出“五步工作法”規范調查評估,“六個明確”規范入矯宣告,“七個步驟”規范季度評審,“日定位、周匯報、月考核、季評審”規范日常管理,等等。
多年來,黃巧琴堅守法治信仰,深入社區矯正人員家中面對面幫教,足跡遍布了張家港市280多個村(社區),溫暖了800多名社區矯正人員的心靈。
社區矯正法治化的重要標志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施行之際
李?麒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新時代我國社區矯正工作法治化的重要標志,對于提升刑事執行效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確立了社區矯正的基本法律制度。法治是規則之治,要求行為主體明晰、權責明確、程序正當嚴密。社區矯正法明確了社區矯正的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建立了社區矯正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了社區矯正機構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規范了實施社區矯正的程序,規定了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措施,明確了社區矯正對象以及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社區矯正法的制定與實施,為社區矯正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奠定了規范基礎,有助于消除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理解不一致、執法不統一、責任不明確的現象,使得社區矯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體現了人權保障的法律價值追求。人權保障是法治的要義之一,也是法律的基本價值。法治要求約束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濫用權力,以保障人權。社區矯正法規定,社區矯正工作必須依法進行,尊重和保障人權。社區矯正對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侵犯,在就業、就學和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視。這就確立了社區矯正的人權保障原則。在人權保障的法律價值指引下,社區矯正對象不再只是一個消極被動的矯正措施的承受者,而是一個擁有合法權利的具有主體性、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社區矯正參與者。尊重和保障社區矯正對象的人權,有利于轉變國家治理觀念,改進國家治理方式,提高社區矯正質量,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反映了先進的刑事執行法律觀念。社區矯正屬于刑事執行法律活動,受到刑事執行的法律觀念支配。法律觀念也是法治的要素之一,先進的法律觀念引導和提升法律活動。社區矯正在我國是指針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這四類對象所實施的非監禁性矯正措施。社區矯正法規定,社區矯正工作堅持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相結合,專責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采取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有針對性地消除社區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幫助其成為守法公民。這就明確了將預防再犯、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作為社區矯正的目的和工作重心,同時也明確了社區矯正的方針和基本措施。社區矯正法還規定,社區矯正機構可以通過公開擇優購買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或者其他社會服務,為社區矯正對象在教育、心理輔導、職業技能培訓、社會關系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扶。社區矯正機構可以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個人特長,組織其參加公益活動,修復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社區矯正法規定的作為刑事執行法律活動的社區矯正措施,體現了和緩性、開放性、社會性、參與性、恢復性的刑事執行法律觀念,有效地降低了傳統監禁刑的嚴厲性、封閉性和對抗性,符合我國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要求,也合乎恢復性司法的國際發展趨勢。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社區矯正法必將在實施的過程中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作者系山西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