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兄弟姐妹心換心,換來情誼比黃金;鄰近老鄉好心腸,誰家有事都幫忙;老年高興能長壽,無私奉獻放光芒。”
在黑龍江省樺川縣創業鄉豐年村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啟動儀式上,豐年村老年人互助養老協會會長代剛君用這首小詩表達了他激動的心情。
“時間銀行”,這個聽起來很“潮”的詞,是怎么傳到這個東北小村莊的?這還要從2019年9月說起。那時村里來了幾個身穿綠馬甲的社工,他們的到來讓這個安靜的小村莊熱鬧起來。
專業社工進村:從陌生到融入,摸清需求把準脈
2019年9月9日早上8點,迎著微涼的晨風,黑龍江省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希望社工中心)的5名社工踏上了從哈爾濱到佳木斯的火車,火車轉大巴,大巴換小車,輾轉5個多小時來到豐年村,此行的目的是為村里特困老年人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試點項目進行前期走訪。
社工們到村里的時候,恰逢秋收時節,村民抓農時忙豐收,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路上,社工們遇到一對大爺大媽,推著車載著好幾袋稻谷,社工們剛要上前幫著推車,大爺就問,“你們是不是義工呀?”“我們是專門為咱村里老年人服務的社工。”希望社工中心副總干事高珊回答。
推著沉甸甸的車,走了幾里路,高珊邊推邊跟大爺大媽聊天,一直幫著把車推到家門口。通過與村民們的初步溝通,高珊發現,村里人都不知道社工是什么、社工能做什么,甚至懷疑他們這些外來人是騙子,防備心較強。
“不光是村民,就連我這個村支書也沒聽說過‘社工’。”豐年村黨支部書記吳憲文告訴記者,這些年村委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脫貧攻堅上,受慣性思維影響,一些村干部認為社工服務項目既不能帶來錢,也不能帶來物,對村子發展沒有實質性幫助,所以并不看好社工們的工作。
高珊告訴記者,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激活村民內生動力,培育農村社區社會組織,提升村民互助意識,這對于鞏固脫貧成果,提高村民幸福感、獲得感非常重要。
為了讓村民們打消顧慮,希望社工中心與省民政廳駐村工作隊、豐年村黨支部協商后,決定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黃乃林與社工一起入戶走訪,向村民們亮明身份、說明來由。
通過兩輪入戶走訪,社工們對豐年村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村里常住人口323戶、883人,其中60%以上是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再加上養老服務資源短缺,豐年村的養老問題非常突出,村里又沒有休閑娛樂公共設施,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在東北漫長的冬季里,大多數老人只能在家“貓冬”。
除了了解村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在走訪過程中,社工們還注意發掘會理發、能繪畫、擅書法、愛唱歌的村中能人,為成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互助養老協會儲備力量。
高珊告訴記者,成立互助養老協會可以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這也是打造互助養老可持續機制的重要依托。
推動建立協會:互助養老成為老年群體生活新形態
2019年10月31日,希望社工中心組織村民骨干召開了一次會議,大家圍繞豐年村老年人互助養老協會的籌備、會長人選、會員發展、服務內容等進行了討論。
“討論非常熱烈,大家普遍希望協會能夠在滿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下功夫,組織開展歌舞、棋牌、乒乓球賽等集體活動。”高珊告訴記者,從希望社工中心的目標看,協會的定位不能只是文娛性組織,還應有服務功能,比如不定期探望村里年紀較大、行動不便、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老年人。
“這個建議得到了村民骨干的贊同。”高珊表示,通過議事,村民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主動性更強了,對社區的歸屬感也更強了。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有65名村民申請成為互助養老協會的第一批會員。為了推選出協會管理層,社工們將候選人名單做成選票,請會員打鉤,如果對候選人都不滿意,還可以寫上自己心目中的人選。
“投票時,老人們特別激動,說一定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同時也表達了對協會滿滿的期待。”高珊說,這也讓互助養老協會的使命感更強,更能激發村民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
通過公開唱票,代剛君全票當選會長,他還在現場用一首打油詩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互助養老協會成立后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場地爭取過來,作為協會開展活動的空間。
2020年春節后,受疫情影響,希望社工中心把互助養老協會的活動轉到線上,母親節、防災減災日、防詐騙、交通安全……在將豐富實用的知識傳遞給老年人的同時,社工們還開展線上居家陪伴服務,對于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也通過村民骨干密切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狀態。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收到能夠進村的消息,社工們第一時間返回村里,通過入戶走訪了解老人們的狀況與需求,并發放口罩等防護物資,為老人們講解防疫常識。
為激發村民互助養老的積極性,把鄰里守望引向日常生活照護,希望社工中心以互助養老協會為依托,進一步推行互助養老積分制度——“時間銀行”,詳細向村民骨干介紹“時間銀行”對于解決養老問題有什么用。
在希望社工中心的引導下,互助養老協會的骨干結合豐年村的實際情況,就“時間銀行”進行討論,最終確定8大類48小項的具體服務內容,以及工作組成員名單。
今年7月7日,在豐年村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啟動儀式現場,第一批共30名會員領到了“時間存折”,開始計算互助養老志愿服務積分。
作為001號會員,老黨員黃乃林說,雖然之前沒聽過“時間銀行”這個詞,但他義務為村民修剪果樹45年了,有了“時間銀行”,每次志愿服務都可以被記錄,還能帶動周圍人一起志愿服務,他覺得非常有意義,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他要把志愿服務做滿50年,這個特別的“存折”將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
吹皺一池春水:村民熱切關注社區,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目前,豐年村老年人互助養老協會已經發展會員100人,有41人加入了“時間銀行”,義務理發、打掃院子、幫助鋤草、探訪高齡獨居老人……村民們已經從最初的接受服務逐步發展到參與服務,老年人社會交往得到拓展,鄰里關系更加和睦。
高珊告訴記者,通過一個志愿者帶動另一個志愿者,村民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在希望社工中心的推動下,村里又以協會為基礎成立了合唱團、秧歌隊、廣場舞隊、入戶探訪隊、黨員志愿服務隊,村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從最初的疑惑、不理解到現在非常支持,村委會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轉變。”高珊表示,經常有工作人員找社工了解項目進展,村里越來越重視老年人服務,支持互助養老協會開展活動,為社工服務提供便利。
“說長道短的少了,鄰里關系變好了。”吳憲文告訴記者,社工來村里快一年了,村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不少改變,以前天一黑都在家里待著不出來,現在可不一樣了,活動有條不紊、愛心有的放矢,各種事忙得不亦樂乎。
如今的豐年村,只要提起“綠馬甲”,大家都知道是希望社工中心的社工,參加由“綠馬甲”組織的活動,也成為村民們熱衷的一件事。
“最初給村民開會時,參會人員中社工的占比很高,隨著工作的逐步展開,村民人數越來越多。”高珊表示,通過社工的引導,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關注社區問題,參與商討解決方法,村民們的參與意識、自主意識不斷提升。
希望社工中心來豐年村之前,就把“扎根社區,融入鄉村”作為工作準則。高珊告訴記者,“扎根”不單是時間上的積累,更要把自己視為村里的一分子,傾聽村民的需求,從實際入手,與村民一起為社區發展出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