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錢衛定?朱奕
社區是疫情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反彈)的最有效防線。疫情如大考,功夫在平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試金石和放大鏡,既充分展現了城鄉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多年來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的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尤其是一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社區治理頑疾在疫情中被放大,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彌補。
疫情中凸顯出治理短板和不足
此次疫情期間凸顯的社區治理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社區工作者工作負擔重。社區工作者人手不足、工作負擔重的問題在疫情中凸顯。由于社區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越來越重要,社區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復雜和多元,僅僅依靠有限的社區工作者開展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社區減負”不僅是口號,更需切實落實。
疫情期間,由于政府部門之間協調不暢和技術支撐不夠等原因也進一步加重了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負擔。例如疫情初期,多個部門要求社區提供疫情相關數據,且表格內容還在不斷變化,導致社區重復工作、應接不暇;社區居民信息不完善、把握不準確,有些社區人戶分離情況嚴重,房屋產權屬性眾多,居住情況復雜,外來人口多,為入戶排查和信息統計帶來了障礙,也無法實現精準化排查和服務;社區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運用不夠,很多社區仍然局限于手工登記和數據錄入。
社區服務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社區規模過大,居民人數眾多,僅靠有限的社區工作者為居民提供服務明顯力不從心。即使在平時,有限的社區服務與多樣化的居民需求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張力,如果沒有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是不可能滿足社區中各類居民多樣化需求的。
有些居民對社區防控工作和服務不到位的批評和指責、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謾罵,使得已經疲于應付的社區工作者承擔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是一個全國性、普遍性的問題,值得警醒和反思。
居民的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雖然在疫情期間有不少社區涌現出了一批居民志愿者,但總體來看,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城市社區,居民之間陌生而疏遠,居民和社區工作者更是少有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社區,距離自治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多年以來形成的社區行政化路徑,使得社區工作者陷于各條線安排的行政任務和鄉鎮街道下派的臨時性任務,而忽略了與居民的聯系和互動,在疫情中就會脫離居民的支持、配合和參與,社區防控工作就容易失去群眾基礎,也很難真正深入下去,雖然短期內有下沉干部和結對單位的支援,但無法應對社區防控常態化以及日常社區發展和治理中的問題。
進一步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
所謂危中有機,只有將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視作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有利契機,才能為未來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快智慧社區建設步伐,發揮科技手段支撐力。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多個部門、多項基礎數據以及多個業務平臺。智慧社區平臺建成之后,可以整合民政、計生、殘聯等部門業務系統,實現基礎數據的“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并且將改變社區信息底數不清、動態不明的現狀,便于社區工作者了解和分析社區,實現精準化治理;也能夠把社區工作者從手寫數據和臺賬、手工填報表格等重復且繁重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減輕工作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接觸居民,開展自治。
在智慧社區平臺使用之外,還需要城鄉社區工作者重視并學會運用APP、QQ、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聯網社交媒體,加強村(居)委會與居民以及居民相互之間的信息、情感等的交流和溝通,構建社區支持網絡,提升社區社會資本,提高居民關心和參與社區公共活動和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激勵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多方主體協同力。僅靠有限的社區工作者無法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成為廣大城鄉社區居民的現實追求,對社區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構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工作者作為常駐社區的一支基本力量,要轉化為協調和協同多方參與主體的樞紐,在對本社區的需求、問題和資源充分掌握的基礎上,與其他治理主體及專業化服務機構廣泛開展合作,共同來促進社區需求的滿足、社區問題的解決和社區和諧的永續發展。
近年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已經為社會協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后要繼續朝著這個方向深耕下去,使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協同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培育居民的社區感和主體意識,提升居民自治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增強居民的共同體意識,增強居民的社區感和歸屬感,發揮居民的主體性作用,促進居民有序參與到社區民主協商、社區公共事務處理和社區志愿服務中來,是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當前亟需加強的方面。
疫情中,居民的共同體意識有所增強,社區志愿服務參與率有所增加,后疫情時期,更要珍視且延續好居民的這種情感和行動力。這就需要社區工作者重視社區志愿者的管理和志愿活動的開發,使志愿者在社區志愿服務開展的過程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同時,重視和居民的聯系,多與居民打交道,增進信任和合作,為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居民的才智和潛能,提升居民自治能力,使居民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提升社區工作勝任力。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實現,人才是關鍵。上述措施的有效實施,需要廣大社區工作者工作理念的轉變和專業社會工作方法的運用。鑒于目前城鄉社區工作者大多非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現狀,要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力度,做好培訓工作,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促使其不斷轉變工作理念,增強開展社區工作的能力。同時,還需加大對社區工作者的關心和關愛,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完善社區工作者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和退出機制等。
總之,要創造條件、提供支持,讓社區工作者能夠通過努力在社區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非常時期的社區治理固然不同于平時的社區治理,但卻是對平時社區治理績效的集中檢驗,只有在平時把社區治理的基礎打牢,才能夠在任何環境下都從容應對。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發現問題、予以反思、采取措施,將會對推動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大有助益。(作者單位分別為常熟理工學院、常熟市民政局、常熟市人民政府)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