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浙江省德清縣乾元鎮東郊社區為15對夫婦舉辦50年金婚慶典。
本報記者 翟 倩 趙曉明
社會事務工作面向千家萬戶,是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做好基本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十三五”時期,民政部門積極組織開展流浪乞討救助、惠民殯葬服務、婚姻登記服務、殘疾人權益保護等工作,從一樁樁、一件件服務民生的實事做起,全力以赴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為難事”,積極主動多做讓群眾滿意的“方便事”,想方設法化解群眾擔心的“煩心事”,從而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充足、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為流浪乞討人員鋪平溫暖回家路
關心關愛流浪乞討人員,民政部門重任在肩。“十三五”期間,民政部門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從站內照料到救助尋親、落戶安置,再到源頭治理,為流浪乞討人員打開了一扇溫暖的門。
政策先行,為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提供工作依據。推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文件,為工作開展提供有力的政策遵循和工作依據。會同有關部門就工作規范、救助尋親、照料安置等方面出臺政策,細化了部門職責和協作方式,為開展好救助管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積極爭取將救助管理機構設施建設納入“十四五”時期社會福利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努力填補“十三五”時期空白。
強化服務,為流浪乞討人員營造溫馨家園。民政部指導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嚴格依法依規開展照料服務、身份查詢、接送返回等救助管理工作,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提供有針對性的照料服務和救助幫扶,部署開展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著力提升救助服務質量。
救助尋親,溫暖流浪乞討人員回家之路。回家,是流浪乞討人員心底最溫暖的向往。“十三五”時期,民政救助管理工作人員攻堅克難,出實招,辦實事,開發啟用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第三期)和全國救助尋親網,積極推進與今日頭條、百度等媒體平臺開展公益尋親合作。對于確實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長期滯留人員,推動落實落戶安置政策,將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將符合特困人員供養條件的納入救助供養范圍,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的生活保障難題。
科技發力,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強“金民工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系統建設,推動實現信息系統功能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國1545個救助管理站均已啟用救助管理系統。各地對照系統錄入要求,依托系統實時辦理業務,進一步規范救助服務流程,實現系統錄入與救助服務的有效銜接。
讓逝者有尊嚴,讓生者得慰藉
中華民族具有慎終追遠的悠久文化傳統。讓每個人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又能使綠水青山留存人間,一直是殯葬事業的追求。“十三五”以來,民政部切實增強做好殯葬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完善設施、服務、管理,將殯葬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民生事業大力推進。
推進殯葬改革,樹立文明新風。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出新時代推進殯葬改革、強化管理服務的具體措施。部署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確定80個試點地區(單位),鼓勵圍繞重點改革任務進行先行先試。大力推行葬法改革,推動向節地生態安葬深化,北京等多地出臺骨灰樹葬、海葬等獎補激勵政策,選擇少占或不占地安葬方式的人數逐步增多。同時,推進喪葬禮俗改革,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如山東等地的村(居)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舉行“追思會”,制定約束操辦喪事活動的村規民約。此外,倡導推廣文明低碳祭掃、鮮花祭掃、網絡祭奠等文明紀念方式。
實施惠民殯葬政策,增強群眾獲得感。各地普遍實施面向城鄉困難群眾減免或補貼遺體接運、暫存、火化以及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的惠民殯葬政策。廣東等7省份惠民范圍覆蓋全體戶籍居民,一些地方將惠民項目延伸到生態安葬環節,山東省沂水縣等地實現了從殯儀火化到公益節地安葬的“殯葬全免費”。這些做法有效減輕了群眾喪葬負擔,對引導群眾參與殯葬改革產生了良好效果。
加強和規范殯葬管理,完善設施優化服務。堅持疏堵結合,部署開展安葬(放)設施違規建設經營專項摸排和違建墓地專項整治成果鞏固提升行動。同時,在補齊殯葬公共服務短板上下功夫,把發展公益性基本殯葬服務作為人生最后一站的兜底性、基本性、人性化制度安排,著力補齊殯葬公共服務設施上的短板。召開殯葬信息建設推進會,印發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行動方案,加快推進殯葬政務服務信息化,滿足群眾對逝有所安的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需求。
在優化細節中體現幸福的溫度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婚姻登記機關是千千萬萬新人幸福的見證者,飽含著民政人的祝福與呵護。“十三五”以來,民政部門在頒證儀式中彰顯特色,在細節中體現溫度,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建立體系,規范婚姻登記管理。出臺了《婚姻登記工作規范》《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制定了《婚姻登記術語》《結婚登記頒證工作規范》等行業標準。以婚姻法、《婚姻登記條例》為基礎,相關政策措施為支撐,相關技術標準為補充的婚姻政策法規體系初步形成。特別是民法典出臺以來,民政部門深入學習領會,著手做好《婚姻登記條例》《婚姻登記工作規范》等法規制度的修訂,推動出臺一批新的政策措施,確保民法典有效實施。
數據聯網,歸集共享全國相關數據。全國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國聯網貫通,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當日即可向民政部全國婚姻信息數據庫推送婚姻登記數據。開發上線全國涉外、涉港澳臺居民及華僑婚姻登記網上預約系統,落實全國婚姻數據歸集和共享項目。開發了全國婚姻登記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加大了對婚姻登記過程中的故意隱瞞真相、捏造事實等不誠信行為的懲戒力度,提升婚姻登記工作的嚴肅性。
跨區域通辦,為群眾提供更多便利。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要求,指導北京、廣州、濟南、深圳等地開展市內婚姻登記通辦試點工作,支持浙江省開展婚姻登記省內通辦。目前,正在擴大省內通辦試點,在此基礎上將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積極推進全國通辦試點工作。
婚姻家庭輔導,助力婚姻家庭幸福。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堅持構建社會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凝聚推進新時代婚姻家庭教育輔導工作的強大合力。指導各地區依托婚姻登記機關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化、人性化的婚姻家庭服務機制,為當事人提供情感輔導、心理疏導、危機處理等服務。目前,全國54.3%的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設置了婚姻家庭輔導室,成為婚姻當事人化解情感困惑的溫暖港灣。指導各地區開展婚姻家庭文化教育進家庭、進社區、進村莊、進校園、進企業活動,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婚俗改革,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印發《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婚俗改革試點工作。指導各地區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遏制天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正之風。廣泛宣傳婚俗改革的相關政策和生動實踐,培育文明健康的婚俗文化。指導各地依托婚姻登記機關創新頒證服務,推廣體現優秀中華文化的傳統婚禮,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倡導特色突出、文明節儉的現代婚俗禮儀。
讓殘疾人共享改革成果渠道更通暢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把推進殘疾人事業當作分內的責任,各項建設事業都要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其中,不斷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群體,明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尊重殘疾人,讓他們享受平等權益,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是民政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在持續落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方面,民政部推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專門針對殘疾人群體的專項福利補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截至目前,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已惠及困難殘疾人1153萬人、重度殘疾人1433萬人,年發放補貼金額約270億元。建立了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兩項補貼在改善殘疾人基本民生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今年9月,“領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人數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人數”正式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關指標。兩項補貼信息的實時監測、比對、歸納分析和動態管理進一步加強。2018年,民政部和中國殘聯聯合推動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建設。系統支持部、省、市、縣、鄉五級管理和使用,共有5萬多個活躍用戶,每天約有近2萬人次、1萬多人在線使用。2019年初,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作為首批業務應用場景接入全國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極大地方便了殘疾人申領補貼,并實現了與全國殘疾人、低保對象、留守兒童等信息系統的信息共享集成和實時核驗。今年10月,民政部進一步完善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相關功能,目前已經具備了支持全國“跨省通辦”功能。
在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方面,民政部推動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建立20多個部門組成的加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對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作出了總體規劃和部署安排。聯合開展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和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協調完善生產和裝配傷殘人員專門用品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取消假肢和矯形器(輔助器具)生產裝配企業資格認定前置行政許可,完善康復輔助器具標準化體系。實施“福康工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為困難殘疾人開展手術矯治、配置康復輔助器具、進行康復訓練等。
在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方面,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促使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目前,全國已有三分之一的省份建立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制;研究擬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規范》和《關于積極推動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規范,指導規范地方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
在殘疾人社會化照護方面,精準確定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加大貧困重度殘疾人康復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
社會事務工作頭緒雜、覆蓋廣,既涉及特殊群體基本民生保障,又涉及專項社會事務管理,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回首“十三五”,社會事務工作曬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站在時代節點上展望“十四五”,民政部門將進一步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推動專項社會事務這一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大供給,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群眾盡享民生幸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