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喬坎吉勒尕”在維吾爾語里的意思是“山溝里的柳樹”,而在過去,這棵“柳樹”幾近“枯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派駐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喬坎吉勒尕村的第一書記李子棟向記者回憶了他2018年初剛進村時見到的情景:553戶、2286人中有貧困戶281戶、1127人,貧困發生率49.6%;不說別的設施,就連最基礎的道路硬化都沒做,“走著走著,半條腿就踩進土里,加上每年200多天的沙塵天氣,這里無論是人還是環境,一點兒生機活力都沒有。”李子棟說。
喬坎吉勒尕的巨大變化,是最近兩年發生的。通過內強產業扶貧、外促務工就業,越來越多的鄉親轉變觀念自力更生,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村里土路變成了硬化路面,土渠也成為歷史;村集體經濟更是由2018年前的不足5萬元增長到35萬元。
最讓老鄉們歡欣鼓舞的變化是,隨著鄉村旅游的開發,原本沉寂的村莊變得越來越有生氣、有人氣,甚至成為周邊鄉鎮、縣城百姓的網紅打卡地。
經過波光粼粼的魚塘,記者來到月光湖農家樂。院內,睡蓮在湖面上長勢喜人,蘆葦隨風蕩漾,野鳥安然棲息,20個蒙古包、10個包廂在湖邊一字排開,客人載歌載舞的歡笑聲不時從其中傳出。
農家樂老板阿卜杜克里木·圖爾迪巴柯在江蘇闖蕩20多年,開的新疆餐館生意紅火。他一直有在家鄉干一番事業的打算,但營商環境讓他顧慮重重。2018年,阿卜杜克里木·圖爾迪巴柯回村探親,李子棟帶著工作隊“三顧茅廬”,請他帶領村里的鄉親們脫貧致富。隨著溝通交流不斷深入,阿卜杜克里木·圖爾迪巴柯覺得這次“上面派來的書記”靠譜,便一拍即合。村里提供包括魚塘在內的100多畝地,給予優惠政策;阿卜杜克里木·圖爾迪巴柯投資800多萬元搞農家樂、休閑旅游,拉動商業、帶動就業。
“村里還把硬化道路修到了農家樂門口,客人過來很方便。現在,每天營業額能達到2萬多元,包廂不夠用了,我準備建二期。”阿卜杜克里木·圖爾迪巴柯越干越有信心,他告訴記者,當天下午,第一書記已協調好并安排扶貧專干和村支書跟他一起去縣里跑二期貸款,“現在我有45名員工,其中33人是貧困戶,工資每月2000多元,干得好還能多拿。等二期民宿、垂釣、游泳池、兒童游樂場開了,我能再解決20多個貧困戶就業。”
圍繞逐漸發展成熟的月光湖農家樂,喬坎吉勒尕村建起創業巴扎和星光夜市,自治區民政廳投入幫扶資金,打造了11間商鋪和16個攤位,其中大部分提供給貧困戶增收脫貧;指導社工機構邀請老師入村,開了烹飪培訓課堂,讓村民掌握了更多就業技能。李子棟笑著跟記者說:“我們村的地攤經濟走在了全鎮前面。”
40歲的貧困戶夏熱拜·海提巴克在巴扎開了一間小吃店,賣拉條子、揪片子等民族特色飯,每個月能實現純收入七八千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500多元!”夏熱拜·海提巴克開心地補充道,“加上家里男人干活的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農家樂、巴扎、夜市,板材加工廠、蒲公英飲料加工廠、襪子生產車間,喬坎吉勒尕村的產業形態越來越豐富,鄉親們的就業路子越來越寬廣。在夜市納涼聊天的艾則孜·麥麥提敏已經78歲了,他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我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做夢也沒想到會發生這么大變化!”
漫天星光與亮眼的太陽能路燈相呼應,夜市大門外,翠綠的楊柳在水渠邊迎風飄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