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圍繞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切實增強政策獲得感等問題,記者近日對全國政協委員、民進福建省委會主委、福州市副市長嚴可仕進行了采訪。他表示,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未來將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問題。如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是篇大文章。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脫貧任務加大,存在返貧風險。為此,他向大會提交關于“構建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的提案。
記者:為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福州市在特殊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嚴可仕:近年來,福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加大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力度,著力解決好民生大事、難事、急事。
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機制。注重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出臺《福州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實施辦法》《福州市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施辦法》等政策,不斷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全力落實好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民生保障。健全城鄉困難群眾就業援助幫扶體系,常態化開展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幫助低保戶、孤殘兒童等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和殘疾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去年全市提供特殊群體就業崗位2400多個,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440名。
及時足額發放各項補貼。連續14年調整提高退休老年人養老金待遇水平,每月按時足額發放。每逢國家重大節日,市、縣兩級財政為全市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社會散居孤兒和高齡老年人等城鄉困難群眾發放過節費。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從2019年4月至今,累計發放困難群眾價格補貼13101.32萬元,惠及困難群眾1234449人次。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3月至6月,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領取失業補助金人員納入聯動機制保障范圍,并階段性提高每月價格臨時補貼標準1倍。同時,把臨時救助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700元提高至910元。把重殘、重病、服刑人員及失聯人員家庭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按照散居孤兒每人每月900元標準發放生活補助,并列為第一類醫療救助對象。
記者: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既要啃下“硬骨頭”,也要應對疫情帶來的返貧壓力。您認為當前不穩定脫貧戶、貧困邊緣戶返貧致貧因素有哪些?
嚴可仕: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應對不穩定脫貧戶、貧困邊緣戶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返貧壓力。
政策退出可能導致返貧。脫貧攻堅期內,貧困戶享受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優惠政策,一旦相關政策調整或退出,可能導致部分脫貧戶返貧。以我們福州市為例,現有814名弱勞力貧困人口享有公益性崗位,若特殊政策取消后,以上人員存在返貧風險。
因病因疫返貧風險仍然存在。貧困戶醫療費用支出較大,可能導致返貧。此外,孤寡病殘等貧困戶抗風險能力較差,受疫情影響明顯,客觀上也存在返貧風險。福州市三分之二的貧困戶是因病因殘致貧,雖然醫療保險病種已擴大到31種,但仍有部分病種不在報銷目錄內,部分貧困戶醫療支出占收入的40%-50%。
貧困戶自我發展意識不足。貧困戶家庭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往往較低,學習新知識和接收各種信息的能力較弱。有的貧困戶存在依賴心理,對如何脫貧沒有強烈的意愿,習慣于被動等待社會和政府的扶助。這些短板,也容易造成貧困戶返貧。
記者: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道防線。您認為民政部門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助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嚴可仕: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確保最困難的群體一戶不漏、一人不落地脫貧,是各級民政部門服務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大局、推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責任。鞏固脫貧成果,要構建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精準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
保持幫扶政策相對穩定。2020年后,扶貧政策應適當調整、逐漸過渡,不能急剎車。建議設立政策過渡期,明確低保漸退期限,密切關注物價變動情況,確保困難群眾生活水平不因物價的上漲而降低,適當保持政策連續性,避免貧困戶因幫扶政策調整返貧,逐漸把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做好與鄉村振興政策銜接和機制銜接上。
建立返貧監控預警機制。加強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建設,對已脫貧的貧困戶及收入略高于現行扶貧標準的邊緣戶進行動態監管,利用大數據管理工具,分析低收入群體返貧的概率、成因和類型,及時發出預警。組織基層干部、包戶干部對脫貧戶進行定期跟蹤回訪,強化后續幫扶,形成事前預防、事中幫扶救助、事后跟蹤監測的“閉環”防貧監測和幫扶機制。
要提升貧困戶造血機能。持續發揮民政系統駐村干部幫扶作用,將他們駐村幫扶的所思所想轉化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實際行動,因地制宜,積極培育優質特色扶貧農產品品牌;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活難、就業難等問題,積極動員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因地制宜地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以技能培訓提升低收入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
完善城鄉綜合保障體系。全面推行“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商業保險”模式,在保證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報銷比例與全民一致基礎上,加大醫療救助、專項救治和其他保障力度;針對貧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統籌落實好低保、特困救助、扶貧助殘、臨時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降低特殊群體的返貧風險。
記者:作為常年分管民政等民生工作的一位“老領導”,在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難題方面,您個人都有著哪些思考?
嚴可仕:一是工作落腳點要精準。如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把促進就業作為重點工作,不斷健全城鄉困難群眾就業援助幫扶體系,收到了較好效果。事實證明,強化對困難人群的幫扶,首要的是要把基本生活保障作為出發點、落腳點,民生保障工作才有了著力點、發力點。二是引領作用要發揮。解決社會民生問題,一方面,要發揮政府作用?;?,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導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民生保障事業發展。三是工作重點要突出。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既要注重面上的覆蓋,也要突出重點時間節點和重點人群,分類施策,精準落實,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總之,無論做任何決策,實施任何政策,都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建設新時代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6)